独脚蟾蜍
《中华本草》:独脚蟾蜍
拼音注音
Dú Jiǎo Chán Chú
别名
金线吊蛤蟆、石蟾蜍。
来源
药材基源:为葡萄科植物掌裂草葡萄的块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mpelopsis aconitifolia Bungevar.glabra Diels[A.aconitifolia Bungevar.palmiloba Redb.]采收和储藏:秋冬季采挖,洗净,切片,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掌裂草葡萄 木质藤本。根纺锤形或块状。枝条细长,皮孔明显,无毛或有细毛,幼枝略带淡紫色。叶互生;叶柄长2-4cm;叶片掌状3-5全裂,有时3裂,宽卵形,长6-10cm,宽7-10cm,边缘有不规则的粗齿,上面深绿色,光滑,下面淡绿,无毛或幼时仅主脉、侧脉上有细毛;中间裂片菱形,长6-10cm,宽3-7cm,先端渐尖,基部宽楔形;侧生裂片斜卵形,稍短。花两性,聚伞花序小,花序梗长4-7cm,伸直或缠绕;花萼小;花瓣5,稀为4片;雄蕊5;花盘与子房贴生;子房上位,2室。浆果球形至扁球形,直径约7mm,橙黄色。花期6月,果熟期9-10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500m以下的山坡灌丛中或陡崖上。资源分布:分布于华北及吉林、辽宁、陕西、甘肃、山东、江苏、湖北、四川等地。
性味
苦;寒;有小毒
功能主治
清热化痰;解毒散结。主热病头痛;胃痛;痢疾;痈肿;痰核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6g。外用:适量,捣烂、磨水成浆或研末调敷。
摘录
《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独脚蟾蜍
别名
掌裂草葡萄、金线吊蛤蟆、石蟾蜍
来源
葡萄科独脚蟾蜍Ampelopsis aconitifolia Bunge var. glabra Diels [A. aconitifolia Bunge var. palmiloba (Carr.) Rehd.],以块根入药。
生境分布
东北、华北、西北及四川、广东。
性味
甘、苦,寒。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豁痰。主治结核性脑膜炎,痰多胸闷,禁口痢,疮疖痈肿。
用法用量
0.5~2钱,外用适量。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甘蔗滓
- 干漆
- 果上叶
- 枸杞叶
- 柑叶
- 甘蔗
- 光叶密花豆
- 光叶巴豆
- 光叶闭鞘姜
- 假荔枝根
- 岩乌头
- 观音莲
- 岗梅叶
- 岗边菊
- 桂花子
- 甘青雪莲花
- 光叶海桐叶
- 硬叶女娄菜
- 姜石
- 广玉兰
- 鳢鱼
- 大枣
- 芸薹子油
- 瓜蒌子
- 谷木
- 干蕨鸡
- 甘露子
- 菰米
- 葛花
- 广西狗牙花
- 广香藤
- 金刚一棵蒿
- 枸骨根
- 金橘
- 牯牛卵囊
- 豇豆壳
- 广西十大功劳
- 金丝莲
- 杠板归
- 柑
- 金樱花
- 桂竹糖芥
- 金毛七
- 浆水
- 狗蹄
- 九节莲
- 九龙盘
- 甘青铁线莲
- 光叶海桐根
- 假酸浆花
- 冠唇花
- 广西花点草根
- 杠木
- 栝楼茎叶
- 甘菊
- 粗糠柴
- 粳谷奴
- 聚叶虎耳草
- 甘蔗皮
- 疳积药
- 刚竹
- 大红菇
- 栝楼子
- 桂树根
- 箭杆风
- 光刺兔唇花
- 感应草
- 蛤蜊
- 巴豆叶
- 枸骨叶
- 桂花枝
- 榉树叶
- 瓜子莲
- 光叶巴豆树
- 光叶石楠
- 假蒟
- 公鸡头叶
- 广防己
- 橄榄根
- 箭刀草
- 甘青青兰
- 菰根
- 公英叶风毛菊
- 蛤蜊肉
- 及己
- 酒饼婆
- 蘘荷
- 狗尾花
- 狗脊
- 光板猫叶草
- 蒺藜根
- 功劳根
- 勾儿茶
- 尖叶铁扫帚
- 桂木根
- 狗肉
- 伽果
- 皋芦
- 功劳子
- 功劳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