蒺藜根
《中华本草》:蒺藜根
拼音注音
Jí Lí Gēn
英文名
Root of Puncturevine Caltrop
出处
出自《本草纲目》
来源
药材基源:为蒺藜科植物蒺藜Tribulus terrestris L.的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Tribulus terrestris L.2.Tuibulus cistoides L.采收和储藏:秋季挖根,洗净泥土,晒干。
原形态
1.蒺藜 一年生草本。茎通常由基部分枝,平卧地面,具棱条,长可达1m左右;全株被绢丝状柔毛。托叶披针形,形小而尖,长约3mm;叶为偶数羽状复叶,对生,一长一短;长叶长3-5cm;宽l.5-2cm,通常具6-8对小叶;短叶长1-2cm,具3-5对小叶;小叶对生,长圆形,长4-15mm,先端尖或钝,表面无毛或仅沿中脉有丝状毛,背面被以白色伏生的丝状毛。花淡黄色,小型,整齐,单生于短叶的叶腋;花梗长4-10mm,有时达20mm;萼5,卵状披针形,渐尖,长约4mm,背面有毛,宿存;花瓣5,倒卵形,先端略呈截形,与萼片互生;雄蕊10,着生与花盘基部,基部有鳞片状腺体。子房5心皮。果实为离果,五角形或球形,由5个呈星状排列的果瓣组成,每个果瓣具长短棘刺各1对,背面有短硬毛及瘤状突起。花期5-8月,果期6-9月。2.大花蒺藜 多年生草本。枝匍匐或上升,密被柔毛。叶对生,长2.5-4.5cm,有小叶4-7对;小叶近无柄或具短柄,纸质,长圆形或倒卵状长圆形,先端近圆形而急尖,基部偏斜;托叶对生,披针形或近镰刀状,长约6mm。花大,单生叶腋,直径约3cm,花梗约与叶等长;萼片披针形,长约8mm,外面被长柔毛;花瓣倒卵状长圆形,长约20mm;子房被淡黄色硬毛,花柱粗壮,长约2mm,柱头裂片小。分果片长8-12mm,有小瘤体和锐刺2-4条。花期5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1.生于荒丘、田边及田间。2.生于海滨砂滩或荒地上。资源分布:1.分布于全国各地。2.分布于海南、云南。
化学成分
含皂甙,皂甙元有薯蓣皂甙元(diosgenin,芰脱皂甙元(gitogenin),绿莲皂甙元(chlorogenin),罗斯考皂甙元(ruscogenin)。根节含多种氨基酸,主要有谷氨酸(glutamic acid),谷氨酰胺(glutamine),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天冬酰胺(asparagine)等。
性味
苦;平
归经
肝经
功能主治
行气破血。主牙齿外伤动摇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研末搽。
各家论述
《端竹堂经验方》:治打动牙疼:蒺藜根为末,日日揩之。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蒺藜根
拼音注音
Jí Lí Gēn
出处
《纲目》
来源
为蒺藜科植物蒺藜的根。
化学成分
根和叶含皂甙,甙元有薯蓣皂甙元、芰脱皂甙元、绿莲皂甙元、罗斯考皂甙元。叶尚含山柰酚和多种山柰酚甙。全草含哈尔满和哈尔醇。结果期采集的地上部分还含芸香甙。
功能主治
《瑞竹堂经验方》:"治打动牙疼:蒺藜根为末,日日揩之。"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金兰
- 齿瓣延胡索
- 土常山
- 猫油
- 铁栏杆
- 水仙花
- 长石
- 瓜子藤
- 鳞片水麻
- 栉叶蒿
- 沙旋复花
- 地瓜藤
- 莲生桂子花
- 佛甲草
- 梧桐花
- 瓦松
- 菠萝根叶
- 尖头蚱蜢
- 桂子
- 鸡根
- 倒扎龙
- 少年红
- 九子不离母
- 苦竹茹
- 散血藤
- 百味叶
- 扁蒲扇
- 短柄菝葜
- 榆树
- 水枇杷
- 广防己
- 紫金莲
- 野梨枝叶
- 紫椿
- 走茎丹参
- 滇杠柳
- 白饭树根
- 狼油
- 藏菖蒲
- 栗叶
- 香樟根
- 南川升麻
- 金线包
- 鸡蛋果
- 鸦椿卫矛
- 高粱乌米
- 羌活
- 鱼肝油
- 鸡嗉子
- 地苏木
- 鼠牙半支
- 山蒜
- 南烛根
- 黄毛耳草
- 兔打伞
- 节节茶
- 血党
- 雪猪油
- 角翅卫矛果
- 爵床
- 菝葜叶
- 鸡蛋壳
- 鸡屎白
- 落葵
- 单叶铁线莲
- 硫化铅
- 土大黄叶
- 米露
- 散血莲
- 雪胆
- 鬼柳树
- 短冠草
- 回心草
- 鸢脑髓
- 蚶
- 镰片假毛蕨
- 铁苋
- 榕树皮
- 栾犀
- 苎麻梗
- 蓼实
- 姜味草
- 黄皮果核
- 蓝树
- 文竹
- 岗柃
- 长节耳草
- 密陀僧
- 地下明珠
- 蝈蝈
- 黑参
- 金雀儿
- 荠菜
- 冬青皮
- 鸡子
- 假通草树皮
- 大叶沿阶草
- 海仙人掌
- 狨
- 过墙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