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盖肉齿菌
《中华本草》:褐盖肉齿菌
拼音注音
Hè Gài Ròu Chǐ Jūn
别名
钟馗菌、地鸡、土菌、地蕈、杜蕈、獐头菌、獐头、钟馗、馗厨、獐子菌、牛腮巴菌
出处
1.潘之恒《菌谱》载:“钟馗菌即土菌也……此菌钉上若伞,其状如钟馗之帽,故以名之。”2.《纲目》:“郭璞注云:地蕈似钉盖,江东名为土菌,可啖。”又:“此菌钉上若伞,其状如槌及钟馗之帽。”3.《尔雅》中馗菌注:“地蕈也,似盖,今江东呼为土菌,亦曰馗厨,可啖之。”又曰:“大者名中馗,小者即名菌。”根据以上记述,可以肯定,古本草中所载的钟馗菌是地上生,形状较大的可食真菌,再综
来源
药材基源:为齿菌科真菌褐盖肉齿菌和翘鳞肉齿菌的子实体。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arcodon fuligineo-albus(Fr.)Quel.;Sarcodon imbricatus(L.ex Fr.)Karst[Hydnum imbricatam L.ex Fr.]采收和储藏:夏、秋采收,洗去泥土杂质,晒干。
原形态
1.褐盖肉齿菌 菌盖直径4-15cm,平展,中部稍下凹、浅黄色、肉色至褐黄色,平滑,稍粘。刺锥状,较细,长1-2cm,延生,乳白色至土黄色、菌柄中生或偏生,与菌盖同色,中实,长4-7cm,粗2-3cm。菌肉肉质,乳黄色。孢子近球形,壁表有小疣,无色透明或稍呈黄色,直径5-8μm。2.翘鳞肉齿菌 菌盖宽10-25cm,初期盖面平并稍凸,渐平展,继而中部下凹,被有绒毛,不久盖皮开裂,形成褐色至紫褐色的大型鳞片,中央鳞片大,向边缘渐小;鳞片淡粉红色,尖端常上翘,下面平滑,呈同心环状排列。刺锥状,细,长3-12mm,延生,密,初期白色,后变为锈褐色。菌柄中生至稍偏生,长3-9cm,粗2-5cm,上下等粗或基部膨大,中实,韧,平滑,初期白色,后变褐色至黑褐色。菌肉肉质,白色至材白色,稍韧,厚达1-1.5cm,味稍苦。孢子近球形,浅褐色,表面有疣,直径5-7μm。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1.生于混交林中地上。2.生于针叶林下多砂的土质上。资源分布:1.分布于云南等地。2.分布于吉林、甘肃、新疆、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化学成分
翘鳞肉齿菌含尿素(urea),麦角甾醇(ergosterol),菌甾醇(fungisterol),甘露醇(mannitol),肌醇(inositol),鸟嘌呤(guanine),尿酸(uric acid)及多糖(polysaccharide)。
药理作用
褐盖肉齿菌有抗癌之效;翘鳞肉齿菌子实体有降低动物血中胆甾醇的作用。
性味
甘;平;有毒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抗癌。主咽痛;痄腮;疮疥;胃癌;肝癌
用法用量
1.内服:煎汤,15-30g;或加冰糖。
摘录
《中华本草》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鹤肉
- 鹤脑
- 华无柱兰
- 黄泡子
- 黄花倒水莲
- 黄茄花根
- 蚶
- 辉葱
- 杧果钉
- 鬼灯笼根
- 鲎肉
- 华南毛蕨
- 合子草
- 华南紫萁
- 合欢皮
- 壶卢
- 黄练芽
- 黄花蒿子
- 还魂草
- 华山矾果
- 华风车子叶
- 黄花鸢尾
- 黄桷叶
- 华鹅耳枥
- 黄花地桃花
- 鲤鱼脂
- 蛤蒌
- 华东瓶蕨
- 华风车子
- 厚朴花
- 厚皮香花
- 和他草
- 黄秋葵根
- 豪猪毛刺
- 赤茯苓
- 黄屈花
- 黄缨菊
- 黄三七
- 化橘红
- 华南皂荚
- 华山矾根
- 黄荆子
- 还阳参
- 白子菜
- 箭刀草
- 鹤草芽
- 黄堇
- 华卫矛
- 华泽兰
- 黄瓜仁草
- 合萌根
- 黄花菜子
- 黄茅
- 黄蓬花
- 还阳草
- 厚皮树皮
- 和血丹
- 黄牛毛藓
- 黄瓜霜
- 黄皮果核
- 喉痧药
- 孩儿草
- 黄藤
- 山大颜
- 黄心果
- 黄杨叶
- 黄秋葵叶
- 黄筒花
- 护心草
- 黄花獐牙菜
- 黄花紫堇
- 黄杨木叶
- 黄羊油
- 黄花地锦苗
- 黄花绿绒蒿
- 蝴蝶暗消
- 庵闾
- 壶卢子
- 黄土
- 化香树叶
- 黄柏
- 华山参
- 黄耆茎叶
- 黄栎
- 厚朴子
- 黄牛茶
- 黄花山柰
- 鹄油
- 鹤虱
- 厚叶子树
- 鹤顶兰
- 黄毛山牵牛
- 黄芪
- 黄花紫丹参
- 褐云玛瑙螺
- 华南实蕨
- 黄皮树皮
- 黄杨
- 黄波罗果
- 黄瓜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