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筋草
《中华本草》:和筋草
拼音注音
Hé Jīn Cǎo
别名
大鸡肠草、鹅儿肠
出处
出自《湖南药物志》。
来源
药材基源:为石竹科植物日本狗筋蔓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ucubalus baccifer L. Var.japonicus Miq.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挖,除去泥土,晒干或鲜用。
原形态
多年生蔓性草本,长1-1.5m。茎细长,分枝对生,被向下开展的短柄;叶片卵状披针形、卵状椭圆形或长圆形,长1.5-5cm,宽8-20mm,先端急尖,基部楔形或圆楔形,通常两面脉上被短毛,叶缘具短缘毛。花两性,单生于茎及枝的顶端,有一对叶状苞片,形成稀疏的圆锥花序;花萼5裂,阔披针形,花后期萼膨大成半球形,裂片增大,果期宿存萼反折;花瓣5,白色,先端2叉状浅裂,基部渐狭成爪,在花瓣最宽外内侧有2鳞片状附属物;雄蕊10,2轮;子房上位,椭圆形,花柱3。蒴果浆果状,稍肉质,球形,成熟时黑色,呈不规则开裂,有光泽。种子多数,圆肾形,黑色,有光泽。花期6-8月,果期7-10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山坡草丛中。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华东及湖北、湖南、贵州等地。
形状
性状鉴别 茎细长,多分枝,表面黄绿至黄棕色,节膨大,密被黄色细毛。断面中央有白色髓,完整叶片卵状披针形或长椭圆形,全缘,两面脉上及边缘有细毛。叶腋有时有花,白色。气微,味甘微苦。
性味
淡;性平
功能主治
利尿通淋;行气止痛;接骨续伤。主热淋;石淋;血淋;湿阴气滞脘 腹胀痛;跌打伤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和筋草
拼音注音
Hé Jīn Cǎo
别名
大鸡肠草、鹅儿肠
出处
《湖南药物志》
来源
为石竹科植物日本狗筋蔓的全草。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长1~1.5米。茎细长,蔓性,多分枝,密被黄色细毛。叶对生,有柄;叶片卵状披针形、卵状椭圆形或长椭圆形,长1.5~3.5厘米,宽8~15毫米,先端尖,基部楔形,全缘,两面被细毛。花腋生,花萼5裂;阔披针形;花瓣5,白色;雄蕊10.果实球形稍肉质,成熟时黑色,萼宿存,花期夏季。
生境分布
生于山坡草丛中。分布我国中部至西南部。
性味
淡,平,无毒。
功能主治
利大小肠。治呕吐,小便闭,风寒气痛及跌打损伤。
复方
①治呕吐:和筋草五钱。加盐,水煎服。
②治小便闭:和筋草、白茅根、地枇杷。捣烂,纸包,敷阴茎上。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地莓子
- 对叶豆
- 苎花
- 山道年蒿
- 土藁本
- 水百合
- 花姬蛙
- 蒲圻贝母
- 白椴
- 西南槐树
- 吉祥草
- 钓竿柴
- 云南美登木
- 马刀
- 白杨树根皮
- 荠宁
- 猫骨
- 甜杏仁
- 金刚藤头
- 土田七
- 绿玉树
- 川芎
- 野菠菜
- 落霜红根
- 黄芩子
- 垂花香薷
- 四脚蛇
- 蔓乌头
- 大薸
- 麻柳树根
- 六轴子
- 番石榴子
- 翅果唐松草
- 小杉藻
- 粗灰钉
- 罗甸沟瓣
- 番石榴果
- 川桂
- 榕树胶汁
- 焦槟榔
- 狗筋蔓
- 苦玄参
- 八角莲
- 赤车使者根
- 白石榴根
- 总序绿绒蒿
- 油胡桃
- 过岗龙
- 苹婆
- 桔梗
- 石豇豆
- 自消容根
- 六叶龙胆
- 黄瓜皮
- 大树甘草
- 水竹叶
- 羊蹄甲
- 天蓝苜蓿
- 露蜂房
- 莲子
- 泡花树
- 火绒草
- 水菖蒲
- 水狗子
- 甘遂
- 大四块瓦
- 砂仁壳
- 无花果
- 挖耳草根
- 龙须眼子菜
- 乳腐
- 海蚯蚓
- 马齿苋子
- 三七
- 天青地白
- 獭肝
- 毛车藤
- 玫瑰茄
- 木鳖子
- 糖茶藨
- 芦花
- 豆豉草
- 蜈蚣草根
- 太平莓
- 红石耳
- 橘皮
- 篦梳剑
- 小叶薄荷
- 敦盛草
- 常春藤
- 鮧鱼
- 黑珠芽薯蓣
- 无尾果
- 山狸子肉
- 罗汉果根
- 牛肋巴
- 女贞叶
- 蝲蛄石
- 风箱树花
- 兴安毛连菜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