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杨枝叶
《中华本草》:水杨枝叶
拼音注音
Shuǐ Yánɡ Zhī Yè
出处
出自《纲目》。
来源
药材基源:为杨柳科植物红皮柳的枝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alix sinopurpurea C.Wang et Ch.Y.Yang采收和储藏:春季采收嫩枝条、叶,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灌木。小枝无毛;当年枝初有短绒毛,后无毛。芽长卵形或长圆形,初有毛,后无毛。叶对生或斜对生,披针形,长5-10cm,宽1-1.2cm,先端短渐尖,基部楔形,边缘有腺锯齿,幼时有短绒毛,脉上尤密,成叶两面无毛;托叶卵状披针形或斜卵形。花先叶开放,长2-3cm,对生或互生,无花序梗,基部具2-3枚下面密被长毛的椭圆形鳞片;苞片卵形,黑色,两面具长柔毛;腺体1,腹生;雄蕊2,花丝合生,无毛,花药4室;子房密被灰绒毛,柄短,花柱长0.1-0.2mm,柱头头状。花期4月,果期5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000-1600m的山坡灌木丛中,或没河生长。资源分布:分布于河北、山西、陕西、甘肃、河南、湖北等地。
性味
苦;性平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主久疾;黄疸;痈肿疮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或捣汁。外用:适量,煎水熏洗。
各家论述
1.《纲目》:水杨根,治痈肿,故近人用枝叶治痘疮。魏直《博爱心鉴》云,痘疮数日,陷顶,浆滞不行,或风寒所阻者,宜用水杨枝叶;无叶用枝五斤,流水一大釜,煎汤温浴之,如冷添汤,良久,照见累起有晕丝者,浆行也,如不满,再浴之。力弱者,只洗头面手足。如屡浴不起者,气血败矣,不可再浴。始出及痒塌者,皆不可浴。痘不行浆,乃气滞血涩,腠理固密,或风寒外阻而然;浴令暖气透达,和畅郁蒸,气血通澈,每随暖气而发,行浆贯满,功非浅也。若内服助气血药,藉此升之,其效更速,风寒亦不得而阻之矣。2.《唐本草》:主久痢赤白,捣水绞取汁,服一升,日二。3.《医林纂要》:泻火毒,宣毒气。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水杨枝叶
拼音注音
Shuǐ Yánɡ Zhī Yè
出处
《纲目》
来源
为杨柳种植物红皮柳的枝叶。
原形态
植物形态详"水杨根"条。
性味
《唐本草》:"味苦,平,无毒。"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治久痢,痈肿疮毒。
①《唐本草》:"主久痢赤白,捣水绞取汁,服一升,日二。"
②《纲目》:"主痈肿、痘毒。"
③《医林纂要》:"泻火毒,宣毒气。"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钱;或捣汁。外用:煎水熏洗。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金钮扣
- 发菜
- 烟油
- 硬骨藤
- 天青地红
- 丁香蓼根
- 节节花
- 葫芦茶
- 射罔
- 金雀根
- 大黄茎
- 云实根
- 蒟蒻薯
- 黄珠子草
- 结香
- 红五加
- 罗平蓟
- 双翎草
- 大风药
- 一枝旗
- 生等[藏药名]
- 山稗子
- 刺针草
- 打虫果
- 海星
- 全叶青兰
- 塔黄
- 双肾草
- 红辣蓼
- 对叉疔药
- 单体蕊黄芪
- 方儿茶
- 四楞通
- 冬珊瑚
- 土附子
- 刺山茶根皮
- 狐头
- 黄皮树皮
- 复生草
- 头巾草
- 华南舌蕨
- 网脉旋蒴苣苔
- 番石榴
- 麝香壳
- 虎杖
- 黄泡果
- 山胡萝卜
- 侧耳
- 山芝麻
- 山枇杷叶
- 胡桃叶
- 沙地柏
- 出山虎
- 一匹绸
- 红花龙胆
- 红蒿枝
- 垂丝卫矛果
- 三加皮
- 红花青藤
- 蛇不见
- 红水芋
- 虾蟆胆
- 狐狸尾
- 狮子尾
- 海虾壳
- 黄桷树根疙瘩
- 桦革裥菌
- 红毛悬钩子
- 黄山梅
- 石霜
- 石面枇杷
- 红千层
- 红靛
- 猴枣
- 胜红蓟
- 野核桃仁
- 棕叶芦
- 刺人参
- 一口红
- 羽叶丁香
- 芋梗
- 药绿柴
- 黄毛岩白菜
- 水杨柳
- 江南地不容
- 花木通
- 胡桃青皮
- 云南蕊木
- 红黑二丸
- 水榆
- 厚皮香
- 水蛇皮
- 药用小阴地蕨
- 禾秆蹄盖蕨
- 山海螺
- 香水塔花
- 百舌鸟
- 紫菀
- 樟树果
- 荠菜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