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人参
《全国中草药汇编》:刺人参
拼音注音
Cì Rén Shēn
别名
刺参、东北刺人参
来源
五加科刺人参属植物刺人参Echinopanax elatus Nakai,以根及根状茎入药。春季采,晒干。
性味
甘,温。
功能主治
滋补强壮,解热,镇咳,调整血压。用于体虚咳嗽,高血压症。
用法用量
1~3钱,干根研粉冲服。
备注
(1)东北地区民间认为本品有调整血压的作用,高血压病人服之可以降压,低血压患者服之,可以适当升高。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辞典》:刺人参
拼音注音
Cì Rén Shēn
出处
《吉林中草药》
来源
为五加科植物东北刺人参的根。春季采挖,晒于。
原形态
落叶灌木。根粗大,呈棒状。茎直立,有刺,节部特别多;树皮淡灰黄色。叶互生,掌状3~5裂,基部心形,边缘有锯齿和刺毛,叶脉亦有刺毛。花白绿色,集成许多小伞形花序,成总状排列在主轴上,花梗密布褐色毛。浆果状核果扁球形。花期8月。果期8~9月。
生境分布
生于排水良好的腐殖质层深厚处,见于针叶林带的混交林中。分布吉林等地。
化学成分
根含生物碱、皂甙、挥发油、多糖。尚含强心甙。其他部分都含挥发油。
功能主治
《吉林中草药》:"解热,镇咳。"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3钱。
摘录
《*辞典》
《中华本草》:刺人参
拼音注音
Cì Rén Shēn
别名
东北刺人参
英文名
Root of Tall Oplopanax
出处
出自《吉林中草药》。《吉林中草药》:国外研究,刺人参近似人参作用。有待进一步探讨。
来源
药材基源:为五加科植物刺参的根及茎。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Oplopanax elatus Nakai[Echinopanax elatum Nakai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茎或挖取根部,洗净,切片,晒干。
原形态
多刺藻叶灌木,高约1m,稀达3m。根粗大而长,呈棒状,侧根少。茎直立,少分枝,有刺,节部刺多。树皮淡灰黄色,贿部大,呈白色;芽鳞褐色,密生刺毛。单叶互生;叶柄长4-18cm,密生针刺,基部膨大抱茎;叶片掌状3-5裂,长8-20cm,宽12-32cm,裂片三角形或阔三角形,上面无毛或疏生刚毛,下面沿脉有短柔毛,基部心形,边缘有不整齐的锯齿或芽齿,生有刺毛,上面暗绿色,主脉凸起,疏生刺毛,下面淡灰绿色,沿脉密被刺毛,侧脉和网脉均明显。圆锥花序近顶生,长8-18cm,主轴密生短刺和刺毛;伞形花序直径9-13mm,有花6-10朵,棕黄褐色;花颧5,无毛,边缘有5小齿;花瓣5,长圆状三角形,白绿色;雄蕊5;子房下位,2室,花柱2,基部全生或合生至中部,长约3mm。果实为浆果状核果,略呈扁球形,直径7-12mm,黄红色,宿存花柱长4-4.5mm。花期6-7月,果期8-9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400-1550的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带排水良好、腐殖质肥沃处。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地区。
化学成分
根含左旋芝麻素(sesamin)[1],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2],丁香甙(syringin)。丁香树脂酚又葡萄糖甙(syringaresinol di-O-glucoside)[3],刺五加甙(elenhteroside)A、B、B1、C、D、E、F、G[4,5],β-谷甾醇(β-sitosterol),胡萝卜甙(daucos-terin),正二十七烷醇(n-heptacosanol),L鼠李糖(L-rhamnose),蔗糖(sucrose)及异油酸(isooleic aicd),壬二酸(azelaic acid),3-羟基十六烷酸(3-hydroxyhexadecanoic acid)等脂肪酸[6]。[br]要有茎中含按发油,已鉴定有橙花叔醇(nerolidol),香榧醇(torreyol),布藜醇(bulnesos),α-十二碳烯醛(α-dodecenal),3,7,11-甲基-2,6,10-十二碳三烯-1-醇(3,7,11-trimethyl-2,6,10-dodecatrien-1-ol),ξ-及γ-荜澄茄烯(cadinene)、愈创奥醇(guaiol),柏木醇(cedrol),α-及β-蒎烯(pinene),正辛醛(n-octanal),罗勒烯(ocimene),紫苏烯(perillene),2,6-二甲基庚醛烯(2,6)-dimethyl-heptalene),龙脑(borneol),已酸龙脑酯(bornyl acetate),十四烷醛(tetradecanal),长叶烯(longifolene),金合欢醇(farnesol)等31个成分[7,8]。[br]叶含刺五加甙(eleutheroside)Ⅰ、K、L、M[9]。最近又从中分离得到25种三萜皂甙,除刺楸皂甙(kalopanax saponin)G,3α-羟基羽扇-20(29)-烯-23,28-二酸-28-O-α-吡喃鼠李糖基(1→4)-β-D-吡喃葡萄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甙[3α-hydroxylup-20(29)-ene-23,28-dioic acid-28-O-α-L-rhamnopyranosyl(1→4)-β-D-glucopyranosyl(1→6)-β-D-glucopyranoside]和3-表白桦脂酸-28-O-α-L-吡喃鼠李糖基(1→4)-β-D-glucopyranoside]和3-表白桦脂酸-28-O-α-L-吡喃鼠李糖基(1→4)-β-D-吡喃葡萄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甙[3-epibtulic acid-28-O-Αl-rhamnopyranosyl(1→4)-β-D-glucopyranosyl(1→6)-β-D-glucopyranoside]外,还有22种被命名为刺人参甙(cirensenoside)A-V,其中刺人参甙B、C、D、I、J、K、L、M、N、O、Q、T、U、V等14种属于以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及其衍生物为甙无,在C28位连有糖链或在C3和C28位连有双糖链而成的三萜皂甙,刺人参甙A、E、F、G、H、P、R、S等8种属于以羽扇烯(lupene)的衍生物为甙无,也在C3位或C28位连有单糖甙双糖链而成的三萜皂甙[10-15]。还含黄酮甙:山柰酚-3-O-β-D-吡喃半乳糖基(1→2)-β-D-吡啧葡萄糖甙[kaempferol-3-O-β-D-glactopyronosy(1→2)-β-D-glucopyranoside],槲皮素-3-O-β-D吡喃半乳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甙[quercetin-3-O-β-D-galact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side][16]。
药理作用
参见“五加皮”条。
性味
味甘;微苦;性温
功能主治
补气助阳;止咳;通络。主气虚体弱;神疲乏力;畏寒肢冷;阳痿;虚咳久嗽;风寒湿痹;糖尿病;高血压病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5g;或制为酊剂,每次30-40滴,每日2-3次,饭前服。
各家论述
《吉林中草药》:解热,镇咳。
摘录
《中华本草》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盘石龟
- 打箭菊
- 树腰子
- 草果药
- 赤地榆
- 银粉背蕨
- 红鬼笔
- 玉蜀黍
- 重叶莲
- 豌豆七根
- 仙鹤草
- 风藤草
- 小茅香
- 麦撇花藤
- 一颗血
- 蟋蟀
- 八节毛
- 单根木
- 地牯牛
- 急性子
- 黑草
- 铜线草
- 马骝卵
- 芭蕉叶
- 石青菜
- 苦马豆
- 铧尖草
- 铁草鞋
- 山矾
- 异木患
- 扛板归
- 杜仲藤
- 山羊肝
- 豆腐泔水
- 刺猬皮
- 高粱根
- 刘寄奴
- 土半夏
- 假苦瓜
- 竹林消
- 四大天王
- 喜树皮
- 丝瓜花
- 苦草
- 箭叶蓼
- 粪箕笃
- 风化硝
- 疔毒草
- 满树星
- 鸡血七
- 地莓子
- 水团花根
- 山刺柏
- 圆叶母草
- 青鱼胆
- 太平莓
- 昆明山海棠
- 八月瓜
- 木槿根
- 人参条
- 草灵脂
- 风箱树花
- 栗毛球
- 獾骨
- 毛莲蒿
- 三消草
- 地蜂子
- 华萝藦
- 砂仁壳
- 干漆
- 八爪金龙
- 五爪龙
- 万寿菊
- 红帽顶
- 马比木
- 海芋
- 辣蓼草
- 香榧草
- 野冬菊
- 水晶兰
- 金牛七
- 黑豆衣
- 鸡卵草
- 浙贝母
- 梭子蟹
- 蝎子七
- 茄子根
- 合掌消
- 桤木
- 救必应
- 草本三角枫
- 蜣螂
- 三颗针
- 水黄花
- 锡叶藤
- 地龙
- 朝天罐
- 牛金子
- 石莼
- 蓝花侧金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