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蕨根
《中华本草》:熊蕨根
拼音注音
Xiónɡ Jué Gēn
别名
半边草、毛头黄
英文名
Lacerate Wood Fern
出处
出自《国药的药理学》
来源
药材基源:为鳞毛蕨科植物狭顶鳞毛蕨的根茎或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Dryopteris lacera (Thunb.)O.Kuntze[Polypodium lacera Thunb.]采收和储藏:根茎全年均可采收。挖出后洗净,去叶柄与须根;叶幼嫩时采。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植株高60-75cm。根茎短而直立,顶端和叶柄基部密被棕褐色、披针形鳞片。叶簇生;叶柄长25-40cm,禾秆色,向上沿叶轴和羽轴疏被棕色、披针形小鳞片;叶片纸质,长圆状披针形,长25-35cm,中部宽20-25cm,两面光滑,二回羽状;羽片略斜展,卵状披针形,长13-15cm,宽5-7cm,先端渐尖并为羽裂,一回羽状深裂;小羽片7-9对,长圆形,圆钝头,有细锯齿,除基部1-3对外,余均与叶轴合生,基部下侧呈耳形;叶脉羽状,侧脉分叉。孢子囊群圆形,背生于小羽片的小脉上,在中脉两侧各腓成1行;囊群盖圆肾形。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400-800m的山坡林下阴湿处。资源分布:分布于华东及湖北、陕西、四川、云南、广西等地。
化学成分
根茎含绵马酸(filixic acid),黄绵马酸(flavasipidic acid),东北贯众素(dryocrassin)。
性味
微苦;凉
归经
脾经
功能主治
清热;活血;杀虫。主跌打损伤;痢疾;绦虫病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5-10g;或研末。
各家论述
1.《国药的药理学》:为绦虫驱除药。可为绵马的代用品。2.《广西药植名录》:叶:治跌打。根状茎:治痢疾。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熊蕨根
拼音注音
Xiónɡ Jué Gēn
出处
《国药的药理学》
来源
为鳞毛蕨科植物狭顶鳞毛蕨的根茎及叶。
原形态
狭顶鳞毛蕨,又名:半边草。
多年生草本,高40~80厘米。根状茎块状,直立。叶柄长10~20厘米,稻秆色,被大形鳞片;鳞片赤褐色,长8-13毫米;线状披针形、长椭圆状披针形或广卵形,先端长渐尖。边缘作不规则的突起,上部叶柄及中轴上的鳞片细而狭;2回羽状复叶,叶片长矩圆形至被针状矩圆形,长30~60厘米,宽20~30厘米,下部稍狭;不生孢子囊群的羽片4~16对,长矩圆形至长矩圆状披针形,有短柄;小羽片线状披针形,略呈镰刀状,先端急尖或钝,基部耳形,边缘有锯齿;着生孢子囊群的羽片5~9对,紧缩,各裂片上有孢子囊群1~3对,具囊群盖。
生境分布
生于灌木丛中或林下。分布山东、浙江、江西、湖北、陕西、四川、云南、广西等地。
化学成分
含绵马酸等。
功能主治
①《国药的药理学》:"为绦虫驱除药。可为绵马的代用品。"
②《广西药植名录》:"叶:治跌打。根状茎:治痢疾。"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2.5饯:或研末。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烟筒花
- 黄花蒿
- 假鹰爪根
- 蟹爪
- 红花苗
- 过岗龙
- 黄龙藤叶
- 檀香泥
- 白珠树
- 白花猪母菜
- 高山唐松草
- 亮叶桦
- 丝棉木叶
- 金银花露
- 紫背绿
- 滇羌活
- 干檀香叶
- 买麻藤
- 金精石
- 鸭脚木根
- 芍药花
- 地肤子
- 余甘子
- 墙草根
- 山黄豆藤
- 刚毛尖子木
- 青兔耳风
- 水蛭
- 拦路虎
- 苏木蓝
- 番红花
- 山甜茶
- 亚罗椿
- 地红子根
- 白八角莲
- 黄茅
- 甘草头
- 金瓜草
- 狗心
- 红背桂
- 阿育魏实
- 构皮麻
- 黄龙藤
- 小一口血
- 苘麻根
- 洋白蜡树
- 油茶花
- 空青
- 熊掌
- 五叶薯
- 糙壳菱蟹
- 倒莓子
- 野葡萄藤
- 旱柳叶
- 碱蓬
- 阴香皮
- 滇常山花
- 天仙子
- 金铁锁
- 菊花参
- 麦角
- 石链子
- 大细辛
- 地瓜果
- 诃子核
- 鲫鱼
- 广玉兰
- 狗爪樟皮
- 苍山橐吾
- 兰花双叶草
- 马骨节
- 鬼臼叶
- 干岩矸
- 海参肠
- 叉分蓼
- 不凋木
- 粟米
- 羊胎
- 白饭树
- 八角茴香
- 华南胡椒
- 大头菜子
- 竹叶马豆
- 高粱泡
- 饱饭花枝叶
- 甜瓜
- 大叶蛇总管
- 水底龙
- 竹节参
- 石吊兰
- 大一箭球
- 定心散
- 枇杷叶露
- 铁浆
- 土羌活
- 鲜黄连
- 横经席叶
- 山莓
- 鳝鱼
- 小伸筋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