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蕨根
《中华本草》:熊蕨根
拼音注音
Xiónɡ Jué Gēn
别名
半边草、毛头黄
英文名
Lacerate Wood Fern
出处
出自《国药的药理学》
来源
药材基源:为鳞毛蕨科植物狭顶鳞毛蕨的根茎或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Dryopteris lacera (Thunb.)O.Kuntze[Polypodium lacera Thunb.]采收和储藏:根茎全年均可采收。挖出后洗净,去叶柄与须根;叶幼嫩时采。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植株高60-75cm。根茎短而直立,顶端和叶柄基部密被棕褐色、披针形鳞片。叶簇生;叶柄长25-40cm,禾秆色,向上沿叶轴和羽轴疏被棕色、披针形小鳞片;叶片纸质,长圆状披针形,长25-35cm,中部宽20-25cm,两面光滑,二回羽状;羽片略斜展,卵状披针形,长13-15cm,宽5-7cm,先端渐尖并为羽裂,一回羽状深裂;小羽片7-9对,长圆形,圆钝头,有细锯齿,除基部1-3对外,余均与叶轴合生,基部下侧呈耳形;叶脉羽状,侧脉分叉。孢子囊群圆形,背生于小羽片的小脉上,在中脉两侧各腓成1行;囊群盖圆肾形。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400-800m的山坡林下阴湿处。资源分布:分布于华东及湖北、陕西、四川、云南、广西等地。
化学成分
根茎含绵马酸(filixic acid),黄绵马酸(flavasipidic acid),东北贯众素(dryocrassin)。
性味
微苦;凉
归经
脾经
功能主治
清热;活血;杀虫。主跌打损伤;痢疾;绦虫病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5-10g;或研末。
各家论述
1.《国药的药理学》:为绦虫驱除药。可为绵马的代用品。2.《广西药植名录》:叶:治跌打。根状茎:治痢疾。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熊蕨根
拼音注音
Xiónɡ Jué Gēn
出处
《国药的药理学》
来源
为鳞毛蕨科植物狭顶鳞毛蕨的根茎及叶。
原形态
狭顶鳞毛蕨,又名:半边草。
多年生草本,高40~80厘米。根状茎块状,直立。叶柄长10~20厘米,稻秆色,被大形鳞片;鳞片赤褐色,长8-13毫米;线状披针形、长椭圆状披针形或广卵形,先端长渐尖。边缘作不规则的突起,上部叶柄及中轴上的鳞片细而狭;2回羽状复叶,叶片长矩圆形至被针状矩圆形,长30~60厘米,宽20~30厘米,下部稍狭;不生孢子囊群的羽片4~16对,长矩圆形至长矩圆状披针形,有短柄;小羽片线状披针形,略呈镰刀状,先端急尖或钝,基部耳形,边缘有锯齿;着生孢子囊群的羽片5~9对,紧缩,各裂片上有孢子囊群1~3对,具囊群盖。
生境分布
生于灌木丛中或林下。分布山东、浙江、江西、湖北、陕西、四川、云南、广西等地。
化学成分
含绵马酸等。
功能主治
①《国药的药理学》:"为绦虫驱除药。可为绵马的代用品。"
②《广西药植名录》:"叶:治跌打。根状茎:治痢疾。"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2.5饯:或研末。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鸡蛋果
- 篱栏网
- 白头翁
- 蓬莱葛
- 红云草
- 越橘叶
- 石壁莲
- 碎骨红
- 杜仲藤
- 桄榔子
- 白豆
- 豆蔻壳
- 金纳香
- 圆瓣冷水花
- 水獭肝
- 镰羽贯众
- 石碱
- 灵砂
- 梅叶
- 鸡嗉子叶
- 软枣子
- 龙爪叶
- 蘽根
- 喜树皮
- 龙须眼子菜
- 绒毛鸭脚木
- 紫芋
- 鸡腰果
- 乌贼鱼肉
- 藜芦
- 臭油果
- 泽泻
- 蹋菜
- 通天连
- 银柴胡
- 大叶醉鱼草
- 水枇杷
- 长叶山芝麻
- 草血竭
- 大叶马尾连
- 铁苋
- 小罗伞
- 沙糖木
- 火秧竻蕊
- 路旁菊
- 鹭鸶兰
- 竹精
- 钟乳石
- 古山龙
- 天水蚁草
- 蚺蛇胆
- 赛莨菪
- 橘络
- 乌骚风
- 稻芽
- 豆瓣绿
- 蛇接骨
- 黄花夹竹桃
- 千叶独活
- 凤凰衣
- 羊胲子
- 红豆
- 铜骨七
- 芦荟
- 蒲棒
- 生姜
- 走马芹
- 破血丹
- 热痱草
- 红筷子
- 虎睛
- 小茜草
- 大叶钩藤根
- 浮尸草
- 倒挂牛
- 地菍根
- 兴安毛连菜花
- 毛千屈菜
- 须叶藤叶
- 芒果核
- 鹿蹄肉
- 广金钱草
- 车桑仔根
- 野洋烟根
- 鸡桑根
- 豆腐泔水
- 刺楸茎
- 拘那花
- 红陈艾
- 磨盘根
- 钝齿青荚叶
- 光刺长突球
- 红牛尾七
- 乌桕木根皮
- 李
- 罗裙带根
- 蚕退纸
- 刺竹茹
- 独行千里
- 斑楮头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