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紫含笑
《中华本草》:小紫含笑
拼音注音
Xiǎo Zǐ Hán Xiào
别名
青竹兰、黑搜山虎、牌楼七、牌骨七、火烧兰、牛舌片、兰竹参、小乌纱、牌楼笋、羊合七、见血飞、红将军
出处
小紫含笑载于《植物名实图考》卷二十八群芳类,曰:“生云南山中。紫茎抱叶,梢垂紫苞,开口如笑,内露黄白瓣,掩映参差,难为形拟,一名青竹兰。”并附图。从图文看,应为本种。
来源
药材基源:为兰科植物大叶火烧兰的根及根茎。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Epipactis mairei Schltr.[Amesia mairei(Schltr.)Hu]采收和储藏:秋季采挖,洗净,晒干。
原形态
大叶火烧兰,陆生植物,高达1m。根茎粗短,具几条长根。茎直立,下部具2-4枚鞘。叶5-7枚,卵形至椭圆形,茎上部的叶常为卵状披针形,渐过渡为苞片。总状花序具10-20余朵花,花序轴被锈色绒毛;花苞片叶状,卵状披针形或卵形,短于或几等长于花;花紫褐色或黄褐色,下垂,直径可达2cm;中萼片近椭圆形,长12-15mm,背面疏被短柔毛,侧萼片和中萼片几等长但稍宽,背面被毛;花瓣卵形较萼片为短;唇瓣几与萼片等长,后部近椭圆形,中央凹陷,具2-3条鸡冠形褶片,侧裂片及先端钝;前部稍肥厚,中部缢缩多少呈葫芦状,先端钝;合蕊柱连花药长8-10mm;子房棒状,长12-15mm,被绒毛。花期7-8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林下或草坡上。资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陕西、甘肃、湖北、湖南、西藏等地。
性味
味甘;微苦;性平
功能主治
行气活血;清热解毒。主肺热咳嗽;气滞胸痛;吐泻;睾丸肿痛;风湿腰痛;跌打损伤;疮痈肿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9g。
摘录
《中华本草》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千层楼
- 椰根
- 浮萍
- 小洋紫苏
- 七里明
- 买麻藤
- 灵香蒿
- 马来蒲桃
- 百味参
- 凌霄花
- 乱角莲
- 柳叶菜
- 枫香脂
- 地枇杷
- 白酒草
- 山蓼
- 五凤朝阳草
- 黄花蔷薇
- 红豆蔻
- 黄栌
- 凉粉藤
- 小叶莲
- 小红花
- 小鱼仙草
- 新疆藁本
- 狭绿叶线蕨
- 琉璃枝
- 东莨菪
- 云南五味子根
- 仙桃草
- 红麸杨根
- 厚膜藻
- 滇崖爬藤
- 川木通
- 葎草果穗
- 大头陈
- 丁萝卜
- 血竭
- 小黄素馨
- 黄杞皮
- 新疆卫矛
- 西藏圆柏
- 小花梾木
- 小叶假耧斗菜
- 参须
- 山大黄(波叶大黄)
- 杏仁防风
- 卷边桩菇
- 冷水丹
- 斜叶榕
- 金老梅叶
- 天青地白
- 丝瓜花
- 羊胲子
- 红簕钩
- 杠板归
- 水松叶
- 小一口血
- 合掌草
- 荔枝
- 沉香
- 红花鹅掌柴
- 云南紫珠
- 大箭
- 莎草蕨
- 小木通
- 砂生槐
- 白萆薢
- 下冈哇
- 四里麻
- 台湾三颗针
- 西藏凤仙花
- 黄瓜皮
- 林檎根
- 顶果膜蕨
- 剑皮树菌
- 曼陀茄根
- 等宽鳞毛蕨
- 大鹅儿肠
- 山里红
- 毛麝香
- 大叶千里光
- 小三棵针
- 獭子树
- 西藏野花椒
- 狗枣子
- 山椒草
- 小三叶耳蕨
- 云南小膜盖蕨
- 白贝
- 对节叶根
- 小灵丹
- 亚罗椿
- 手掌参
- 山姜
- 海螺
- 石南实
- 大还魂草
- 小巢菜
- 窿缘小叶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