菥蓂
《全国中草药汇编》:菥蓂
拼音注音
Xī Mínɡ
别名
败酱草、遏蓝菜
来源
十字花科菥蓂属植物菥蓂Thlaspi arvense L.,以全草及种子入药。春夏采集全草,晒干;夏秋采果枝,晒干,打下种子。
性味
全草:苦、甘,平。
种子:辛、苦,微温。
功能主治
全草:清热解毒,利湿消肿,和中开胃。用于阑尾炎,肺脓疡,痈疖肿毒,丹毒,子宫内膜炎,白带,肾炎,肝硬化腹水,小儿消化不良。
种子:祛风除湿,和胃止痛。用于风湿性关节炎,腰痛,急性结膜炎,胃痛,肝炎。
用法用量
全草0.3~1两,种子3~4钱。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华本草》:菥蓂
拼音注音
Xī Mínɡ
别名
大荠、蔑菥、大蕺、马辛、析目、荣目、马驹、老荠、郭璞注、遏蓝菜、花叶荠、水荠、老鼓草、瓜子草、苏败酱。
英文名
Boor's Mustard Herb
出处
出自《神农本草经》
来源
药材基源:为十字花科植物菥蓂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Thlaspi arvense L.采收和储藏:5-6月间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
原形态
菥蓂 一年生草本,高9-60cm,无毛。茎直立,不分技或分枝,具棱。基生叶叶辆长1-3cm;叶片倒卵状长圆形,长3-5cm,宽l-1.5cm,先端圆钝或急尖,基部抱茎,两侧箭形,边缘具疏齿。总状花序顶生;花白色;萼片4,直立,卵形,先端圆钝;花瓣长圆状倒卵形,长2-4mm,先端圆钝或微凹;雄蕊6,分离;雌蕊1,子房2室,柱头头状,近2裂,花柱短或长。短角果近圆形或倒宽卵形,长8-16mm,扁平,周围有宽翅,先端有深凹缺。种子5-10颗,卵形,长约1。5mm,稍扁平,棕褐色,表面有颗粒状环纹。花果期5-7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平地路旁、沟边或村落附近。资源分布:分布几乎遍及全国。
形状
性状鉴别 全草长15-55cm。根细长圆锥形;表面灰黄色;质硬脆,易折断,折断面不平坦。茎圆柱形,直径l-5mm;表面灰黄色或灰绿色,有细纵棱;质脆易折断,折断面中央有白色疏松的髓。叶多碎落。总状花序生于整枝顶端及叶腋。短角果卵圆形而扁平,长0.8-1.5cm,宽0.5-1.3cm;表面灰黄色或灰绿色,中央略隆起,边缘有宽翅,宽1.5-3mm,两面中央各有1纵棱线,先端凹陷,基都有细果柄,长约1cm;假隔膜纵分成2室,每室有种子5-7粒,果实开裂后,留下一纺锤形的白色膜状中隔。气微,味淡。以果实完整、色黄绿者为佳。[br]显微鉴别 茎横切面:表皮为1列类方形薄壁细胞,外平周壁增厚,棱背处尤厚。皮层为5-10余列薄壁细胞。中柱鞘纤维浅黄色,数个至十数个成群,壁微木化或非木化。韧皮部狭窄,木质部导管多角形,直径10-55μm,浅黄色,常数个成群。维管束间为浅黄色的木化纤维所充满,宽10-25列细胞。髓部宽阔,周围5-10列细胞壁稍厚,木化,具圆形或长形单纹孔。
化学成分
全草含芥子油甙(glucosinolate),内有黑芥子甙(sinigrin)。
药理作用
黑芥子甙本身无刺激性,一旦水解成芥子油后,刺激性很强,有杀菌作用。亦可用于痛风,以增加尿酸排泄。
性味
苦;甘;微寒
鉴别
理化鉴别 取本品果枝粉末1g,加石油醚(沸程30-60℃)5ml,冷渍24h,滤过。滤渣挥尽溶剂,加甲醇5ml,于70℃水溶中回流30min,趁热过滤。取滤液1-2滴于表面皿上,滴加3%碘一重氧化销试液(重氮化钠0.3g,溶解于01mol/L的碘试液10ml中即得)1-2滴,混匀,即有细小的气泡产生。(检查芥子甙)
归经
肝;肾经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利水消肿。主目赤肿痛;肺痈;肠痈;泄泻;痢疾;白带;产后瘀血腹痛;消化不良;肾炎水肿;肝硬化腹水;痈疮肿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30g,鲜品加倍,鲜品加倍。
复方
①治肾炎: 菥蓂鲜全草一至二两。水煎服。(《福建中草药》)②治产后子宫内膜炎: 菥蓂干全草五钱。水煎,调红糖服。 (《福建中草药》)
各家论述
《纲目》:和中益气,利肝明目。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菥蓂
拼音注音
Xī Mínɡ
别名
大荠(《尔雅》),蔑菥、大蕺、马辛(《本经》),析目、荣目、马驹(《吴普本草》),老荠(《尔雅》郭璞注),遏蓝菜(《救荒本草》),花叶荠、水荠(《植物名实图考》),老鼓草(《中国药植志》),瓜子草(《中药志》),洋辣罐(《辽宁经济植物志》),苏败酱、败酱草。
出处
《本经》
来源
为十字花科植物菥蓂的全草。5~6月间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
原形态
一年生草本,高20~40厘米,全体光滑无毛。茎直立,圆柱形,有分枝,表面粉绿色。单叶互生;根生叶有短柄,茎生叶无柄,基部抱茎;叶片椭圆形、倒卵形或披针形,长2.5~5厘米,宽1~2厘米,先端尖,基部箭形,边缘具稀疏浅齿或粗齿,两面粉绿色,中脉在背面隆起,侧脉不明显。总状花序腋生及顶生,长10~20厘米:花萼4片,卵形,长2~2.5毫米,宽1.5毫米,绿色,边缘白色膜质;花瓣4片,十字形排列,倒卵圆形,长约3.5毫米,宽1毫米,先端圆钝,基部渐狭,白色;雄蕊6,4强,花药卵形,背着,2室,纵裂,花丝粗壮;雌蕊1,子房卵圆形而扁,先端微凹,绿色,2室。短角果扁平,卵圆状,长8~13毫米,宽6~10毫米,具宽翅,先端深裂,熟时淡黄色,沿中央顶端向下开裂。种子小,卵圆形而扁。花期4~7月。果期5~8月。
本植物的种子(菥蓂子)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生境分布
生于山坡、草地、路旁或田畔。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产江苏、浙江、湖南等地。
形状
干燥的带果全草,茎呈圆柱形,表面灰黄色;质脆,易断,中央有白色疏松的髓。叶大多碎落。顶端有总状果序,果实扁椭圆形,边缘有翅。
部分地区将本品作败酱使用,参见"败酱"条。
化学成分
全草含黑芥子甙,经酶作用后产生芥子油。
药理作用
黑芥子甙本身无刺激性,一旦水解成芥子油后,刺激性很强,有杀菌作用。亦可用于痛风,以增加尿酸排泄。
性味
甘,平。
①《纲目》:"甘,平,无毒。"
②《福建中草药》:"微苦,平。"
功能主治
治肾炎,子宫内膜炎。
《纲目》:"和中益气,利肝明目。"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5~1两。
复方
①治肾炎:菥蓂鲜全草一至二两。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②治产后子宫内膜炎:菥蓂干全草五钱。水煎,调红糖服。(《福建中草药》)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九爪龙
- 鲤鱼胆
- 须叶藤
- 杜茎山
- 大二郎箭
- 龙棕
- 田旋花
- 小金梅草
- 山黑柳
- 海莲叶
- 樟梨
- 臭梧桐子
- 头顶一朵花
- 小红藤
- 白九股牛
- 脐带
- 海螺壳
- 走马风
- 岭南杜鹃
- 梳篦叶
- 天韭
- 荷梗
- 小叶石楠
- 广西九里香根
- 心叶荆芥
- 刺竹笋
- 锦葵
- 黄背草果
- 五瓣寄生
- 延羽卵果蕨
- 茶子心
- 黄接骨丹
- 大麦秸
- 山海棠
- 蛇不见
- 红薯细辛
- 柘木
- 蒲种壳
- 田麻
- 水田碎米荠
- 古钩藤
- 韭叶芸香草
- 土大黄叶
- 长毛柃叶
- 丽江山慈菇
- 风轮菜
- 过江龙
- 金兰
- 黄连花
- 石碱
- 白毛蛇
- 西藏花椒种子
- 角蒿
- 铁杆地柏枝
- 柏枝节
- 枸橘刺
- 腊梅
- 蚶
- 郎伞木
- 地桃花
- 秀丽槭
- 雀麦
- 家独行菜
- 东风菜
- 匙叶伽蓝菜
- 竹黄
- 白千层
- 毛花洋地黄
- 半柱花
- 榆拟层孔菌
- 鸱骨
- 蜣螂
- 天竺黄
- 紫草茸
- 山海螺
- 野扁豆
- 小狗脊
- 苦葛根
- 单面针
- 鲫鱼
- 路路通
- 龙牙草根
- 瓦草
- 樱桃
- 山牵牛
- 榧螺
- 阔叶垂头菊
- 络石藤
- 李核仁
- 白铃子
- 岗梅根
- 果上叶
- 蜂房
- 朱砂根叶
- 黄羊角
- 炙红芪
- 龙珠
- 南瓜瓤
- 穿山龙
- 鼠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