蜻蜒兰
《中华本草》:蜻蜒兰
拼音注音
Qīnɡ Yán Lán
别名
竹叶兰
英文名
all-grass of Asiatic Dragonflyorchis
出处
出自《东北植物检索表》
来源
药材基源:为兰科植物蜻蜓兰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erularia fuscescens ( L.) Lindl.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蜻蜒兰,陆生植物,高24-50cm。根茎短,根粗,肉质,或多或少呈指状。茎直立,具1-3枚叶。叶倒卵形至椭圆状卵形,长6-15cm,宽3-7cm,先端钝。总状花序狭长,具多数花;花苞片狭披针形,常长于子房;花小;中萼片卵形,急尖,长3.5-4mm,宽2.5-3mm,侧萼片斜椭圆形,外缘外卷而呈舟状,较中萼片长而狭;花瓣较狭,斜狭椭圆状披针形,先端钝;唇瓣舌状披针形,长3.5-4mm,基部两侧各具1枚三角形的小裂片,小裂片长达1mm,中裂片舌状,两端稍狭,宽约1.5mm,距细长,弧曲,几与子房等长,向顶增厚;蕊柱先端两侧各具1枚钻状退化雄蕊,粘盘椭圆形,被蕊喙边所形成蚌壳状粘囊包着。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500-2800m的山坡林下。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及四川、云南等地。
性味
味苦;性寒
功能主治
解毒生肌。主烧伤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捣汁涂。
各家论述
《湖南民间药物资料》:治烧伤。
摘录
《中华本草》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楸树
- 番红花
- 黑果
- 清香桂
- 茄子根
- 白胶香
- 水茴香
- 墨地
- 刺猬皮
- 香阿魏
- 陈冬菜卤汁
- 秋牡丹根
- 漆树根
- 漆树木心
- 七里香
- 可爱花
- 兜兰
- 木兰花
- 一枝蒿
- 女贞根
- 千只眼
- 佩兰
- 千里马
- 马柳根
- 猫须草
- 球序鹅掌柴
- 祁连山圆柏
- 黄唇鱼鳃
- 七鳃鳗
- 海燕
- 千灵丹
- 矮脚苦蒿
- 黄花香
- 心叶虎耳草
- 小花黄堇
- 粉绿藤
- 青蒿根
- 紫鸭跖草
- 白兰花
- 桑黄
- 小鱼仙草
- 蚌兰叶
- 血水草
- 鱼鳔
- 黄泥菜
- 蓖麻
- 绒白乳菇
- 石上柏
- 追骨风
- 昆布
- 黄杨木
- 虎爪
- 臭牡丹
- 石凉伞
- 胡杨
- 黄草乌
- 灰包
- 肿节风
- 天山花楸
- 金刚刺
- 胡子七
- 香樟叶
- 菊花黄连
- 卤碱
- 延胡索
- 红辣蓼
- 桃花
- 千金子霜
- 琴唇万带兰
- 铁罗汉
- 胡桃花
- 黄莲花
- 鸡翎草
- 血水草根
- 稻草
- 红丝线
- 红花锦鸡儿
- 箭杆七
- 紫红鞭
- 葛藟
- 珊瑚冬青
- 蜘蛛蜕壳
- 玛瑙
- 南五味子
- 青蒿露
- 臭茉莉叶
- 梅叶
- 野扇花果
- 龙州线蕨
- 箭杆杨
- 山玉兰
- 地沙
- 玉簪
- 扶芳藤
- 屎咕咕
- 紫金莲
- 鹅掌揪根
- 石上开花
- 杜鹃兰
- 观音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