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毛婆婆纳
《中华本草》:纤毛婆婆纳
拼音注音
Xiān Máo Pó Pó Nà
英文名
Herb of Longfruit Speedwell
出处
出自《西藏常用中草药》。
来源
药材基源:为玄参科植物纤毛婆婆的纳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Veronica ciliata Fisch.采收和储藏:7-9月采收,晒干。
原形态
纤毛婆婆肉 多年生草本,高10-30cm。茎丛生,上升,不分枝,有丙列灰白色细柔毛。叶对生;无柄或下部的叶有极短的柄;叶片卵形到长圆状披针形,长1.5-3cm,宽0.5-2cm,两端急尖,全缘或具锯齿,两面被毛或几无毛。总状花序1-4支,侧生于最上部的叶腋,呈假顶生,短而花密集,花序各部均被柔毛或长硬毛;苞片宽条形,长于花梗;花萼5深裂,裂片条状披针形,长3-6mm,果期稍伸长;花冠蓝色至蓝紫色,长3-4mm,筒部短,内面无毛,4裂,后3裂倒卵形,长宽近相等,前1裂卵形;花丝大部贴于花冠上;雄蕊2,突出;子房上位,被长柔毛,花柱长1-2mm。蒴果卵长,先端钝尖,长6-8mm,遍布长硬毛。种子长圆状卵形,长0.6-0.8mm。花期6-8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高山草地。资源分布:分布于西北各地及四川、西藏。
性味
味苦;涩;性寒
功能主治
清热鲜毒;祛风利湿。主外感发热;肝炎;胆囊炎;风湿热痹;荨麻疹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纤毛婆婆纳
拼音注音
Xiān Máo Pó Pó Nà
别名
八夏噶(藏名)。
出处
《西藏常用中草药》
来源
为玄参科植物纤毛婆婆纳的全草。7~9月采收。
原形态
一年生草本,高约20厘米,全株被灰白色柔毛。茎直立细而坚挺,多不分枝。叶对生:无柄;叶片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2~4厘米,宽0.5~1厘米,边有锯齿或细圆齿,上面绿色,下面淡紫褐色。花密集,排成顶生头状花序,密被白色长柔毛;花小,辐状,蓝紫色;苞片与萼近等长;萼片4,长圆形;花瓣4,较宽广。蒴果卵状长圆形,被毛,顶端有凹缺,与宿存萼等长或较长。
生境分布
生于山沟、田野。分布四川、西藏等地。
性味
苦涩,寒。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祛风利湿。治肝炎,胆囊炎,风湿痛,荨麻疹。
用法用量
内服:煎场,1~3钱。
摘录
《*辞典》
《全国中草药汇编》:纤毛婆婆纳
拼音注音
Xiān Máo Pó Pó Nà
来源
玄参科婆婆纳属植物长果婆婆纳Veronica ciliata Fisch.,以全草入药。7~9月采收,洗净,切段,晒干。
性味
苦、涩,寒。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祛风利湿。用于肝炎,胆囊炎,风湿痛,荨麻疹。
用法用量
1~3钱。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徐长卿
- 旋覆花
- 大马哈鱼籽
- 夏枯草
- 仙鹤草
- 小谷精草
- 熊胆
- 尖头蚱蜢
- 旋复花根
- 垂花香薷
- 苘麻
- 小粘药
- 兔肉
- 野葡萄藤
- 黄接骨丹
- 莓叶委陵菜
- 稗米
- 南天仙子
- 刺楸
- 面筋
- 九牛造茎叶
- 山漆树
- 水老虎
- 四方蒿
- 梁王茶
- 鹌鹑蛋
- 毛葡萄叶
- 蝮蛇骨
- 倒莓子
- 一品红
- 龙眼梳
- 凤丫草
- 鸢胆
- 乌鸦头
- 番红花
- 顺江木
- 鹄油
- 癞树叶
- 暴马子
- 紫金莲
- 海狸香
- 小花黄堇
- 毛叶巴豆
- 长毛柃叶
- 粘毛黄花菍
- 测试
- 败毒草
- 蜻蜓兰
- 葛谷
- 西藏花椒
- 刺叶楤木
- 山龙眼
- 茱卷皮
- 慈竹花
- 草木樨
- 墨汁鬼伞
- 草柏枝
- 木竹子
- 黄山梅
- 无患子中仁
- 称星蛇
- 天脚板
- 钩吻
- 温泉
- 莨菪
- 野胡萝卜根
- 剑叶铁树
- 糜穰
- 心叶忽布
- 地黄叶
- 粉叶地锦
- 见血住
- 过岗龙
- 牛白藤根
- 空筒泡
- 九莲灯
- 山郎木根
- 山蒿
- 野马蹄草
- 白菖
- 红筷子冠毛
- 山里红
- 风毛菊
- 蚌壳草根
- 肖菝葜
- 鞭叶耳蕨
- 红树叶
- 爬山猴
- 胖根藤
- 炮掌果
- 螃蟹甲
- 泡泡草
- 水蛭
- 皮袋香根
- 砒霜
- 萍蓬草根
- 蒲桃壳
- 蒲桃根皮
- 蓬莪术
- 胖树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