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紫金牛
《中华本草》:小紫金牛
拼音注音
Xiǎo Zǐ Jīn Niú
别名
小狮子、黑果凉伞、小凉伞、入骨风、小郎伞、石狮子、杉纽根、产后草
来源
药材基源:为紫金牛科植物小紫金牛的全株。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rdisia chinensis Benth。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洗净,晒干。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rdisia chinensis Benth。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洗净,晒干。
原形态
亚灌木,高25-45cm。具蔓生走茎;茎通常丛生,幼时被锈色细微柔毛及灰褐色鳞片。叶互生;叶柄长3-10mm;叶片坚纸质、倒卵形或椭圆形,先端钝或钝急尖,基部被疏鳞片,侧脉多数,尾端连成近边缘的边缘脉。亚伞形花序,单生于叶腋,有花3-5朵;总梗与花梗近等长,长约1cm,均被疏柔毛或褐色鳞片;萼片三角状卵形,长约1mm,具缘毛,有时具疏腺点;花瓣白色,广卵形,长约3mm;雄蕊为花瓣长的2/3,花药卵形,先端急尖,具小尖头,背部具腺点;雌蕊与花瓣近等长。果球形,直径约5mm,由红变黑色,无毛,无腺点。花期4-6月,果期10-12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300-800m的山谷或山地林下阴湿处。
资源分布: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台湾、广东、广西等地。
资源分布: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台湾、广东、广西等地。
形状
性状鉴别 根茎圆柱形,着生多数细根。茎扁圆形,直径1.5-2mm,表面暗褐色。叶互生,倒卵状椭圆形或椭圆形,长3-5cm,宽1.5-2cm,先端钝或渐尖,基部楔形,边缘中部以上波状,上面暗棕色,下面浅棕色。气微,味微涩。
性味
苦;性平
功能主治
活血止血;散瘀止痛;清热利湿。主肺痨咳血;咯血;吐血;痛经;闭经;跌打损伤;黄疸;小便淋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
摘录
《中华本草》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狭绿叶线蕨
- 台湾泡桐
- 月桂叶
- 斩龙草
- 大高良姜
- 地贵草根
- 红毛蛇
- 饱饭花果
- 翠雀花
- 翁波
- 灯笼泡
- 百尾笋
- 赶山鞭
- 一扫光
- 使君子叶
- 蓖麻蚕
- 蛴螬
- 野桂花
- 马蹄细辛
- 走马风
- 辣椒
- 广防风
- 滇獐牙菜
- 黑面叶根
- 朱砂
- 茖葱
- 三块瓦
- 粗灰钉
- 枇杷叶露
- 尖头蚱蜢
- 八角茴香
- 使君子根
- 包谷火焰包
- 柞蚕蛹
- 萹蓄
- 红牛皮菜
- 白螺蛳壳
- 还阳草
- 篦子舒筋草
- 白马骨根
- 三加花
- 椰子油
- 羊血
- 羊耳朵叶
- 石上柏
- 黄疸树
- 土牛膝
- 密叶绢藓
- 玫瑰茄
- 红筷子
- 美丽胡枝子花
- 大一箭球
- 蚕茧草
- 臭李皮
- 荷青花
- 金丝杜仲
- 薄雪火绒草
- 黄梢蛇
- 扁豆
- 亮叶冬青根
- 滇杠柳
- 接骨草
- 野菠菜
- 猫胞衣
- 羌活
- 高粱乌米
- 软丝藻
- 黄海葵
- 芒消
- 金钱松叶
- 大横纹
- 华东阴地蕨
- 金耳环
- 海南虎皮楠
- 杏叶
- 鹧鸪
- 滚山虫
- 野枇杷
- 莓叶委陵菜
- 凉喉茶
- 白骨走马
- 驴打滚草
- 秋海棠茎叶
- 短叶蹄盖蕨
- 鱼肝油
- 羊胆
- 白常山
- 红半边莲
- 莨菪根
- 灵猫香
- 四里麻
- 布朗耳蕨
- 水蜈蚣
- 豺皮
- 冷饭果叶
- 白石英
- 丝带蕨
- 台湾厚壳树
- 小红蒜根
- 飞蛾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