杄木
《中华本草》:杄木
拼音注音
Qiān Mù
别名
杄、红杄
出处
本品始载于《植物名实图考》卷三十七,木类,云:“杄木,山西山中极多。树亭亭直上,叶如栝松而肥软,又似杉木而叶短柔。山西架木皆用之,与南方杉木同。……今杄木有赤、白二种,土人亦云松杄。”所述形态及地理分布,其原植物与今白杄、青杄近似。
来源
药材基源:为松科植物白杄、青杄的枝干结节和针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阴干备用。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阴干备用。
原形态
乔木,高达30m,胸围约60m。树皮灰褐色,不规则薄裂。小枝淡黄褐色,有毛;冬芽圆锥形,褐色,光滑无毛。叶锥形,长1.3-3cm,先端钝尖,横切面棱形,四面有气孔线。雌雄同株;雄球花单生叶腋,下垂;雌球花单生枝顶,紫红色,下垂。球果长圆状圆柱形,熟时褐黄色,长6-9cm,径2.5-3.5cm;中部种鳞倒卵形,长约1.6cm,宽约1.2m,先端圆或钝三角形,鳞背露出部分有条纹。种子倒卵圆形,长约3.5mm,种翅淡褐色。生于海拔1500-2700m的针阔叶混交林中,分布于华北及辽宁。
2.
2.
生境分布
1.白杄 Nodus et Folium Piceae Meyeri 主产于山西、河北、内蒙古。自采自用。 2.青杄 Nodus et Folium Piceae Wilsonii主产于河北、山西、陕西、湖北、甘肃、四川。自采自用。
形状
性状鉴别 1.白杄:小枝有木钉状叶枕,有毛或近无毛,节处膨大呈瘤状,外表面灰褐色。叶条状,有棱,稍弯曲,长1.3-3cm,宽1.2-1.8mm,先端微钝或钝头,四面有粉白色气孔线;横切面菱形。气微;结节味稍苦,叶味淡。[br]2.青杄:枝的结节瘤状,与白杄类同。叶锥形四棱状,长0.8-1.5cm,先端尖,四面各有气孔线4-6条,横切面菱形或扁菱形。
性味
苦;涩;温
功能主治
祛风除湿;活络止痛。主风湿关节痛;跌打肿痛;明目安神;高血压病;夜盲症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汤熏洗。
各家论述
《植物名实图考》:“按杄即梃字,桾梃见《吴都赋注》,子如瓠形。今广东有之,一名羊矢枣,非软枣也。此木结实与松实同而小,绝非桾梃。梃木、字书不载。考《说文》樠字下云,松心木。马融《广成颂》,陵乔松。履修樠。《汉书》乌孙多松樠,松、樠并称,自是一类。小颜注,樠,木名,其心似松。今杄木有赤、白二种,土人亦云松杄,杄、樠音近,或即樠木也。”
摘录
《中华本草》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山吴萸
- 荞麦叶
- 七筋姑
- 白果
- 山岗荚
- 宿根亚麻
- 野漆树根
- 莎草蕨
- 白檀
- 丝瓜子
- 滨海前胡
- 四方麻
- 楸木皮
- 北风草
- 吹云草
- 茄子
- 山乌桕根
- 三筒管
- 鳖甲胶
- 白桂木根
- 山佩兰
- 白楠木
- 十大功劳叶
- 半边风
- 三月花
- 胡枝子根
- 杯菊
- 山大刀
- 透骨香
- 三叶木蓝
- 白沙虫药
- 七鳃鳗
- 琼越线蕨
- 白狼毒
- 羊不食
- 莼
- 荷莲豆菜
- 油杉
- 枫柳皮
- 金花菜
- 芦花
- 水虾子草
- 伞花马钱
- 三白草根
- 喜树皮
- 杉塔
- 水蔗草
- 伞形梅笠草
- 八楞木
- 双剪菜
- 苘麻根
- 茜草茎
- 槭叶止血草
- 球花紫云英
- 扁担蒿
- 三轮蒿
- 拔毒散
- 冰草
- 伞莎草
- 半圆盖阴石蕨
- 白背杨
- 白肚
- 球果藤
- 白背叶(峨嵋山胡椒)
- 四季青
- 四川苦丁茶
- 清明菜
- 蔷薇叶
- 秋子梨
- 栗毛球
- 三钻风
- 三月泡
- 蝼蛄虾
- 昆明堇菜
- 白背青荚叶
- 天生草
- 槲实仁
- 黑豆衣
- 山佛手
- 伤寒草根
- 山崩砂
- 三张叶
- 扁担藤
- 点腺过路黄
- 四方盒子草
- 秋唐松草
- 三棱草
- 十萼茄
- 山乌桕
- 三色堇
- 千针万线草
- 半把伞
- 三楞筋骨草
- 蛇百子
- 琴唇万带兰
- 三叶槭根
- 八楞麻
- 巴豆壳
- 山土瓜
- 北细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