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茅果
《*辞典》:巴茅果
拼音注音
Bā Máo Guǒ
别名
牛草果
出处
《贵州民间药物》
来源
为禾本科植物五节芒根茎部叶鞘内的虫瘿。虫瘿全年均可采集。
原形态
五节芒,又名:萱仔、马儿扦。 多年生草本,高2~4米。根茎横生,具叶鞘,常在鞘内生有虫瘿,肿大如竹笋形。秆无毛,节下具白粉。叶鞘无毛或仅边缘疏生纤毛;叶片披针状线形;长25~60厘米或更长,宽15~30毫米,先端渐尖,边缘粗糙,主脉阔,白色。圆锥花序顶生,宽大而稠密,长30~50厘米,分枝纤细;每节着生2小穗,一具长柄,一具短柄;基盘上有白色丝毛,长于小穗;第1颖渐尖,有脉2~3条,中脉不明显或缺;第2颗与第1颖相似,有脉3条,中脉明显而粗糙;不孕花的外稃披针形,较颖稍短;结实小花的外稃短尖,先端2齿裂,齿间有一长约1厘米的芒;内稃卵形,长不及1毫米。花果期5~11月。
生境分布
生于山坡或草地。分布广东、广西、贵州、安徽、江苏等地。
性味
性温,味辛。
功能主治
顺气,发表,除瘀。
复方
①治月经不调:巴茅果五钱至一两。泡酒半斤,每次服五钱。
②治小儿疹出不透:巴茅果三个。煎水服。
③治小儿疝气:巴茅果三个,茴香根五钱,香附米三个。蒸甜酒服。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残槁蔃
- 全叶山芹
- 还阳草根
- 干地黄
- 黄花岩松
- 黄麻
- 灵寿茨
- 五指山参
- 拐枣七
- 木蝴蝶
- 狼把草根
- 八角金盘
- 心叶党参
- 狗泡草
- 黄草花
- 拐棍竹
- 红刺藤
- 铃茵陈
- 毛葡萄根皮
- 黄泥菜
- 小齿锥花
- 搜山黄
- 毛叶巴豆树
- 虎咬癀
- 米麦麨
- 虎图辣
- 鲎胆
- 黄茶根
- 长柄秋海棠
- 水冬瓜花
- 钱针万线草
- 葫芦藓
- 铜皮
- 蛇附子
- 芒果核
- 干饧糟
- 新疆芍药
- 鹤虱
- 石莼
- 黄杞
- 黄羊角
- 短腺小米草
- 干苔
- 楮茎
- 乔木五加
- 小鱼眼草
- 黄芽白菜
- 翠鸟
- 岗柃
- 东风橘根
- 黄寿丹
- 青鱼枕
- 胡椒
- 牡荆根
- 大风艾
- 小黄连刺
- 红孩儿
- 敦盛草
- 黄麻梗虫
- 石楠
- 山铁树
- 明党参
- 银南星
- 莴苣
- 绿豆花
- 荷梗
- 乌龟
- 小发散
- 西藏花椒
- 广东土南星
- 古柯
- 鱼肠草
- 拟缺香茶菜
- 红毛毡
- 小黄泡
- 狗舌草根
- 豨莶
- 柳叶菜根
- 斑茅花
- 还亮草
- 水慈姑
- 虎肾
- 山马豆根
- 土羌活
- 柳叶亚菊蒿
- 卵叶寄生
- 黄囊杓兰
- 光裸星虫
- 卷边桩菇
- 黄稔根
- 桃花
- 树腰子
- 红毛鸡
- 红母鸡草
- 山黄麻根
- 狗爪樟
- 小叶枇杷
- 蝴蝶果
- 心叶荚蒾根
- 黄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