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茅果
《*辞典》:巴茅果
拼音注音
Bā Máo Guǒ
别名
牛草果
出处
《贵州民间药物》
来源
为禾本科植物五节芒根茎部叶鞘内的虫瘿。虫瘿全年均可采集。
原形态
五节芒,又名:萱仔、马儿扦。 多年生草本,高2~4米。根茎横生,具叶鞘,常在鞘内生有虫瘿,肿大如竹笋形。秆无毛,节下具白粉。叶鞘无毛或仅边缘疏生纤毛;叶片披针状线形;长25~60厘米或更长,宽15~30毫米,先端渐尖,边缘粗糙,主脉阔,白色。圆锥花序顶生,宽大而稠密,长30~50厘米,分枝纤细;每节着生2小穗,一具长柄,一具短柄;基盘上有白色丝毛,长于小穗;第1颖渐尖,有脉2~3条,中脉不明显或缺;第2颗与第1颖相似,有脉3条,中脉明显而粗糙;不孕花的外稃披针形,较颖稍短;结实小花的外稃短尖,先端2齿裂,齿间有一长约1厘米的芒;内稃卵形,长不及1毫米。花果期5~11月。
生境分布
生于山坡或草地。分布广东、广西、贵州、安徽、江苏等地。
性味
性温,味辛。
功能主治
顺气,发表,除瘀。
复方
①治月经不调:巴茅果五钱至一两。泡酒半斤,每次服五钱。
②治小儿疹出不透:巴茅果三个。煎水服。
③治小儿疝气:巴茅果三个,茴香根五钱,香附米三个。蒸甜酒服。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番泻叶
- 射鸡尾
- 羊屎条根
- 通骨消茎叶
- 金耳环
- 离根香
- 春花木
- 乌榄核
- 鸡眼草
- 小黑药
- 墓头回
- 满树星
- 异木患
- 血参
- 茱苓草
- 咖啡
- 合掌消
- 黄花小二仙草
- 虫牙药
- 九龙藤
- 黄荆子
- 金箔
- 骆驼蹄瓣
- 土半夏
- 木瓜核
- 羊须
- 鬼羽箭
- 马皮
- 岩青兰
- 山莨菪
- 酸不溜
- 凤仙透骨草
- 过江龙
- 三消草
- 椰子油
- 鲜地黄
- 瓜馥木
- 土牡蛎
- 黑参
- 茅草叶
- 蛇接骨
- 一柱香
- 南天竹根
- 帽兰
- 砂仁壳
- 赤胫散
- 构皮麻
- 大叶白纸扇
- 香椿子
- 独一味
- 蓝桉
- 碎米柴
- 蟑螂
- 东北羊角芹
- 喜树皮
- 木槿子
- 岩檀香
- 水蛭
- 红马蹄草
- 午香草
- 南天竹叶
- 华千金藤
- 金铁锁
- 八爪金龙
- 猴骨
- 麻柳树根
- 胡萝卜
- 小三棵针
- 胡黄连
- 豪猪肚
- 大夜关门根
- 石青菜
- 岗梅根
- 六道木
- 胆南星
- 地柏枝
- 散血莲
- 使君子根
- 薄柱草
- 猫眼睛
- 白毛藤
- 了哥王根
- 石瓜子莲
- 九节风
- 长松
- 藁本
- 箭杆风
- 高粱根
- 疬子草
- 红孩儿
- 灵芝
- 铁筷子
- 飞天蜈蚣
- 长春花
- 地龙
- 马尾伸筋
- 地骷髅
- 宽叶独行菜
- 麻叶荨麻
- 碧桃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