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  >  中药材大全   »  白梅

白梅

《中华本草》:白梅

拼音注音
Bái Méi
别名
盐梅、霜梅、白霜梅。
英文名
Linesless charcoal, Salted immature plum
出处
出自《本草经集注》。
来源
药材基源:为蔷薇科植物梅的果实经盐渍而成。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rmeniaca mume Sieb. [Prunus mume Sieb.et Zucc.]
采收和储藏:采摘未成熟果实,用盐水浸渍,日晒夜渍,约经 10d即成,久则表面生霜。
原形态
梅 落叶小乔木,高可达10m。树皮淡灰色,小枝细长,先端刺状。单叶互生;叶柄长1.5cm,被短柔毛;托叶早落;叶片椭圆状宽卵形,春季先叶开花,有香气,1-3朵簇生于二年生侧枝叶腋。花梗短;花萼通常红褐色,但有些品种花萼为绿色或绿紫色;花瓣5白色或淡红色,直径约1.5cm,宽倒卵形;雄蕊多数。果实近球形,直径2-3cm,黄色或绿白色,被柔毛;核椭圆形,先端有小突尖,腹面和背棱上的沟槽,表面具蜂窝状孔穴。花期春季,果期5-6月。
生境分布
我国各地多已栽培,以长江流域以南各地最多。
形状
果实近球形或扁球形直径2-3cm。表面绿白或黄棕色,有白霜,果肉肉质。剥开果肉可见椭圆形果核,类白色,表面可见蜂窝状小孔。气微香,味酸、咸。
性味
酸涩咸;平;无毒
炮制
《齐民要术》:作白梅法,梅子核初成时摘取,夜以盐汁渍之,昼则日曝,凡作十宿十浸十曝便成。
归经
肝;肾经
功能主治
利咽生津,涩肠止泻,除痰开噤,消疮,止血。。主咽喉肿痛,烦渴呕恶,久泻久痢,便血,崩漏,中风惊痫,痰劂口噤,梅核气,痈疽肿毒,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噙咽津液或入丸剂。外用:擦牙、捣敷或煅存性研末调敷。
注意
《本草从新》:多食损齿伤筋。
各家论述
1.陶弘景:白梅亦应(与乌梅)相似,今人多用白梅和药,以点痣蚀恶肉。
2.《本草拾遗》:刺在肉中,嚼白梅封之,刺即出。
3.《日华子本草》:治刀箭(伤),止血,研敷之。
4.《本草图经》:除痰。
5.《本草蒙筌》:捣烂成膏,敷攻恶毒,治妇人乳痈,拔肉中箭簇;中风紧闭牙关,急宜将肉摩擦。
6.《纲目》:治中风惊痫,喉痹,痰厥僵仆。又治泻痢烦渴,霍乱吐下,下血血崩,功同乌梅。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白梅

拼音注音
Bái Méi
别名
盐梅(《尚书》),霜梅(《纲目》),白霜梅(《本草便读》)。
出处
《本草经集注》
来源
为蔷薇科植物未成熟果实,经盐渍而成。
制法
《齐民要术》:"作白梅法,梅子核初成时摘取,夜以盐汁渍之,昼则日曝,凡作十宿十浸十曝便成。"
性味
酸涩咸,平。 ①《日华子本草》:"暖,无毒。" ②《纲目》:"酸咸,平,无毒。" ③《本草从新》:"酸涩咸,平。"
功能主治
治喉痹,泻痢烦渴,梅核膈气,痈疽肿毒,外伤出血。 ①陶弘景:"白梅亦应(与乌梅)相似,今人多用白梅和药,以点痣蚀恶肉。" ②《本草拾遗》:"刺在肉中,嚼白梅封之,刺即出。" ③《日华子本草》:"治刀箭(伤),止血,研敷之。" ④《本草图经》:"除痰。" ⑤《本草蒙筌》:"捣烂成膏,敷攻恶毒,治妇人乳痈,拔肉中箭簇;中风紧闭牙关,急宜将肉摩擦。" ⑥《纲目》:"治中风惊痫,喉痹,痰厥僵仆。又治泻痢烦渴,霍乱吐下,下血血崩,功同乌梅。"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噙咽津液或入丸剂。外用:擦牙、捣敷或煅存性研末调敷。
注意
《本草从新》:"多食损齿伤筋。"
复方
①治喉痹乳蛾:㈠青梅二十枚(盐十二两,淹五日,取梅汁入明矾三两),桔梗、白芷、防风各二两,猪牙皂角三十条。为细末,拌汁和梅入瓶收之,每用一枚,噙咽津液。凡中风痰厥,牙关不开,用此擦之尤佳。(《纲目》水梅丸)㈡白梅包生矾末作丸含咽,或纳吞之。(《圣济总录》) ②治霍乱吐利:盐梅煎汤,细细饮之。(《如宜方》) ③治梅核膈气:半青半黄梅子,每个用盐一两,淹一日夜,晒干,又浸又晒,至水尽乃止,用青钱三个,夹二梅,麻线缚定,通装磁罐内,封埋地下,百日取出。每用一枚,含之咽汁,入喉即消。(《龚氏经验方》) ④治痈疽已溃未溃皆可用:盐白梅烧存性,为末,入轻粉少许,香油调涂四围。(《易简方》) ⑤治金疮:烧干梅作炭,捣末之,敷一宿。亦治被打伤。(《千金方》)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