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火草
《中华本草》:败火草
拼音注音
Bài Huǒ Cǎo
别名
小黄馨、常春小黄馨、火炮子
来源
药材基源:为木犀科植物矮探春的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Jasminum humile L.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灌木或小乔木,有时攀援,高0.5-3m。小枝无毛或疏被短柔毛,棱明显。叶互生,复叶,有小叶3-7枚,小枝基部常具单叶;叶柄长0.5-2cm;叶片革质或薄革质,下面脉上被短柔毛;小叶片卵形至卵状披针形,或椭圆状披针形至披针形,稀为倒卵形,先端锐尖至尾尖,基部圆形或楔形,全缘,叶缘反卷,有时多少具紧贴的刺状睫毛;顶生小叶片长1-6cm,宽0.4-2cm,侧生小叶片长0.5-4.5cm,宽0.3-2cm。伞状、伞房状或圆锥状聚伞花序顶生;苞片线形,通常长2-4mm;花梗长0.5-3cm,无毛或被微柔毛;花多少芳香;花萼裂片三角形,较萼管短;花冠黄色,近漏斗状,花冠管长0.8-1.6cm,裂片圆形或卵形,长3-7mm,先端圆或稍尖。果椭圆形或球形,长0.6-1.1cm,径4-10mm,成熟时呈紫黑色。花期4-7月,果期6-10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100-3500m的疏、密林中。资源分布:分布于四川、贵州、云南、西藏。
形状
性状鉴别 三出复叶或羽状复叶。小叶片多卷曲皱缩,展平后呈卵形或椭圆形,长1.5-2.5cm,宽0.5-1cm,叶缘及中脉有柔毛。质脆易碎。气微香,味炎。
化学成分
叶中含有无羁萜(friedelin),羽扇豆醇(lupeol),白桦脂醇(beiulin),白桦脂酸(betulinic acid),α-香树脂醇(α-amyrin),熊果酸(ursolic acid),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和β-谷甾醇(β-sitosterol)。
性味
苦;甘;微涩;性凉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主烧烫伤;热毒疮疡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研末菜油调敷。
摘录
《中华本草》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桦革裥菌
- 藤商陆
- 番杏
- 西瓜霜
- 茅莓
- 鸡冠虫
- 润鳞鳞毛蕨
- 唐古特报春
- 茳芒决明
- 茄花
- 黄细辛
- 大瓦韦
- 甜瓜花
- 红鬼笔
- 大苞叶千斤拔叶
- 远志木蓝
- 滑石粉
- 云木香
- 天麻子
- 向日葵壳
- 土牛膝
- 荠薴
- 马乳
- 血参
- 千金花
- 甘遂
- 海藻
- 新疆芍药
- 独角芋
- 鮧鱼尾
- 红毛毡
- 红背马蓝
- 方榄
- 朴树
- 白蔹子
- 鬣羚角
- 西南文殊兰
- 水黾
- 石栗子
- 臭常山
- 白首乌
- 全叶青兰
- 豹皮菇
- 锯叶竹节树
- 石榴根
- 小叶金花草
- 干贝
- 茉莉花露
- 菱蒂
- 红厚壳
- 大扁竹兰
- 三叉凤尾蕨
- 猩猩花
- 小白花苏
- 菥蓂子
- 新疆木通
- 蘼芜
- 中华蹄盖蕨
- 肥荚红豆
- 牛脂
- 橘红
- 土百部
- 巴东岩白菜
- 龙鳞草
- 莽草根
- 滇榧子
- 毛叶巴豆树
- 伸筋草
- 下果藤
- 大叶青木香
- 西南水芹
- 藤壶
- 乌药叶
- 大箭
- 单头紫菀根
- 虾子草
- 花叶假杜鹃
- 麻叶
- 硬皮褐层孔菌
- 狭叶海金沙
- 白暨豚
- 莙荙菜
- 钓兰
- 蔷薇叶
- 象头花
- 九节茶
- 托里贝母
- 小飞蓬
- 球花紫云英
- 羊乳
- 普贤菜
- 白升麻
- 猕猴桃藤中汁
- 九里香根
- 大火草根
- 毛叶石楠根
- 岩莴苣
- 狼麻
- 沙芥
- 松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