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涕果
《中华本草》:鼻涕果
拼音注音
Bí Tì Guǒ
别名
撒罗夷、马耳子果、密心果、粉心果、明星果、野枇杷。
来源
药材基源:为猕猴桃科植物尼泊尔水东哥SaurauianapaulensisDC.的根或果实。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aurauianapaulensisDC.[S.lantsangensisHu]采收和储藏:根,全年均可采,果,秋季采,晒干或鲜用。
原形态
尼泊尔水东哥 乔木,高4-20m。小枝粗壮,被细小爪甲状鳞片并疏生褐色短柔毛。单叶互生;叶柄粗壮,长1.5-4.5cm,具棕褐色钻形鳞片和短柔毛;叶片薄革质,狭长圆形,长18-35cm,宽7-13cm,先端渐尖至突尖,基部圆或钝,边缘具细小锐锯齿,上面无毛,下面被薄层淡褐色或锈色糠批状绒毛,中、侧脉上疏生爪甲状鳞片,侧脉平行,35-46对。圆锥花序生新枝上部叶腋,长12-38cm,具鳞片和短柔毛;总花梗长5-16cm,花梗长1-2cm,密被褐色短柔毛,果期则大部分脱落;萼片5,卵圆形,长4-6mm;花瓣5,淡紫红色,近圆形,长7-8mm,先端反卷,基部合生;雄蕊多数,花药孔裂;子房圆球形,被褐色短细绒毛,花柱4-5,中部以下合生。浆果扁球形或近球形,直径1-1.2cm,绿色或淡黄色,具5棱,花柱和萼片宿存。花、果期7-12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450-1000m的山地林中或林边路旁。资源分布:分布于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形状
性状鉴别 浆果扁球形,直径7-12mm。表面绿色或淡黄色,无毛,具明显5棱;先端有残留的花柱,基部有宿存萼片5,椭圆形或阔椭圆,不等大。气微,味甜,多粘液质。
性味
苦;凉;有毒
功能主治
散瘀消肿;止血。主跌打损伤;骨折;创伤出血;疮疖肿毒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调敷。
摘录
《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鼻涕果
别名
蜜心果、粘心果
来源
水东哥科水东哥属植物锥序水东哥Saurauia napaulensis DC.,以根及果入药。根全年可采;果秋季采,晒干或鲜用。
性味
苦,凉。有毒。
功能主治
散瘀消肿,止血。用于骨折,跌打损伤,创伤出血,疮疖。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鲜根或果捣烂敷患处。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鞘菝葜
- 蜂蜜
- 荜澄茄
- 鲃鱼
- 雪里开
- 鮧鱼
- 黑骨蕨
- 鸭肫衣
- 补骨脂
- 粉叶地锦
- 鹰爪枫
- 鱼狗
- 辐射石豆兰
- 风箱树
- 冰糖
- 鹰嘴爪
- 香唐松草
- 青竹标
- 香皮树
- 香橼根
- 紫金砂
- 长毛风毛菊
- 紫金龙
- 紫铜矿
- 装饰卷柏
- 走马风
- 茱苓草
- 走马胎
- 雉
- 鲻鱼
- 自来血
- 自扣草
- 蒸饼
- 蚱蜢
- 雉尾
- 鹧鸪菜
- 追骨风
- 长毛香科科
- 苎麻皮
- 莲房
- 梅叶
- 鳝鱼骨
- 黄断肠草
- 土牡蛎
- 金刚刺
- 枫香树根
- 亮叶冬青
- 香槐
- 长松
- 芦子兰
- 翻白叶
- 白花菜
- 矩叶大青
- 合血香
- 银叶树
- 小叶眼树莲
- 倒提壶
- 苏铁根
- 小对叶草
- 人面子
- 山橘叶
- 波缘假瘤蕨
- 灯笼草
- 山肉桂
- 刺楸茎
- 七角白蔹
- 羊屎木
- 莲须
- 枳椇叶
- 鸭公树子
- 羊蹄甲
- 牛胆参
- 野棕
- 榕树果
- 芭茅果
- 老牛揣
- 水飞蓟
- 沙地娃儿藤
- 酸藤木
- 砂仁花
- 灵猫香
- 蒲桃
- 黑沙蒿
- 华千金藤
- 茯苓皮
- 大叶蛇泡簕
- 红葱
- 鲎尾
- 太白菊
- 洋地黄
- 陈壶卢瓢
- 紫茎牙痛草
- 山鸢尾
- 黄桷皮
- 尖连蕊茶根
- 薜荔果
- 寒莓叶
- 大花素馨花
- 野黄麻
- 野芫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