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笼草
《中华本草》:灯笼草
拼音注音
Dēnɡ Lonɡ Cǎo
别名
爆卜草、灯笼泡、鬼灯笼、打卜草、水灯笼草、苦灯笼草、荷卜草、打额泡、天泡果、响铃子、地灯笼、母炮草、炮仔草
英文名
Downy Groundcherry Fruitor Herb, Herb of Cape-gooseberry, Herb of Peruvian Gruondcherry
出处
出自《陆川本草》
来源
药材基源:为茄科植物灯笼果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hysalis peruiana L.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45-90cm。具匍匐的根茎,茎直立,具短柔毛。单叶互生,或2片聚生;叶柄长2-5cm,密生柔毛;叶片卵形圆形至长圆形,长6-15cm,宽4-10cm,先端短渐尖,基部对称心脏表,全缘或有少数不明显尖齿,两面密生柔毛。花单生子叶腋,梗长约1.5cm;花萼阔钟状,绿色,5浅裂,裂片披针形,具短茸毛;花冠阔钟状,长1.2-1.5cm,,黄色,喉部有紫色斑纹,5浅裂,裂片近三角形;雄蕊5,着生于花冠近基部处,花丝及花药蓝紫色;雌蕊1,子房上位,2-3室。浆果球状,直径,包围在浆果外面,但与果分离。种子黄色,圆盘状。夏季开花结果。
生境分布
我国福建、广东、广西、云南有栽培、或为野生而生于海拔1200-2100m的路旁或河谷。
形状
性状鉴别 全草长25-60cm。茎略呈扁方柱形,具棱,表面灰黄白色或灰青色,密被白色茸毛。叶皱缩卷曲,展平后呈卵圆形,长2-5cm,宽2-3cm,先端尖,基部楔形或微心形,近全缘或有不规则疏粗齿,暗绿色或黄绿色,两面被白色茸毛;齿长叶柄。叶依处具膨大似灯笼状的花萼,有的已压扁,长约2.5cm,宽约2cm,淡黄绿色,薄纸质,半透明,被有柔毛,内有暗黄绿色奖学金果,近圆形,直径约1cm。气微,味甘、基。[br]以全草幼嫩、色黄绿、带果宿萼多者为佳。
化学成分
全草含酸浆双古豆碱(phygrine)[1],古豆碱(hygrine),托品碱(tropine),3β-乙酰氧基莨菪烷(3β-acetoxytro-pane),N-甲基吡咯烷基古豆碱A(N-methylpyrrolidinylhygrine A),N-甲基吡咯烷基古豆碱A(N-methylpyrrolidinylhygrine A.)N-甲基吡咯烷基古豆碱B(N-methylpyrrolidinylhygrine B),3α-巴豆酸氧基莨菪烷(3α-tigloyloxytropane),红古豆碱(cuscohy-grine),灯笼草碱(physoperuvine)[2],3β-巴豆酰氧基莨菪烷(tigolidine,3β-tigloyloxytropane)[3],灯笼草内酯(perulactone)B[4],睡茄灯笼草素(withaperuvin)D[5].叶中含酸浆内酯(physalolactone)[8],酸浆内酯 B[7],C[8],23-羟基酸浆内酯(23-hydroxyphysalolactone)[9],4-去氧酸浆内酯(4-deoxlolactone B-3-O-β-D-glucopyranoside)[11],灯笼草内酯[12],酸浆苦味素(physalin)A,2,3-二氢睡茄内酯E(2,3-dihydrowith-anolede E),4β-羟基睡茄内酯E(4β-hydroxywithanolide E),睡茄内酯(withanolede)E[13]、S[14],丙种24-E-22ξ-乙酰氧基-1α,3β-二羟基-5,24-麦角二烯-26-酸的酯的甙化合物(glycosidesters of24-E-22ξ-acetoxy-1α,3β-dihydroxyergosta-5,24-dien-26-oic acid)[15]。还含多种黄酮甙:山柰酚-3-芸酚-3-香糖甙(kaempferol-3-rutinoside),山柰酚-3-刺槐二糖甙(kaempferol-3-robinobioside),山柰酚-3-芸香糖甙-7-葡萄糖甙(kaempferol-3-rutinoside-7-gluco-side),山柰酚-3-刺槐二糖甙-7-葡萄糖甙(kaempferol-3-robinobio-side-7-glucoside),槲皮素-3-芸香糖甙(quercetin-3-rutinolide),槲皮素-3-刺槐二糖甙(quercetin-3-robinobioside)槲皮素-3-芸香糖甙-7-葡萄糖甙(quercetin-3-rutinoside-7-glucoside),槲皮素-3-刺槐二糖甙-7-葡萄糖甙(quercietin-3-robinobioside-7-glucosde)[16]。[br]根中含右旋灯笼草碱,消旋灯笼草碱,右旋N,N-二甲甘灯笼草碱盐(N、N-dimethylphysoperuvinium salt)[17],睡茄灯笼草素(withaperuvine)[10],睡茄灯笼草素E[18]、F、G[19]、H[20],酸浆双古豆碱[1],β-谷甾醇(β-sitosterol),β-谷甾醇-β-D-葡萄糖甙(β-stosterol-β-D-glucoside),酸浆内酯,4β-羟基睡茄内酯E,芸香甙(urtin)[21],根中还含3β-巴豆酰氧基托烷,3α-巴豆酰氧基托烷[7]。[br]又含挥发性成分:2-甲基丁酸甲酯(methyl 2-methyl butyrate),2,5-二甲基-4-羟基3(2h)-furanone),4-辛酸内酯(4-octano-lide),5-辛酸内酯(5-octanolide),β-紫罗兰酮(β-ionone),β-突劂蔷薇酮(β-danascenone);枸橼酸(citric acid),和少量有机脂肪酸、苯甲酸等[22]。
药理作用
抗癌及抗微生物作用:灯笼果叶提取物可使移植艾氏腹水癌的动物存活期延长70%,宿萼提取物能延长60%,茎提取物能延长30%,根提取物能延长10%。这些部位的乙醇提取物体外试验如有抗微生物活性,其中叶提取物作用最强。
性味
味苦;性凉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主感冒;喉痛;咳嗽;痄腮;天郊疮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
各家论述
1.《陆川本草》:行气,消胀,利尿。治腹胀,睾丸炎,疝气。2.《南宁市药物志》:清热杀虫,止痛消肿。治热眼,喉痛,咳嗽;外敷毒疮,并熏洗阴囊肿大。3.《生草药手册》:内服治伤寒或小肠疝气。外洗治天疱疮。4.《中国药植图鉴》:功同酸浆。5.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治感冒发热,腮腺炎,支气管炎,疱疹,疖疮,疝气痛。
摘录
《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灯笼草
拼音注音
Dēnɡ Lonɡ Cǎo
别名
灯笼果、打额泡、地灯笼、天泡果、打扑草、苦灯笼草、炮仔草、母炮草
来源
茄科灯笼草Physalis peruviana L.,以全草入药。
生境分布
福建、广东、广西。
性味
苦,凉。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消炎利水。主治感冒发热,腮腺炎,支气管炎,急性肾盂肾炎,睾丸炎,泡疹,疖疮,疝气痛。
用法用量
0.5~1两。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辞典》:灯笼草
拼音注音
Dēnɡ Lonɡ Cǎo
别名
打头泡、泡泡草、心不干(《广西中兽医药植》),爆卜草(《陆川本草》),灯笼泡、鬼灯笼、打卜草(《南宁市药物志》),水灯笼草、苦灯笼草、荷卜草、打额泡(《广东中药》Ⅱ),响铃子(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
出处
《陆川本草》
来源
为茄种植物灯笼草的全株。夏、秋采收。
原形态
一年生草本,高30~90厘米。茎直立或披散,上有细棱,具短毛。单叶互生,或2片聚生;卵圆形至矩圆形,长3.5~10厘米,宽2~5厘米,先端短尖,基部略呈心形或斜偏,边缘浅波状或有疏锯齿,上面绿色,下面浅绿色,两面脉上均被短茸毛,下面较密;叶柄长7~25毫米,被短茸毛。花单生于叶脓;花梗长4~5毫米,具短茸毛;花萼绿色,钟状,5浅裂,径3~4毫米,表面有5棱,具短茸毛;花冠黄色,短筒状,长约5毫米,5浅裂,裂片圆形,喉部内面带紫色;雄蕊5,花丝黄色,药蓝紫色,超出花冠外;雌蕊1,子房上位,2室,花柱浅黄色,柱头绿色,圆形。浆果圆形,直径约1厘米,黄色;宿萼在结果时膨胀成灯笼状,包围在浆果外面,但与果分离。花期6~7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
生于田间、路旁、村边。我国南北各地均有分市。
化学成分
根含有机酸、氨基酸、黄酮甙、酚类及糖类。叶含绿原酸。果实富于胡萝卜素,含水分89.55%、氮2.01%、脂肪0.28%、糖类3.51%、纤维素0.69%、灰分0.78%、有机酸0.56%。果汁中每100毫升含抗坏血酸40毫克,胡萝卜素类2.6毫克。果壳含氯化钾、柠檬酸钾、植物甾醇,又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油酸、亚油酸、亚麻酸及饱和脂肪酸。此外尚含0.03%无定形的甙,鞣质、还元糖。
种子含6.28%的半干性油,其组成中有反油酸、油酸、亚油酸、棕榈酸、硬脂酸、花生酸等,但末找出亚麻酸;又分离出一种甾醇。
性味
①《陆川本草》:"甘淡,微寒。"
②《南宁市药物志》:"苦,寒,微甘。"
功能主治
清热,行气,止痛,消肿。治感冒,痄腮,喉痛,咳嗽,腹胀,疝气,天疱疮。
①《陆川本草》:"行气,消胀,利尿。治腹胀,睾丸炎,疝气。"
②《南宁市药物志》:"清热杀虫,止痛消肿。治热眼,喉痛,咳嗽;外敷毒疮,并熏洗阴囊肿大。"
③《生草药手册》:"内服治伤寒或小肠疝气。外洗治天疱疮。"
④《中国药植图鉴》:"功同酸浆。"
⑤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治感冒发热,腮腺炎,支气管炎,疱疹,疖疮,疝气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外用:捣敷或煎水洗。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山芝麻
- 柳杉
- 阴阳枫
- 橘络
- 昆明堇菜
- 番石榴树皮
- 水仙
- 地血香
- 具苞水柏枝
- 大伸筋草
- 三色堇
- 寸金草
- 何首乌
- 清香桂
- 庐山香科科
- 圆叶野扁豆
- 多苞糙苏
- 山麦冬
- 小山稔
- 青兔耳风
- 羽叶三七
- 金牛草
- 山梅花
- 蚕蛹
- 火把花
- 梁王茶
- 全光菊
- 大铜钱菜
- 山李子
- 老鸦嘴
- 杉皮
- 鳕鱼骨
- 地皮风
- 螺旋藻
- 禾叶风毛菊
- 秃叶红豆树
- 益母草
- 山甘草
- 荷莲豆草
- 石地钱
- 苦芦骨
- 肥猪草
- 五灵脂
- 蕗蕨
- 五色梅花
- 罗望子叶黄檀
- 驼乳
- 刺楸树根
- 白背叶(峨嵋山胡椒)
- 栗花
- 虎耳还魂草
- 芙蓉根
- 五月霜
- 南枳椇
- 蓝花子
- 圆叶千金藤
- 光叶海桐叶
- 鮧鱼
- 延胡索
- 枝儿条
- 石蒟
- 大荃麻
- 兰花石参
- 凉山虫草
- 水折耳
- 黄藨根
- 菠菜
- 走茎丹参
- 一皮草
- 莱菔子
- 金雀花
- 黄断肠草
- 水紫菀
- 柠檬桉叶
- 绢毛石花
- 冬珊瑚
- 黄羊油
- 山椒根
- 黄花独蒜
- 杜楝
- 金钟茵陈
- 牛奶菜
- 刺玫
- 寻骨风
- 柳树寄生
- 梨果仙人掌
- 合掌草
- 小叶榕
- 白车轴草
- 白龙穿彩
- 云雾七
- 葫芦巴
- 五味藤
- 公英叶风毛菊
- 小叶眼树莲
- 凤眼草
- 蟹壳
- 野豇豆
- 草柏枝
- 小花花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