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过路黄
《中华本草》:大过路黄
拼音注音
Dà Guò Lù Huánɡ
别名
姜花草、痰药
出处
出自《四川常用中草药》
来源
药材基源:为报春花科植物叶头过路黄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ysimachia phyllocephala Hand.-Mazz.采收和储藏:夏季来收,晒干或鲜用。
原形态
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茎通常簇生,曲膝直立,高10-30cm,在阴湿生境中,茎下部常匍匐,节上生根,上部曲折上升,长可达60cm,单一或多分枝,密被长见1-1.5mm的多细胞毛。叶对生;叶柄比叶片短2-12倍,密被柔毛;茎端的两对叶间距小,密聚成轮生状,常较下部叶大1-2倍,叶片卵形至卵状椭圆形,长1.5-8cm,宽8-40mm,先端锐尖或稍钝而具骤尖头,基部阔楔形,两面均被具节糙伏毛,中肋稍宽,在下面明显。花序顶生,近头状,多花;花梗长1-7mm,密被柔毛;花萼分裂近达基部,裂片披针形,背面被柔毛;花冠黄色,长10-13mm,基部合生部分长约3mm,先端5裂,裂片倒卵形,有透明腺点;雄蕊5,花丝基部合生成筒,上部分离,花药卵状披针形,裂缝边缘具纤毛;花柱长达8mm,下部及子房先端被毛。蒴果褐色,直径3.5-4mm。花期5-6月,果期8-9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600-2600m的阔叶林下和山谷溪边、路旁。资源分布:分布于江西、浙江、湖北、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等地。
性味
淡;性平
归经
肺;胃经
功能主治
散风;清热;解毒。主风热咳嗽;咽喉疼痛;热毒疮疥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煎水洗。
摘录
《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大过路黄
拼音注音
Dà Guò Lù Huánɡ
别名
姜花草、痰药
来源
报春花科大过路黄Lysimachia phyllocephala Hand.-Mazz.,以全草入药。
生境分布
四川。
性味
淡,平。
功能主治
祛风,清热,化痰。主治风热喉痛,咳嗽,大便带血,坠胀,热毒疮等症。
用法用量
0.5~1两,水煎服;外用鲜品捣烂敷患处。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辞典》:大过路黄
拼音注音
Dà Guò Lù Huánɡ
别名
姜花草,痰药。
出处
《四川常用中草药》
来源
为报春花科植物聚叶珍珠菜的全草。夏季采全草,晒干备用。
原形态
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高10~30厘米。全体密被白色或褐色伏贴的多细胞节状腺毛。茎斜向上,基部数节平卧,节上着生纤细的不定根,红褐色,多分枝。单叶对生,至顶端则密集;叶片纸质;阔心脏形或卵形、卵状披针形,长3~5.5厘米,全缘,有睫毛及小腺点,上面深绿色,下面肉红色。花单生于枝顶部的叶腋内,密集成头状;苞片椭圆形,呈叶状;花萼5深裂,裂片披针形;花冠黄色,下部筒状,先端5裂;雄蕊5,花丝上分下合;子房上位,卵圆形,柱头头状。蒴果球形,褐色,基部有宿存萼;种子近圆形。花期4~5月。果期6~7月。
生境分布
生于低山丘陵的阴湿路边草丛中。分布四川、广西等地。
性味
淡,平。
功能主治
祛风,清热,化痰。治风热喉痛,咳嗽,大便带血,坠胀,肚子硬痛,热毒疮。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5~1两。外用:捣敷。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白花映山红
- 四棱杆
- 星宿菜
- 山白菊
- 翅茎蜂斗草
- 天文草
- 牛心果
- 裸茎千里光
- 密陀僧
- 臭常山
- 黄果茄
- 龙须藤
- 大叶紫珠
- 爆仗竹
- 穿心草
- 丝瓜根
- 杉松
- 千里马
- 小柿子
- 地盘松球
- 车前
- 鳞片水麻
- 鸡子黄
- 小金钱草
- 新疆芍药
- 短齿楼梯草
- 柠檬皮
- 野苦梨根
- 虾蟆脑
- 紫八宝
- 羊角参
- 竹柏根
- 驴肾
- 大铜钱菜
- 白云瓜叶
- 东风菜
- 梅根
- 茉莉根
- 母猪草
- 省雀花
- 金丝桃果实
- 冬瓜
- 荷梗
- 白脂麻
- 灯台树果
- 峨眉蕨贯众
- 百部
- 赤胫散
- 山慈菇
- 多蒴曲尾藓
- 黄茶根
- 丁公藤
- 胆矾
- 鹰不泊
- 野把子
- 秃鹫
- 蛤蚧
- 地乌
- 寒水石
- 狗胆
- 柳白皮
- 独花兰
- 蜀葵根
- 续随子茎中白汁
- 乌鸦肉
- 野木耳菜
- 扁青
- 暴马子
- 刺藦苓草
- 金雀根
- 猩猩木
- 鲫鱼脑
- 罗锅底
- 苜蓿根
- 白背小报春
- 榧螺
- 法半夏
- 尖子木
- 蜥蜴
- 山小橘
- 星毛羊奶子
- 海狸香
- 玳瑁
- 葛叶
- 厚朴
- 搬倒甑
- 榠樝
- 黄荆叶
- 小叶假耧斗菜
- 九节风
- 白子菜
- 香石藤果
- 龙牙楤木果
- 麻母
- 椿叶
- 红皮
- 蜘蛛草
- 藏三七
- 大叶樱叶
- 露兜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