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过路黄
《中华本草》:大过路黄
拼音注音
Dà Guò Lù Huánɡ
别名
姜花草、痰药
出处
出自《四川常用中草药》
来源
药材基源:为报春花科植物叶头过路黄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ysimachia phyllocephala Hand.-Mazz.采收和储藏:夏季来收,晒干或鲜用。
原形态
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茎通常簇生,曲膝直立,高10-30cm,在阴湿生境中,茎下部常匍匐,节上生根,上部曲折上升,长可达60cm,单一或多分枝,密被长见1-1.5mm的多细胞毛。叶对生;叶柄比叶片短2-12倍,密被柔毛;茎端的两对叶间距小,密聚成轮生状,常较下部叶大1-2倍,叶片卵形至卵状椭圆形,长1.5-8cm,宽8-40mm,先端锐尖或稍钝而具骤尖头,基部阔楔形,两面均被具节糙伏毛,中肋稍宽,在下面明显。花序顶生,近头状,多花;花梗长1-7mm,密被柔毛;花萼分裂近达基部,裂片披针形,背面被柔毛;花冠黄色,长10-13mm,基部合生部分长约3mm,先端5裂,裂片倒卵形,有透明腺点;雄蕊5,花丝基部合生成筒,上部分离,花药卵状披针形,裂缝边缘具纤毛;花柱长达8mm,下部及子房先端被毛。蒴果褐色,直径3.5-4mm。花期5-6月,果期8-9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600-2600m的阔叶林下和山谷溪边、路旁。资源分布:分布于江西、浙江、湖北、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等地。
性味
淡;性平
归经
肺;胃经
功能主治
散风;清热;解毒。主风热咳嗽;咽喉疼痛;热毒疮疥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煎水洗。
摘录
《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大过路黄
拼音注音
Dà Guò Lù Huánɡ
别名
姜花草、痰药
来源
报春花科大过路黄Lysimachia phyllocephala Hand.-Mazz.,以全草入药。
生境分布
四川。
性味
淡,平。
功能主治
祛风,清热,化痰。主治风热喉痛,咳嗽,大便带血,坠胀,热毒疮等症。
用法用量
0.5~1两,水煎服;外用鲜品捣烂敷患处。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辞典》:大过路黄
拼音注音
Dà Guò Lù Huánɡ
别名
姜花草,痰药。
出处
《四川常用中草药》
来源
为报春花科植物聚叶珍珠菜的全草。夏季采全草,晒干备用。
原形态
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高10~30厘米。全体密被白色或褐色伏贴的多细胞节状腺毛。茎斜向上,基部数节平卧,节上着生纤细的不定根,红褐色,多分枝。单叶对生,至顶端则密集;叶片纸质;阔心脏形或卵形、卵状披针形,长3~5.5厘米,全缘,有睫毛及小腺点,上面深绿色,下面肉红色。花单生于枝顶部的叶腋内,密集成头状;苞片椭圆形,呈叶状;花萼5深裂,裂片披针形;花冠黄色,下部筒状,先端5裂;雄蕊5,花丝上分下合;子房上位,卵圆形,柱头头状。蒴果球形,褐色,基部有宿存萼;种子近圆形。花期4~5月。果期6~7月。
生境分布
生于低山丘陵的阴湿路边草丛中。分布四川、广西等地。
性味
淡,平。
功能主治
祛风,清热,化痰。治风热喉痛,咳嗽,大便带血,坠胀,肚子硬痛,热毒疮。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5~1两。外用:捣敷。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鹅肠菜
- 野棕
- 白花鬼针草
- 红牛皮菜
- 栲栗果壳
- 狗肾
- 甘草节
- 龟胆汁
- 血经草
- 皱杓兰
- 狗筋蔓
- 鸡爪芹
- 鹅血
- 鹅掌上黄皮
- 白钩藤
- 苦连翘
- 子楝树叶
- 高粱泡叶
- 鲫鱼胆
- 马耳草
- 安徽小檗
- 白鹤藤根
- 甘遂
- 展枝唐松草
- 鸡子壳
- 鹌鹑
- 黄桷皮
- 中华莛子藨
- 鹅首马先蒿
- 蠵龟血
- 血盘草
- 瓜子藤
- 钩石斛
- 鳗鲡鱼血
- 黄断肠草
- 阿魏侧耳
- 狗牙花
- 白龙穿彩
- 百齿卫矛
- 白蘑
- 蛾眉石凤丹
- 糖芥
- 西藏角蒿
- 狗胆
- 八节毛
- 柞木
- 马甲子叶
- 矮卫矛
- 五指毛桃根
- 鸡脑
- 鸡血
- 百部
- 过路惊
- 榔榆茎
- 竹蠹虫
- 竹黄
- 竹蜂
- 龟甲
- 百灵草
- 苦竹茹
- 金铁锁
- 虾壳钱
- 鸡脚草乌
- 苦蘵果实
- 芜菁
- 象牙草
- 贵州卷柏
- 露蜂房
- 狗泡草
- 中华短肠蕨
- 乌木屑
- 艾虎
- 鸡头
- 狗核树
- 岗松根
- 狗肝菜
- 过山风
- 阿里红
- 鸡脚莲
- 檵花叶
- 展花乌头
- 星色草
- 赤沙糖
- 大羊角瓢
- 青羊参
- 风毛菊
- 野芫荽
- 黄麻
- 香附
- 八股绳
- 豹骨
- 葛藟叶
- 洋芋
- 雀麦
- 肺心草
- 二叶舌唇兰
- 苦楝子
- 峨眉耳蕨
- 返顾马先蒿
- 香石藤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