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蘵果实
《中华本草》:苦蘵果实
拼音注音
Kǔ Zhī Guǒ Shí
别名
苦蘵果
英文名
Fruit of Downy Groundcherry
出处
出自《江西民间草药》。
来源
药材基源:为茄科植物苦蘵的果实。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hysalis pubescens L.采收和储藏: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苦蘵,一年生草本,被疏短柔毛或近无毛,高30-50cm。茎多分枝,分枝纤细。叶柄长1-5cm;叶片卵形至卵状椭圆表,长3-6cm,宽2-4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全缘或有不等大牙齿,两面近无毛。花单生于叶腋,花梗纤细;花萼钟状,5中裂,裂片披针形花冠淡黄色,5浅裂,喉部常有紫斑,长4-6mm,直径6-8mm;雄蕊5,花药蓝紫色或有时黄色,长1.5mm。浆果球形、直径1.2cm,包藏于宿萼之内。宿萼膀胱状,绿色,具棱,棱脊上疏被短柔毛,网脉明显。种子圆盘状,长约2mm。花、果期5-12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长于山谷林下及村边路旁。资源分布:分布于我国华东、华中华南入西南。
化学成分
苦蘵果实含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
药理作用
苦蘵果实水提物可使离体蟾蜍腹直肌等张收缩、大鼠空肠等张收缩,对离体蟾蜍心脏有负性变力、变时作用。对猫血压的影响与乙酰胆碱相似。这些作用均可被季铵酚或阿托品选择性阴断,色谱分析也证明水提物中含乙酰胆碱,并证明果实中乙酰胆碱含量平均为123μg/g。
性味
味酸;性平
功能主治
解毒;利湿。主牙痛;天疱疮;疔疮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9g。外用:适量,捣汁涂。
各家论述
《江西民间草药》:治天疱疮。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苦蘵果实
拼音注音
Kǔ Zhī Guǒ Shí
出处
《江西民间草药》
来源
为茄科植物苦蘵的果实,秋季果实成熟时采取。
性味
《扛西民间草药验方》:"性平,味酸,无毒。"
功能主治
治牙痛,天疱疮,疔疮。
《江西民间草药》:"治天疱疮。"
用法用量
外用:捣汁涂。
注意
《江西民间草药验方》:"孕妇忌服。"
复方
①治牙痛:苦蘵果含痛处。(《湖南药物志》)
②治天疱疮:苦蘵果实放瓷碗内杵烂,纱布包卷,绞取汁,搽患处,一日三、四次。(《江西民间草药》)
③治疔疮:苦蘵果去壳,捣烂,搽患处。(《湖南药物志》)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雨蛙
- 菠菜子
- 青蒿子
- 麒麟尾
- 棵麻
- 鸢脚爪
- 豹子眼睛果
- 铁树果
- 铁筷子
- 雀舌草
- 青皮
- 青皮树
- 青鱼枕
- 黔羊蹄甲
- 篦齿蒿
- 苞蔷薇根
- 看麦娘
- 蓖麻
- 鸢油
- 苦木
- 鸭头
- 苦楝皮
- 通泉草
- 铁包金
- 铅
- 铜钱麻黄
- 笔筒草
- 背花疮
- 鱼草
- 苦地胆根
- 退血草
- 豹药藤
- 通经草
- 苦菜
- 铁浆
- 青藏虎耳草
- 芭茅果
- 空心苋
- 透骨草
- 醍醐
- 鼋甲
- 青鱼胆草
- 鞘菝葜
- 胡黄连
- 鸭肫衣
- 补骨脂
- 鲃鱼
- 铁棒锤
- 鼻涕果
- 铁角凤尾草
- 铜苋菜
- 鱼狗
- 荜澄茄
- 苦地丁
- 跳皮树
- 鹰嘴爪
- 鹰爪枫
- 青竹标
- 雅红隆
- 鮧鱼涎
- 鱼藤
- 苦甘草
- 通肠香
- 铁仔
- 铁箍散
- 铁箭矮陀
- 走马胎叶
- 铁锈
- 青鳞鱼
- 山海螺
- 龙须眼子菜
- 戴星草
- 花叶狗牙七
- 落葵
- 五转七
- 地杨梅
- 匙羹藤
- 空柄假牛肝
- 鸭脚蓼
- 鸢嘴
- 驱风通
- 铁力木
- 铅霜
- 笔管榕
- 通脱木花上粉
- 薄叶卷柏
- 薄叶黄芩
- 铜钱菌
- 蝙蝠葛根
- (鱼彭)鱼脑
- 铜绿
- 空心柳
- 鸦片
- 辫子草根
- 羽裂星蕨
- 苞叶木
- 鸦椿卫矛
- 蚌泪
- 铁丝灵仙
- 青刺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