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竹笋
《中华本草》:苦竹笋
拼音注音
Kǔ Zhú Sǔn
别名
苦笋
英文名
shoot ofBitter Bamboo
出处
出自《本草纲目拾遗》。
来源
药材基源:为禾本科植物苦竹的嫩苗。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leioblastus amarus (Keng ) Keng f.(Arundinaria amara Keng)采收和储藏:5-6月笋期采收。
原形态
苦竹 植株呈小乔木或灌木状。竿直立,高3-5m,粗1.5-2cm,竿壁厚约6mm。幼竿淡绿色,具白粉,老时绿黄色,被灰白色粉斑;竿散生或丛生,圆筒形,竿环很隆起;每节有3-7分枝,但在每分枝一侧的节间下部1/4处稍平,鞘环有1圈褐色箨鞘基部残留物,箨鞘厚纸质和革质,绿色,无或有细小的紫色斑点,有棕色或白色小刺毛,基部与竿相连处较密,内面光滑而有光泽,边缘密被金黄色的纤毛;箨耳很小,深褐色,有直立棕色繸毛;箨舌截平,长1-2mm,边缘密生纤毛;箨叶细长披针形,幼时绿色,多脉,无显着的中脉;叶鞘无毛,有横脉;叶舌质坚硬,截平,长0.5-2mm:叶片披针形,长8-20cm,宽5-28cm,质坚韧,表面深绿色,背面淡绿色,有微毛,尤以基部为甚;叶柄长2-7mm。花枝基部有苍片,花序分技与小穗柄略扁平,常呈波状曲折,小穗绿色,小穗有8-12,小花,长4-6cm,绿色或淡紫色,小穗轴间长4-5mm,在杯状顶端有纤毛;颖3-5,有锐尖头,边缘有纤毛;外稃被外形,近革质,有横脉,边缘粗糙,内稃背部2脊间有沟纹,鳞被3,后方1片长于前方2片;雄蕊3,有细长而互相分离的花丝,花药黄色,药隔不伸出;花柱1,柱头3,羽毛状。颖果长圆形。花期4-5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向阳山坡或平原,多为栽培。资源分布: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性味
苦;寒
功能主治
清热除烦;除湿;利水。主热病烦渴;湿热黄疸;小便不利;脚气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0-70g;或煮食。
注意
《品汇精要》:动气发症,不可多食。
各家论述
1.《本草拾遗》:主不睡,去面目并舌上热黄,消渴,明目,解酒毒,除热气,健人。2.《食疗本草》:主逆气。3.《食医心镜》:理心烦闷,益气力,止渴,主消渴,利水道,下气,理风热,脚气,蒸煮食之。4.汪颖《食物本草》:治出汗,中风失音。5.《本草纲目》:干者烧研入盐,擦牙疳。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苦竹笋
拼音注音
Kǔ Zhú Sǔn
别名
苦笋(《食疗本草》)。
出处
《本草拾遗》
来源
为禾本科植物苦竹的苗。
性味
①《纲目》:"苦甘,寒。"
②《本草求原》:"苦,寒,无毒。"
功能主治
清热,除湿,利水,明目。治消渴,面目黄,脚气。
①《本草拾遗》:"主不睡,去面目并舌上热黄,消渴,明目,解酒毒,除热气,健人。"
②《食疗本草》:"主逆气。"
③《食医心镜》:"理心烦闷,益气力,止渴,主消渴,利水道,下气,理风热,脚气,蒸煮食之。"
④汪颖《食物木草》:"治出汗,中风失音。"
⑤《纲目》:"干者烧研入盐,擦牙疳。"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3两;或煮食。
注意
《品汇精要》:"动气发症,不可多食。"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杜梨
- 糯稻根
- 无缝珠
- 獭皮毛
- 饿蚂蝗
- 龙头节肢蕨
- 香阿魏
- 稻芽
- 小画眉草
- 牛角瓜
- 猪苓
- 路边姜
- 薅田藨
- 刺海松
- 蛇蜕
- 狐肠
- 黑穗石蕊
- 马蹄金
- 羊血
- 炙红芪
- 酸枣根
- 杜衡
- 黄背草
- 鹿耳翎
- 胆木
- 鹅掌楸
- 胆南星
- 八股绳
- 香木菌桂
- 鸭儿芹果
- 檀香油
- 猪蓼子草
- 含羞草根
- 野兔脑
- 针叶火绒草
- 银叶树
- 荆芥
- 瓦韦
- 黄花地桃花
- 斩龙剑
- 珍珠风子
- 鲱鱼
- 雪乌
- 蛇退
- 笔管榕
- 石青菜
- 蛇接骨
- 猪蹄
- 牛奶菜
- 望江南子
- 望江青
- 仙顶梨
- 泽藓
- 鰕虎鱼
- 木槿
- 棕叶七
- 樟梨子
- 辐射石豆兰
- 鸡嗉子根
- 雄鸡口涎
- 斩龙草
- 蓬莱草
- 鹅不食草
- 紫金龙
- 牛脑
- 鹅掌揪根
- 安徽刺黄柏
- 夜花藤
- 鲦鱼
- 东风菜根
- 风箱树
- 南蛇藤果
- 稻草
- 酸水草
- 漆树根
- 旱前胡
- 蟋蟀
- 绣线菊
- 散血莲
- 蜥蜴
- 棕竹根
- 圆萼刺参
- 麦撇花藤
- 土牡蛎
- 龙血树
- 六道木
- 马皮
- 扶芳藤
- 草血竭
- 大皂角
- 昆布
- 救必应
- 火索麻
- 侧耳
- 建兰叶
- 蒲葵
- 粉萆薢
- 小九节铃
- 橙皮
- 蛇疙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