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不宿
《*辞典》:鸟不宿
拼音注音
Niǎo Bú Sù
别名
鸟不踏、刺根白皮(汪连仕《采药书》),鸟不停(《周益生家宝方》),老虎草、昏树(《纲目拾遗》)。
出处
汪连仕《采药书》
来源
为五加科植物刺楸或楤木的茎枝。
原形态
原植物详"刺楸树皮"、"楤木"条。
形状
①刺楸的干燥树枝
多截成10~20匣米的小段,圆柱形,表面淡褐色,并有褐色圆点状皮孔和散生暗褐色的硬刺,刺尖锐,侧扁,略带光泽;断面中央可见白色的髓部。
②橡木的干燥茎枝
呈圆柱形,表面灰棕色至棕色,有细纵裂纹,并具不规则散在的灰白色角状刺,顶部大多已折断,刺基锥形。质坚硬,断面淡黄色,髓部约占茎粗的1/2。
性味
①汪连仕《采药书》:"性温。"
②苏医《中草药手册》:"辛,平,有小毒。"
功能主治
追风,行血。治风湿痹痛,紫云风,胃痛。
①汪连仕《采药书》:"行血追风。治紫云风,大麻风,筋骨疼痛。"
②《纲目拾遗》:"追风定痛,有透骨之妙。治风毒流注,风痹,跌打,劳怯。下胎催生。"
③苏医《中草药手册》:"祛风湿,利关节,止痛。治腰膝关节酸痛,胃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外用:煎水洗。
注意
孕妇慎服。
复方
治腹水肝炎:鸟不宿叶五钱,瘦猪肉二两,同炖食。(江西《草药手册》)
临床应用
治疗麻风性神经痛:取鲜鸟不宿根茎用清水洗净切碎,每用5钱加水70毫升、酒30毫升,煎成50毫升为1剂。日服两次,每次1剂,可持续应用。痛止后再服2~3天。试治瘤型麻风神经痛8例,4例服药1~5剂后疼痛停止,3例服药3~5剂后疼痛显着减轻,1例因疼痛剧烈,效果不佳。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牛鼻
- 防已
- 牛肋巴
- 牛舌草
- 赤车
- 口蘑
- 牛毛七
- 风化硝
- 水枇杷
- 粉团花
- 牛西西叶
- 牛肉
- 牛心补
- 盐肤木皮
- 桂木根
- 牛耳大黄叶
- 野葱
- 单根木
- 紫背金盘草
- 繁缕
- 釜脐墨
- 牛蒡子
- 牛肠
- 雪上一枝蒿
- 川桂皮
- 牛戳口
- 牛轭草
- 牛奶浆根
- 肥猪苗
- 拿虎
- 猕猴肉
- 硇砂
- 闹羊花
- 蒙自虎耳草
- 香港四照花
- 翻白草
- 牛皮
- 鸭公青
- 锈毛白枪杆
- 扛板归根
- 牛耳枫枝叶
- 猬胆
- 风藤草
- 大蛇药
- 黄花独蒜
- 桑椹酒
- 牛蒡
- 牛筋
- 蜂窝草
- 腐婢
- 蜂乳
- 女娄菜
- 风车藤
- 红毛蛇
- 沙糖木
- 蜂毒
- 飞来鹤
- 牛扁
- 牛巴嘴
- 落葵子
- 粘毛鼠尾草果
- 台湾厚壳树
- 水苏根
- 砂漏芦根
- 风寒草
- 药芹菜根
- 白八角莲
- 牡丹三七
- 毛足铁线蕨
- 地精草
- 乌药子
- 土蜂子
- 糯芋
- 牛肝
- 水苏
- 翻白叶
- 肥肉草
- 覆盆子叶
- 益智仁
- 华凤仙
- 风箱树花
- 小紫含笑
- 牛白藤
- 白绿叶果实
- 牛筋刺寄生
- 豆腐
- 蜂糖罐
- 牛腰子果
- 饭团根
- 牛蒡根
- 粪箕笃
- 条参
- 广西九里香根
- 丝瓜蒂
- 粉菝葜
- 牛肋筋
- 逆阿落
- 返顾马先蒿
- 蜈蚣草根
- 饭包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