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避债蛾
《中华本草》:大避债蛾
拼音注音
Dà Bì Zhài é
别名
皮虫、大蓑蛾、昂吊虫、袋蛾、袋子虫、吊袋蛾
英文名
big bagworm moths
出处
始载于《中国药用动物志》。
来源
药材基源:为蓑蛾科(避债蛾科)动物大避债蛾活体幼虫伤断处流出的黄色体液。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lania preyeri (Leech).采收和储藏:将有幼虫的窝剪开,取出幼虫,用手的指轻取虫体,剪去1-2只脚,即有淡黄色的液体流出,滴入消毒杯内。
原形态
大避债蛾,雄成虫体,翅皆褐色至黑色,翅脉黑色,前翅有半透明的斑纹4-5个。触角羽状。体长15-20mm,展翅33-42mm。雌成虫体肥大,无翅,淡黄色,头极小,口器皆退化,腹末2节有金黄色毛,体长25-30mm。幼虫初齿时黄褐色,老熟时黑褐色。头半圆形,口器发达,胸背部有黑褐色斑及纵带。体长40mm。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每年发生1代事2代。雄虫羽化后飞出,雌虫羽化出来后仍栖于幼虫之蓑巢内。幼虫为害茶、棉、梅、李、桑等树木。资源分布:分布于江苏、安徽、福建、台湾、湖北、广东等地。
化学成分
幼虫含脂类,碘价90.0,乙酰价10.3、皂化价219.0。脂肪酸:C14:0 酸24.6%、C16:1 酸29.O%,C18:2 酸24.8%。甾醇类以胆甾醇、β-谷甾醇(β-sitosterol)为主。丝心蛋白(fibroin)及丝胶蛋白(sericin)由甘氨酸、亮氨酸、谷氨酸、酪氨酸等组成。
性味
咸;苦;寒
归经
心;肺;肝经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生肌敛疮。主痈肿疮毒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涂擦局部;或用液体直接滴入疮口内。
各家论述
《中国药用动物志》:有清热解毒,生肌敛疮,消肿止痛的功能。主治化脓性感染。可直接滴入疮口内。也可用注射器取出液体,再滴入。
摘录
《中华本草》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清香桂
- 山橘
- 烟管蓟
- 刺玫
- 梓菌
- 乌桕木根皮
- 白子菜
- 广金钱草
- 车前草
- 光风轮菜
- 大避债蛾
- 土贝母
- 小牛肝菌
- 茯神木
- 藤本夜关门
- 芒叶小米草
- 苦壶卢蔓
- 树刁
- 甜草
- 刺血红
- 原羚角
- 地梢瓜
- 虎头兰
- 东风草
- 猕猴桃枝叶
- 驴蹄草
- 省雀花
- 太阳海星
- 贯众
- 大黄茎
- 大树跌打
- 石南
- 礁膜
- 夹竹桃
- 岩白菜素
- 香薷
- 接骨仙桃
- 六大天王
- 刺柄南星
- 白鹤灵芝
- 钝齿铃子香
- 渐尖毛蕨
- 岳桦
- 水茄冬
- 龙齿
- 鹌鹑蛋
- 石头菜
- 堇宝莲叶
- 蒌蒿
- 布荆
- 牡荆子
- 朝鲜一枝黄花
- 一把伞
- 桑沥
- 长柄臭黄荆
- 余甘子
- 湖北海棠
- 黄果茄
- 败酱
- 拔毒草
- 大豆黄卷
- 岩枇杷
- 十三年花
- 亚乎奴
- 小花酸藤子
- 心胆草
- 绿萼梅
- 柯蒲木
- 白千层
- 水牛角
- 红酸杆
- 黄颔蛇头
- 大叶蛇泡簕
- 脆骨风
- 珍珠菜
- 鹊豆
- 楮实子
- 红杉
- 茶子木花
- 薄荷素油
- 榕树果
- 西伯利亚青兰
- 白线蛇
- 山楂根
- 长叶柄野扇花
- 枸骨叶
- 大扁竹兰
- 大发表
- 山慈菇叶
- 榅桲皮
- 豆列当
- 倒扎龙
- 刺叶楤木
- 梨木灰
- 毛稔
- 土马鬃
- 黑种草
- 一枝黄花
- 白苏子油
- 三叶金锦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