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豚鱼肝油
《中华本草》:河豚鱼肝油
拼音注音
Hé Tún Yú Gān Yóu
英文名
Ocellated puffer liver oil, Vermiculated puffer liver oil, Obscure puffer liver oil
出处
出自《辽宁医学》
来源
药材基源:为鲀科动物弓斑东方鲀、虫纹东方鲀、暗色东方鲀及其同属多种动物的肝脏所熬出的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Fugu ocellatus(Osbeck)[Spheroides ocellatus Osbeck]2.Fugu vermicularis (Temminck et Schlegel)[Spheroides vermicularis Temminck et Schlegel]3.Fugu obscurus(Abe)[Spheroides obscurus Abe]采收和储藏:捕得河豚后,取肝熬油。
原形态
1.弓斑东方鲀,体长一般为10-15cm,头部、体背及腹面均有细弱小刺,背刺区与腹刺区分离。吻部、头体两侧及尾部光滑。头体背侧面灰褐色,微绿。体侧在胸鳍后上方,各有一黑绿色而带橙色边的大斑,并有一弓形横过背部的黑绿色鞍状斑,鞍癍斑具橙色边缘。背鳍基部两侧具一圆形大黑斑。腹面白色,各鳍灰黄色。2.虫蚊东方鲀,本种与弓斑东方鲀的区别是:有许多圆形和长虫纹形白点。3.暗纹东方鲀,本种与弓斑东方鲀的区别是:棕褐色,背侧面具不明显的暗褐色横纹4-6条,横纹之间白色狭纹3-5条。胸鳍后上方体侧处具一圆形黑色大斑,边缘白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1.栖息于近海,亦进入河口咸淡水区域。主食贝类、甲壳类、小鱼类。2.暖温性底层鱼类,栖息于近海、河口咸淡水中,亦进入江河。主食贝类、虾蟹及小鱼等。遇敌害时,体内气囊能使腹部膨胀。4-5月为产卵期。3.栖息于近海和河川。杂食性,主食虾、蟹、螺、鱼苗、水生昆虫、枝角类、桡足类及植物叶片和丝状藻等。资源分布:1.弓斑东方鲀: 分布我国沿海。2.虫纹东方鲀: 我国沿海均有分布。3.暗色东方鲀: 分布于黄海、渤海和东海。
性味
味甘;性温;大毒
炮制
将肝脏放锅内加热到90-120度左右,见有油出即不停搅拌,随后将油装入玻瓶,静置48小时取上油,制成油纱条,经高压灭菌后备用。
功能主治
消肿解毒;散结镇痛;杀虫。主瘰疬;疮疖;无名肿毒;皮肤慢性溃疡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涂敷。
注意
禁内服。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河豚鱼肝油
拼音注音
Hé Tún Yú Gān Yóu
出处
《辽宁医学》210:467,1966
来源
为鲀科动物弓斑东方鲀、虫纹东方鲀、暗色东方鲀的肝脏所熬出的油。
功能主治
治淋巴结结核,慢性皮肤溃疡。
复方
治破溃之淋巴结结核及慢性皮肤溃疡:河豚肝适量,放锅内加热到90~120℃左右,见有油出即不停搅拌,随后将油装入玻瓶,静置48小时后,取上层清油,制成油纱布条,经高压灭菌后备用。用时以油纱布条外敷创面或用于窦道引流,外用消毒纱布包扎。每隔一至二日换药一次。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华清香藤
- 杭州荠薴
- 葛叶
- 鳆鱼
- 枣核
- 十字苔草
- 鹿耳翎
- 林檎根
- 谷皮藤
- 地黄实
- 茱苓草
- 绵参
- 淡豆豉
- 蓼螺
- 岗松根
- 竹节树
- 石柑子
- 土桂皮
- 旋覆花根
- 香血藤
- 宽叶紫萁
- 鄂西粗筒苣苔
- 刺人参
- 鸡爪参
- 南岭黄檀
- 杜鹃花果实
- 芭茅
- 紫金莲
- 蛴螬
- 毒鱼藤
- 酸模
- 苦荞头
- 地梅子
- 寻骨风
- 焦槟榔
- 火麻仁
- 海鳗卵
- 细柱五加
- 香雪兰
- 草果药
- 铁藤
- 朝鲜梾木枝
- 一朵云叶
- 土玉桂
- 雪下红
- 野洋烟根
- 三十六荡
- 乌桕木根皮
- 紫草
- 山牵牛
- 飞龙掌血叶
- 斩妖剑
- 水蛭
- 雪茶
- 匙羹藤
- 水火麻
- 鼠皮
- 虾须草
- 小紫金牛
- 浮萍
- 铁树叶
- 栀子叶
- 海州骨碎补
- 刺针草
- 风寒草
- 马尾伸筋
- 蒲葵子
- 岩檀香
- 红椋子
- 鹦鹉
- 葵花大蓟
- 蛾药
- 鸡冠虫
- 三钻七
- 地肤子
- 桃叶
- 红蒂蛇
- 大夜关门
- 买麻藤
- 鸡血李
- 蛇白蔹
- 蜀葵根
- 水茄冬
- 灯台树果
- 麻口皮子药
- 白蒿花
- 栗叶
- 辣姜子
- 榔榆茎叶
- 酸梅簕
- 杜楝
- 山羊耳
- 黄龙藤
- 石韦毛
- 滇南美登木
- 羊胲子
- 文鳐鱼
- 了哥利
- 滇南冠唇花
- 小叶凤凰尾巴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