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杨柳
《中华本草》:山杨柳
拼音注音
Shān Yánɡ Liǔ
别名
黑杨柳
出处
出自《昆明民间常用草药》
来源
药材基源:为杨柳科植物细序柳的树皮。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alix tetradenia Hand.- Mazz.[S.gue-brianthiana Schneid.]采收和储藏:全年可采剥,切片,晒干。
原形态
直立灌木。枝绿褐色至黑紫色。叶片椭圆形至披针形,长5-7cm,宽达2.5cm,先端钝或短尖,基部圆形或圆楔形,全缘或有不明显腺齿,上年落叶发红色。花先叶开放或同时开放;花序直立,长达6cm,有花序梗,梗上生2-5小叶;轴有毛;苞片黄褐色;腺体2,雄花的腹腺有时3-4裂;子房卵形,无柄,无毛,花柱短,柱头2浅裂,只有1腹腺。花期4月下旬至5月上旬。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800-3300m的山坡及山谷中。资源分布:分布于四川、云南等地。
性味
苦;涩;性凉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主痈疮肿毒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水煎洗。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山杨柳
拼音注音
Shān Yánɡ Liǔ
别名
黑杨柳
出处
《昆明民间常用草药》
来源
为杨柳科植物山杨柳的树皮。全年可采,切片晒干。
原形态
小乔木,高3米余。枝圆形,被有白色绒毛,幼枝及叶柄尤为浓密。单叶互生;矩状椭圆形,长21~27毫米,宽9~14毫米,先端钝或微尖,基部阔楔形,全缘,两面均被白毛;叶柄短。花单性异株;排成葇荑花序;每一花生于一苞片的腋内;花白色,有毛绒;无花被;雄蕊1~2或更多。蒴果卵形,长约3毫米,熟后2裂,裂瓣反曲。种子3~5枚,棕黑色,密被白色长绵毛。
生境分布
生于山坡灌丛中,尤以阳坡为多。
性味
苦涩,凉。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治大疮大毒。
用法用量
水煎外洗。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竹兰草
- 黄花蒿
- 薯莨
- 南天仙子
- 九节风
- 黄蜀葵叶
- 梧桐白皮
- 山牛蒡
- 红芪
- 贯众
- 臭樟
- 樗鸡
- 枸杞子
- 黄鼠肉
- 猪仔笠
- 菊花叶
- 苏木蓝
- 乌木屑
- 橙耳
- 粉叶地锦
- 蕺叶秋海棠
- 华南胡椒
- 刺葡萄根
- 赤胫散
- 矮脚苦蒿
- 蜻蜒兰
- 火麻仁
- 鲂鱼
- 透茎冷水花
- 火秧竻蕊
- 降真香
- 虎杖香蕈
- 栓皮栎
- 美人蕉花
- 丝瓜根
- 绿结鸡骨
- 金钩如意草
- 黄鳝藤根
- 对马耳蕨
- 重楼
- 金丝带
- 秀丽野海棠
- 单条草
- 狼牙委陵菜
- 水蛭
- 玉带根
- 金线兰
- 七角白蔹
- 岩蜈蚣
- 八角枫叶
- 鬼毛针
- 桂竹香
- 接骨木根
- 禾叶墨斛
- 水银
- 浙江铃子香
- 柱果木榄叶
- 亮叶茉莉
- 龙利叶花
- 木棉皮
- 苦楝子
- 石链子
- 阳桃花
- 野扁豆
- 牛心果
- 乌桕根皮
- 磨盘草子
- 姜黄
- 山紫菀
- 三铃子
- 水稻清乳汁
- 冰糖草
- 石莲子
- 七星鱼
- 蜈蚣刺
- 毛蜂斗草
- 五指毛桃根
- 柽柳花
- 蜀羊泉
- 痢止蒿
- 山羊参
- 蓝猪耳
- 宜昌荚蒾叶
- 角螺
- 黄精
- 金丝刷
- 锁阳
- 阴香皮
- 梅花参
- 淫羊藿根
- 百部
- 白粉蝶
- 马比木
- 毛枝卷柏
- 使君子
- 鮧鱼
- 三对叶丹参
- 橘红珠
- 衣鱼
- 山豆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