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杨柳
《中华本草》:山杨柳
拼音注音
Shān Yánɡ Liǔ
别名
黑杨柳
出处
出自《昆明民间常用草药》
来源
药材基源:为杨柳科植物细序柳的树皮。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alix tetradenia Hand.- Mazz.[S.gue-brianthiana Schneid.]采收和储藏:全年可采剥,切片,晒干。
原形态
直立灌木。枝绿褐色至黑紫色。叶片椭圆形至披针形,长5-7cm,宽达2.5cm,先端钝或短尖,基部圆形或圆楔形,全缘或有不明显腺齿,上年落叶发红色。花先叶开放或同时开放;花序直立,长达6cm,有花序梗,梗上生2-5小叶;轴有毛;苞片黄褐色;腺体2,雄花的腹腺有时3-4裂;子房卵形,无柄,无毛,花柱短,柱头2浅裂,只有1腹腺。花期4月下旬至5月上旬。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800-3300m的山坡及山谷中。资源分布:分布于四川、云南等地。
性味
苦;涩;性凉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主痈疮肿毒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水煎洗。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山杨柳
拼音注音
Shān Yánɡ Liǔ
别名
黑杨柳
出处
《昆明民间常用草药》
来源
为杨柳科植物山杨柳的树皮。全年可采,切片晒干。
原形态
小乔木,高3米余。枝圆形,被有白色绒毛,幼枝及叶柄尤为浓密。单叶互生;矩状椭圆形,长21~27毫米,宽9~14毫米,先端钝或微尖,基部阔楔形,全缘,两面均被白毛;叶柄短。花单性异株;排成葇荑花序;每一花生于一苞片的腋内;花白色,有毛绒;无花被;雄蕊1~2或更多。蒴果卵形,长约3毫米,熟后2裂,裂瓣反曲。种子3~5枚,棕黑色,密被白色长绵毛。
生境分布
生于山坡灌丛中,尤以阳坡为多。
性味
苦涩,凉。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治大疮大毒。
用法用量
水煎外洗。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木半夏叶
- 褐带环口螺
- 地菍
- 细轴荛花
- 大母猪藤
- 山枇杷叶
- 芦竹沥
- 四照花果
- 芦笋
- 小千金
- 黄花地锦苗
- 水柏枝
- 南蛇竻根
- 女娄菜根
- 溪荪
- 岩春草
- 青蒿囊虫
- 大烟锅草
- 黄荆沥
- 芒萁骨
- 海蜇皮
- 石凤丹
- 榧枝叶
- 大活
- 地黄连
- 红花刺参
- 土当归
- 石首鱼鲞
- 大风子
- 红厚壳
- 密花轮环藤
- 纤毛婆婆纳
- 海杧果
- 喜马拉雅米口袋
- 黄心果
- 石寄生
- 酸枣根皮
- 黄柏
- 蓝树
- 水獭肝
- 山臭草
- 桦叶荚蒾
- 金钱草
- 红五加
- 单头紫菀
- 灰菜
- 石米
- 木鳖根
- 黄杨
- 大叶酸藤子
- 陆英
- 四楞通
- 多花沿阶草
- 大果榆
- 大皂角
- 猫耳朵草
- 毛竹
- 树三角枫
- 番薯藤
- 芦荟
- 褐云玛瑙螺
- 蔓乌头
- 疏叶香根芹
- 毛花洋地黄
- 土附子
- 大叶金花茶叶
- 李核仁
- 葫芦茶
- 豚卵
- 复生草
- 威灵仙叶
- 藕
- 小叶莲
- 水朝阳根
- 大叶马尾连
- 带鱼
- 四孢蘑菇
- 太白菊
- 石耳
- 夏丸
- 红叶甘橿
- 毛叶轮环藤
- 商陆花
- 丁香蓼根
- 省沽油
- 喜树
- 红白二丸
- 大叶南苏
- 狭叶竹节参
- 东北埃蕾
- 大泡通
- 小果倒地铃
- 大麻药
- 河套大黄
- 黄总花草
- 对生耳蕨
- 木菠萝
- 兔耳风
- 大报春花
- 獭四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