荭草花
《中华本草》:荭草花
拼音注音
Hónɡ Cǎo Huā
别名
水荭花、何草花、狗尾巴花
出处
出自《本草纲目》
来源
药材基源:为蓼科植物荭蓼的花序。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olygonum orientale L.采收和储藏:夏季开花时采收,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一年生草本,高l-3m。茎直立,中空,多分枝,密生长毛。叶互生;叶柄长3-8cm;托叶鞘筒状,下部膜质,褐色,上部草质,被长毛,上部常展开成环状翅;叶片卵形或宽卵形,长10-20cm,宽6-12cm,先端渐尖,基部近圆形,全缘,两面疏生软毛。总状花序由多数小花穗组成,顶生或腋生;苞片宽卵形;花淡红或白色;花被5深裂,裂片椭圆形;雄蕊通常7,长于花被;子房上位,花柱2。瘦果近圆形,扁平,黑色,有光泽。花期7-8月,果期 8-10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路旁和水边湿地。资源分布:除西藏自治区外,分布几遍全国。
性味
辛;性温
功能主治
行气活血;消积;止痛。主头痛;心胃气痛;腹中痞积;痢疾;小儿疳积;横痃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6g;或研天、熬膏。外用:适量,熬膏贴。
各家论述
《纲目》:散血,消积,止痛。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荭草花
拼音注音
Hónɡ Cǎo Huā
别名
水荭花(《摘元方》)。
出处
《纲目》
来源
为蓼科植物红蓼的花序。
形状
干燥花序,花多数,攒簇成穗,花被5瓣,淡红色或带白色,初开时常呈扁形的半开放状态。
功能主治
治心、胃气痛,痢疾,痞块,横痃。
《纲目》:"散血,消积,止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2钱;研末、熬膏或浸酒。外用:熬膏贴。
复方
①治胃脘血气作痛:水荭花一大撮,水二钟,煎一钟服。(《董炳集验方》)
②治心气疞痛:水荭花为末,热酒服二钱。(《摘元方》)
③治痢疾初起:水荭花(取花、叶)炒末。每服三钱,红痢蜜汤下,白痢沙糖汤下。(《经验广集》)
④贴痞:水荭花(花、叶、茎、根同用),取一、二担水,满锅煮透,去渣,存汁,慢火熬成膏,纸绢任摊,狗皮更好。(《经验广集》水荭花膏)
⑤治横痃:荭草花一握,红糖五钱。捣烂加热敷贴,日换一次。(《福建民间草药》)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银叶柳
- 刺南蛇藤
- 黄葛树
- 黄精叶钩吻
- 米面蓊根
- 铁草鞋
- 龟胶
- 荠菜花
- 红花岩黄芪
- 朱砂菌
- 腊梅
- 蜈蚣
- 黄唇鱼鳃
- 黄紫堇
- 黄樟
- 厚叶素馨
- 艳山姜
- 木棉
- 鞭叶耳蕨
- 匙叶伽蓝菜
- 臭黄皮
- 马鬐膏
- 鬼毛针
- 腥藤
- 柠檬皮
- 蜘蛛果茎叶
- 木蜡树叶
- 三条筋
- 芦茎
- 挪挪果
- 白刺花
- 木姜子
- 结香花
- 绵萆薢
- 海柳
- 胡桃树皮
- 蜥蜴
- 十两叶
- 烂茶叶
- 香加皮
- 草灵脂
- 柳絮
- 蝼蛄
- 蜘蛛蜕壳
- 石筋草
- 山矾叶
- 山狸子肉
- 量天尺
- 小豆柴
- 八楞麻
- 旱田草
- 楸树
- 侧耳
- 满天飞
- 穬麦蘖
- 披针叶毛茛
- 跳八丈
- 地龙
- 大巢菜
- 蛤蟆草
- 刺蒺藜
- 浮萍
- 川滇桤木
- 大叶青木香
- 单叶铁线莲
- 狗核树
- 猕猴桃藤中汁
- 鹅肠草
- 黑参
- 垂果南芥
- 苦檀子
- 蛇王藤
- 使君子根
- 萆薢
- 榕树皮
- 冬珊瑚
- 短冠草
- 毛大丁草根
- 滴水珠
- 地下明珠
- 香橼
- 牛金子
- 蝎子七
- 蓼实
- 竹林消
- 鱼鳔
- 崖棕根
- 祁州一枝蒿
- 藤黄连
- 岗梅
- 胆南星
- 鸽粪
- 菜豆树
- 飞燕草
- 球花马蓝
- 蕨
- 透明草
- 黑豆衣
- 黄麻根
- 库页悬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