杉叶藻
《全国中草药汇编》:杉叶藻
拼音注音
Shān Yè Zǎo
别名
秦扯[藏名]
来源
杉叶藻科杉叶藻Hippuris vulgaris L.,以全草入药。
生境分布
东北至西北,西南及西藏。
性味
微甘、苦,凉。
功能主治
镇咳,舒肝,凉血止血,养阴生津,透骨蒸。主治高热烦渴,结核咳嗽,痨热骨蒸,两胁疼痛,肠胃炎等。茎、叶外用治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
配方用,2~4钱。茎、叶外用研末。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辞典》:杉叶藻
拼音注音
Shān Yè Zǎo
别名
当布噶日(藏名)
出处
《西藏常用中草药》
来源
为杉叶藻科植物杉叶藻的全草。6~9月采收。
原形态
水生草本,高10~60厘米,具根状茎,植株上部常露出水面。茎直立,不分枝。叶轮生,4~12片1轮,条形,不分裂,长1~1.8厘米,宽0.2厘米,略弯曲或伸直,生于水中的较长而脆。花小,通常两性,较少单性,无花梗,单生于叶腋;无花被;雄蕊1,生于子房上,略偏一侧:子房下位,椭圆状。核果椭圆形。
生境分布
生于浅水或河旁水草地上。分布东北、两北、华北北部和西南。
性味
苦,微甘,凉。
①《西藏常用中草药》:"凉,苦。"
②《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微甘,凉。"
归经
《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入肝、肾、胃三经。"
功能主治
清热凉血,生津养液。
①《西藏常用中草药》:"镇咳,舒肝,清血热,透骨蒸。治肺结核咳嗽,两胁疼痛,痨热骨蒸。"
②《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凉血止血,养阴生津,治高热烦渴,肠胃发炎。"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4钱。外用:研末撒。
复方
治外伤出血:杉叶藻茎叶,研末撒。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胡豆草
- 黄囊杓兰
- 落新妇
- 山郎木根
- 虎杖香蕈
- 山风
- 山黄杨子
- 黄山梅
- 地锦苋
- 白千层
- 石风丹
- 甜草
- 毛水苏
- 中华短肠蕨
- 羊蹄暗消
- 山姜
- 白果紫草
- 卵叶橐吾
- 千脚虫
- 沙塘木
- 萍蓬草
- 瑞连草
- 罗盖叶
- 鸭脚木根
- 秋子梨
- 戟叶瓦韦
- 八角乌
- 九仙草
- 水龙骨
- 石筋草
- 山苍子
- 苦油木
- 石龙刍
- 野绿麻
- 阴阳枫
- 山禾串
- 新疆远志
- 鳖脂
- 白牛胆
- 红麸杨根
- 白蘑
- 姜叶
- 珍珠菜
- 紫茎牙痛草
- 水胡满根
- 青蒜
- 小对叶草
- 心叶黄花仔
- 蓝花绿绒蒿
- 新疆香堇
- 水泽兰
- 拔毒散
- 青葙
- 狭叶海金沙
- 白刺花叶
- 斑花杓兰
- 蝉翼藤
- 胡黄连
- 白山苔
- 牡蛎
- 桂花枝
- 胡枝子
- 僵蚕
- 火焰子
- 老虎泡
- 马肋巴
- 菱
- 草独活
- 箬蒂
- 刺果藤仲
- 香圆子
- 菱叶山蚂蝗
- 辣姜子
- 蘡薁藤
- 龙利叶
- 菜子七
- 油茶花
- 大叶风沙藤
- 甜瓜根
- 紫荆木
- 山合香
- 水菇里
- 金荞麦茎叶
- 墨地
- 长毛风毛菊
- 高粱七
- 茵陈
- 花椒叶
- 南鹤虱
- 蓝花葱
- 山薄荷
- 红花点地梅
- 霞天膏
- 粗棕竹根
- 木锦鸡儿
- 铁丝灵仙
- 土槿皮
- 浙江七叶树
- 镜面草
- 白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