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地黄
《中华本草》:湖北地黄
拼音注音
Hú Běi Dì Huánɡ
别名
鄂地黄、岩白菜
英文名
Henry Rehmannia
出处
始载于《中国植物志》。
来源
药材基源:为玄参科植物湖北地黄的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Rehmannia henryi N. E. Brown.采收和储藏:秋季采挖,洗净,晒干
原形态
湖北地黄 多年生草本,高15-40cm。全株被多细胞长柔毛及腺毛。根略增粗。茎单一或多条。叶多基生,莲座状;叶柄长1-6cm;叶片椭圆状长圆形,长3-18cm,羽状浅裂,裂片有尖齿;茎生叶很小,浅裂至齿状缺刻。总状花序顶生,花少;苞片叶状,向上渐小;花梗长约5cm,筒长为1/2余,萼齿5,狭披针形,先端钝,全缘或有齿,后面1枚较长;花冠淡黄色,有红色斑点,花冠筒长4-5cm,背腹略扁,稍弓曲,外面被腺毛,内仅腹部两皱褶处及花丝着生处有毛,上唇长1cm,2裂,向外反卷,下唇长约1.5cm,3裂,两面疏被毛;雄蕊4,内蒙。蒴果阔,几乎包藏于宿存的萼内。种子多数。花期4-5月,果期5-6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平地及路旁。资源分布:分布于湖北。
性味
味甘;性微寒
功能主治
凉血止血;清热生津。主发热品干;血热衄;尿血;崩漏;斑疹;消渴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
各家论述
《新华本草纲要》:根:有补血、止血、强壮的功能。鲜根液汁可用于创伤止血。内服用于吐血、鼻衄。子宫出血。
摘录
《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湖北地黄
别名
鄂地黄[湖北鹤峰]、岩白菜
来源
玄参科湖北地黄Rehmannia henryi N. E. Brown,以根入药。
生境分布
江西、湖北、四川。
功能主治
补血,止血,强壮。
鲜根液汁可用于创伤止血。
根内服对吐血,鼻衄,子宫出血等有效。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河豚鱼肝油
- 海螺
- 山龙眼
- 桑霜
- 海底柏
- 红孩儿
- 海芙蓉
- 水枇杷叶
- 水玉簪
- 火炭母草
- 柿漆
- 山蛩虫
- 水稻清
- 山麻杆
- 山黄麻根
- 红花刺参
- 山香
- 狐狸尾
- 杉蔓石松
- 桦革裥菌
- 桑椹子
- 红毛悬钩子
- 红水芋
- 山萝卜
- 柿霜
- 桑根
- 山莴苣
- 水白蜡树皮
- 海鹞鱼齿
- 山铁树
- 杉寄生
- 红寒药
- 树扁竹
- 红木香
- 桑椹酒
- 灰毛婆婆纳
- 海柳
- 山苦草
- 山藿香
- 山蟹
- 山马兰
- 火炭母草根
- 红头草
- 红毛毡
- 水冬瓜花
- 水田碎米荠
- 山飘儿草
- 山马鞭草
- 山黄麻
- 搜山黄
- 河豚
- 省沽油根
- 海州骨碎补
- 水底龙
- 石榴根皮
- 海蟹壳
- 湖北楤木
- 散血飞
- 神香草
- 牛乳
- 海狗肾
- 水松
- 水珍珠菜
- 穗花杉叶
- 肾炎草
- 色赤杨
- 树甘草
- 海牛
- 水杨梅
- 干檀香
- 山莴笋
- 杓儿菜
- 树茭瓜
- 水杨柳
- 禾秆蹄盖蕨
- 山香圆
- 红绿草
- 滑石粉
- 扇蕨
- 桑枝
- 山菅兰
- 山蜘蛛
- 山螃蟹
- 水苦荬果实
- 核桃叶
- 桑白皮
- 海南地不容
- 胡颓子根
- 红接骨草
- 山荔枝果
- 山莨菪
- 水牛尾
- 山韭菜
- 山黄豆藤
- 山黄麻叶
- 桫拉木
- 梭子蟹
- 山苦菜
- 水杨根
- 海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