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粗榧
《中华本草》:海南粗榧
拼音注音
Hǎi Nán Cū Fěi
出处
始载于《新华本草纲要》。
来源
药材基源:为三尖杉科海南粗榧的树枝和树皮。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ephalotaxus hainanensis Li[C.mannii Hook.f.]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收,洗净,晒干。
原形态
乔木,高10-20m,可达25m,胸围30-50cm,稀达110cm。树皮浅褐色或褐色,间或黄褐色或红紫色,平滑而薄。叶条形,排成2列。质地较薄,急尖或近渐尖,基部圆截形或圆形,干后边缘向下反卷,下面有2白气孔带。种子通常微扁,倒卵状椭圆形或倒卵圆形,长2.2-2.8cm,先端有突起的小尖头,成熟前,假种皮绿色,成熟时红色。种子8-9月成熟。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散生于海拔1100m的以下,南亚热带山地雨林中。资源分布:分布于广东、海南、广西、云南、西藏等地。
化学成分
树皮含粗榧碱(harringtonie),异粗榧碱(iso-harringtonine),高粗榧碱(homoharringtonine),三尖杉碱(cepha-lotaxine),脱氧粗榧碱(deoxyharringtonine),去甲基三尖杉酮碱(demethylcephalotaxinone),桥氧三尖杉碱(drupacine),3-表谢汉墨异次碱(3-epischelhammericine),表三尖杉碱(epicephaltaxi-ne),海南粗榧新碱(hainanensine)。海南粗榧内酯(hainanolide),海南粗榧内酯醇(hainanolido)。树枝含去氧粗榧酸(deoxyharringtonic acid),异粗榧酸(iso-harringtonic acid),三尖杉酰胺(cephalotaxinamide),乙酰基三尖杉碱(acetylcephalotaxine),去甲基新桥氧三尖杉碱(demethylneo-drupacine)。
药理作用
海南粗榧的总生物碱制剂对急性及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和恶性淋巴病有一定疗效。
性味
苦;涩;性温
功能主治
抗癌。主恶性淋巴瘤;白血病等
用法用量
一般提取其生物碱制成注射剂使用,具体参见“现代临床研究”项。
注意
本品毒性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和消化道反应,还有少数病人可发生心脏毒性反应。
各家论述
《广东常用中草药》:有消肿散结之效。
摘录
《中华本草》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海萝
- 野茄树
- 虾蟆脑
- 手掌参
- 云南小膜盖蕨
- 小绿芨
- 雷公藤
- 黄瑞木
- 对节树根
- 白花射干
- 青皮
- 灵猫骨
- 毒根斑鸠菊
- 地骷髅
- 东方狗脊
- 鼋胆
- 白云花根
- 九翅豆蔻
- 皂荚叶
- 竹节海棠
- 栀子花
- 水红木根
- 白首乌
- 云南金莲花
- 栀子根
- 云南山梅花
- 皂柳根
- 皂荚子
- 皂荚根皮
- 一味药
- 紫薇花
- 旱金莲
- 掌裂秋海棠
- 灰藋
- 枣核
- 柘树茎叶
- 朱兰
- 大苞叶千斤拔叶
- 窄叶飘带草
- 朱蕉
- 祖师麻
- 云实
- 菱茎
- 山橙叶
- 乌梢蛇
- 梓叶
- 紫油木
- 早谷藨
- 柳叶亚菊蒿
- 火炮草果
- 竹叶子
- 花锚
- 柱果木榄叶
- 柿叶
- 竹叶马豆
- 荛花根
- 中华石楠果
- 皂柳
- 指天蕉
- 竹鼠子油
- 兰花双叶草
- 紫荆桠
- 珍珠莲根
- 美人蕉
- 一味药根
- 紫竹根
- 紫葳根
- 纤花耳草
- 刺瓜
- 猪蓼子草
- 麻柳叶
- 一碗泡
- 珍珠梅
- 中华绣线梅
- 粘鱼须
- 烧伤藤
- 云母石
- 小金樱子
- 石蟾蜍
- 竹叶心
- 紫楠叶
- 粽巴叶
- 紫背天葵草根
- 准噶尔鸢尾
- 小茄
- 珍珠
- 云南地黄连
- 云南莲座蕨
- 蚕沙
- 再生稻
- 银紫丹参
- 云南风车子
- 一柱香
- 一把蔑
- 珍珠草
- 地白草
- 紫梢花
- 梓树
- 柞木根
- 朱砂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