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红菇
《中华本草》:大红菇
拼音注音
Dà Hónɡ Gū
别名
红菇、朱菇
来源
药材基源:为红菇科真菌大红菇的子实体。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Russula rubra (Krom.)Bres采收和储藏:夏、秋间雨后采摘,洗净,晒干备用。
原形态
菌盖宽6-16cm,扁半球形,后平展而下凹。深苋菜红色,表面平滑,在潮湿气候下有粘性,边缘平滑或有不明显的条纹。菌肉白色。菌柄近圆柱形,长3.5-13cm,粗1.5-3.5cm,白色,部分肉色,内部松软;菌褶黄色,少数在基部分叉,褶间有横脉,褶之前部边缘常呈红色。孢子淡黄色,近球形,(8-11)μm×(7-9)μm,壁表有小刺;囊状体透明,披针形,(85-105)μm×(13-19)μm。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林下阴湿地上。夏、秋间常见。资源分布:分布于福建各地。
形状
性状鉴别 菌盖扁半球形,或平扁而中央下凹,直径4-10cm,红色或暗红色,边缘粉红色或带白色,平滑或有微细绒毛,有不明显条纹。菌肉类白色,表皮下粉红色。菌褶密,基部分叉,白色或浅赭黄色,褶间有横脉。菌柄类圆形,长3.5-8cm,直径1-2.5cm,白色或带粉红色。气微,味辛辣。
性味
甘;性微温
功能主治
养血;逐瘀;祛风。主血虚萎黄;产后恶露不尽;关节酸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20g;或同鸡、猪肉炖。
摘录
《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大红菇
别名
蘑菇
来源
真菌类担子菌纲伞菌目红菇科大红菇Russula alutacea (Pers.) Fr.,以子实体入药。
生境分布
夏秋两季雨后,生混交林及阔叶林内地上,与某些阔叶树种形成菌根。分布于河北、陕西、甘肃、江苏、安徽、福建、云南。
性味
淡,温。
功能主治
追风,散寒,舒筋,活络。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石楠
- 鸱鸺
- 虾蟆肝
- 香苏草
- 酸模
- 米麦麨
- 金剪刀草
- 爵床
- 草本三角枫
- 铁力木
- 革叶茴芹
- 白及
- 狼尾巴花
- 清香桂
- 长春花
- 鱼鳞甲
- 镜面草
- 宽叶荨麻
- 茨菇草
- 瑞香根
- 九龙藤
- 中华赛爵床
- 东方蝾螈
- 金钟花
- 红子仔
- 铁丝灵仙
- 矮茎朱砂根
- 顺地红
- 慈乌
- 土玉桂
- 胃寒草
- 煅石膏
- 莠狗尾草
- 滇杠柳
- 牛毛毡
- 凤尾蕉叶
- 茯神木
- 碧桃干
- 大青盐
- 可爱花
- 神仙掌花
- 臭黄荆子
- 山荔枝果
- 六棱菊
- 牛伴木
- 紫金牛根
- 百解藤
- 鹤顶兰
- 铁丝七
- 一支箭
- 三出叶委陵菜
- 鸽粪
- 毛梾枝叶
- 三棱
- 水慈姑
- 金钮扣
- 宿根亚麻
- 娃娃鱼
- 短瓣花
- 苦荞头
- 番石榴根
- 鳖甲
- 燕子尾
- 蜈蚣萍
- 地绵绵
- 纵条肌海葵
- 隔山消
- 一品红
- 钻秆虫
- 苦地丁
- 紫背草
- 雉子筵
- 雉子筵根
- 披散糖荠
- 鱼虱子
- 蒙古扁桃
- 羊奶子
- 蜇虫
- 木菠萝
- 蜗牛壳
- 黄花虱麻头
- 蓬莱草
- 西红花
- 接骨丹
- 扁竹兰
- 铁栏杆
- 太平莓
- 兰花叶
- 马兜铃
- 火索麻
- 米团花
- 玉簪
- 灵香草
- 半柱花
- 淡竹叶
- 香茅根
- 老鼠刺
- 黄瓜藤
- 拔毒草
- 定木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