枸橘核
《中华本草》:枸橘核
拼音注音
Gōu Jú Hé
别名
臭橘子核。
英文名
Seed of Trifoliate-orange
出处
出自《本草纲目》
来源
药材基源:为芸香科植物枸橘Poncirus tuifoliata (L.)Raf.的种子。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oncirus tuifoliata (L.)Raf.[Citrus trifoliata L.]采收和储藏:果实成熟时,剖开,取出种子,洗净,晒干备用。
原形态
枸橘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茎无毛;分枝多,小枝呈扁压状。茎枝具腋生粗大的棘刺,长1-5cm,刺基部扁平。叶互生,三出复叶;叶柄长1-3cm,宽2-5mm;顶生小叶倒卵形或椭圆形,长1.5-6cm,宽0.7-3cm,先端微凹或圆,基部楔形,边缘有不明显小锯齿;侧生小叶较小,椭圆状卵形,基部稍偏斜,幼嫩时在主脉上有短柔毛,具半透明油腺点。花白色,具短柄,单生或成对生于二年生枝条叶腋,常先叶开放,有香气;萼片5,卵状三角形,长5-6mm;花瓣5,倒卵状匙形,长1.5-3cm,宽0.5-1.5cm;雄蕊8-20或更多,长短不等;雌蕊1,子房近球形,密被短柔毛,6-8室,每室具数枚胚珠,花柱粗短,柱头头状。柑果球形,直径2-5cm,熟时橙黄色,密被短柔毛,具很多油腺,芳香,柄粗短,宿存于枝上。种子多数。花期4-5月,果期7-10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多栽培于路旁、庭园作绿篱。资源分布:陕西、甘肃、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均有栽培。
化学成分
本品含柠檬烯(limonene),欧芹属素乙(imperatorin)和少量香柑内酯(bergapten)以及蔗糖(sucrose),β-谷甾醇(β-sitosterol)。含脂肪油1.9%,其中含棕榈酸(palmitic acid),硬脂酸(stearic acid),亚油酸(linoleic acid),油酸(oleic acid)和亚麻酸(linolenic acid)。此外,本品尚含独活内酯(heraclenin),橙皮油内酯(aurapten)和6-甲氧基橙皮油内酯(6-methoxyaurapten)。
性味
辛;平
归经
大肠经
功能主治
止血。主肠风下血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或研末,1.5-3g,每日2次。
各家论述
《纲目》:肠风下血不止(枸橘核),同樗根白皮等分,炒,研,每服一钱,皂荚子煎汤调服。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枸橘核
拼音注音
Gōu Jú Hé
出处
《纲目》
来源
为芸香科植物枸橘的种子。
化学成分
含柠檬烯0.09% 、欧芹属素乙0.02%和少量佛手柑内酯,以及蔗糖、β-谷甾醇。还含脂肪油1.9%,其中的脂肪酸组成是棕榈酸19.1%、硬脂酸2.3%、亚油酸42.6%、油酸20.3%、亚麻酸7.6%,尚含四烯型脂肪酸1.6%等。又含独活素、酸橙皮油素和6-甲氧基酸橙皮油素。
功能主治
《纲目》:"肠风下血不止(枸橘核),同樗根白皮等分,炒,研,每服一钱,皂荚子煎汤调服。"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茶
- 翻白柴
- 大叶骨牌草
- 臭矢菜
- 肥皂核
- 粗棕竹根
- 百脉根
- 红毛蛇
- 地精草
- 粗毛蹄盖蕨
- 茶子饼
- 花姬蛙
- 粗茎罗锅底
- 糙叶树
- 翠鸟
- 飞天蜈蚣
- 冬凌草
- 飞蛾藤
- 滑背草鞋根
- 董棕粉
- 穿山龙
- 花榈木
- 飞来鹤
- 独角芋
- 地牯牛
- 簇生卷耳
- 吊岩风
- 倒罐子根
- 臭菘种子
- 红花点地梅
- 吊兰
- 秤砣梨
- 红瑞木
- 臭山牛蒡
- 臭黄荆子
- 茶子心
- 黄独零余子
- 杠香藤
- 黄缅桂
- 黄鳝藤
- 大夜关门根
- 风车儿
- 多茎野豌豆
- 穿鞘花
- 翅茎香青
- 缠竹黄
- 鹅首马先蒿
- 酸枣根皮
- 苍术
- 地贵草
- 狗肝
- 豆腐皮
- 大叶香荠菜
- 华萝藦
- 珍珠莲根
- 地下明珠
- 白龙穿彩
- 狗肾
- 黄楝树
- 黄花母
- 独一味
- 干地黄
- 粉苞苣
- 臭茉莉叶
- 破天菜
- 臭茉莉
- 穿肠草
- 扶桑花
- 糙叶水苎麻
- 百花锦蛇
- 地锦
- 粗梗黄堇
- 臭黄荆
- 饭包草
- 臭黄荆叶
- 吊白叶
- 铜骨七
- 红根
- 白鱼
- 地皮风
- 粗叶木叶
- 黄蘑菇
- 凫肉
- 粗叶悬钩子
- 多刺绿绒蒿
- 白马鬃铃花
- 百眼藤
- 红杉
- 水贯众
- 皱叶羊蹄
- 枳实
- 黑参
- 黑色鳞毛蕨
- 皱叶变豆菜
- 松树皮
- 东北桤木
- 黑面防己
- 中华剑蕨
- 异叶青兰
- 茯苓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