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螺
《中华本草》:瓜螺
拼音注音
Guā Luó
别名
油螺、红塔螺、红螺
英文名
Whelk
出处
始载于《中国药用动物志》。
来源
药材基源:为涡螺科动物瓜螺的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ymbium melo (Solander)采收和储藏:4月、5月间用拖网采捕,去壳取肉,鲜用。
原形态
瓜螺,贝壳卵形或近球形,质 尚坚,一般高160-257mm,宽112-178mm,螺旋部极小,几乎被体螺层包被,仅露出略呈乳头状的壳顶,有时且低于体螺层,体螺层则极度膨大。壳表被有黄褐色或污褐色壳皮,壳皮脱落后露出杏黄色的壳面。幼体时常具明显的横列红褐色大型斑块,成体常消失不显。壳面较光滑,生长线细密。壳口大,卵圆形,内为光亮的橘黄色,外唇弧形,薄,易破损;内唇稍厚,扭曲,紧贴于体螺层上。下部具4条明显的皱褶。前沟短而宽,凹入,形成一大缺刻。无厣。足肥大,有花纹。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活于较深的浅海泥沙质海底。肉食性,雌雄异体,产卵期4-5月,角质卵囊黄褐色,长卵圆形,每囊一卵,一螺所产的卵囊都粘在一起,构成一个粗大的柱状卵群,高约230mm,径约110mm,俗称“红螺塔”。卵孵化后,幼螺破囊而出。肉肥味美,可供食用。资源分布:我国分布于东海、南海。
性味
味咸;性平
归经
肺;胃经
功能主治
清火明目。主眩晕;目昏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
各家论述
《中国药用动物志》:有制酸止痛、解热的功能。主治胃痛、发烧等。
摘录
《中华本草》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大麻药
- 大报春花
- 光枝勾儿茶
- 蒜梗
- 大瓦韦膜叶星蕨
- 青骨藤
- 对生耳蕨
- 甘薯
- 葛枣
- 银兰
- 带鱼
- 白菊花根
- 大青叶
- 东北堇菜
- 大阳关
- 大飞扬
- 杜楝
- 茴香根
- 对叶百部
- 冬葵根
- 大马哈鱼籽
- 茴香虫
- 核桃仁
- 丁茄
- 狗牙花
- 瓜子藤
- 大火草根
- 虎爪
- 大酸浆草
- 白龙穿彩
- 大黄花
- 百齿卫矛
- 飞燕草
- 大巢菜
- 大麦奴
- 丁香根
- 百灵草
- 虎咬癀
- 虎杖香蕈
- 大苦溜溜
- 大鱼鳅串
- 大麻疙瘩
- 雨蛙
- 防风
- 滇高良姜
- 岗松根
- 大红青菜
- 野菱根
- 大花石上莲
- 仙人掌
- 罗汉果叶
- 狗毛
- 大山豆
- 大花细辛
- 野鸡头
- 大金钱草
- 大飞天蜈蚣
- 阳桃根
- 对节叶
- 辐射石豆兰
- 冬里麻根
- 胡黄连
- 大瓦韦
- 白蜡树叶
- 大麦
- 打火草
- 单头紫菀根
- 葛仙米
- 荭草根
- 虎肚
- 东野菰
- 东风橘
- 鮧鱼涎
- 狗尾巴参
- 防风草
- 葫芦藓
- 藿香
- 大花列当
- 白鸡肫
- 银耳
- 白鹤藤
- 大马蹄蕨
- 大头狗
- 甘草梢
- 单花山竹子
- 光肺筋草
- 大羊角瓢
- 大腹皮
- 虾蟆肝
- 鸭舌鱼鳖
- 滇常山
- 野西瓜苗子
- 大萼鹿角藤
- 野黄麻
- 代代花枳壳
- 倒根蓼
- 狗肾
- 滴水珠
- 对马耳蕨
- 大头橐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