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苣
《*辞典》:白苣
拼音注音
Bái Jù
别名
生菜(《千金·食治》),石苣(《纲目》),千层剥(《植物名实图考》)。
出处
《千金·食治》
来源
为菊科植物莴苣的栽培种-白苣的茎、叶。
原形态
植物形态详"莴苣"条。
性味
苦,寒。
①《千金·食治》:"味苦,平,无毒。"
②《嘉祐本草》:"味苦,寒。"
归经
《本草求真》:"入肠、胃。"
功能主治
治热毒,疮肿,口渴。
①《千金·食治》:"益筋力。"
②孟诜:"补筋骨,利五脏,开胸膈壅气,通经脉,止脾气。令人齿白,聪明少睡,可常食之。"
③《日用本草》:"解热毒,消酒毒,止渴,利大小肠。"
注意
《四声本草》:"患冷气人食之即腹冷,亦不至苦损人,产后不可食,令人寒中,小肠痛。"
复方
治鱼脐疮,其头白似肿,痛不可忍者:先以针刺疮上及四畔作孔,捣白苣取汁,滴着疮孔中,如无,以干白苣末用敷。(《千金方》)
摘录
《*辞典》
《中华本草》:白苣
拼音注音
Bái Jù
别名
石苣、千层剥
英文名
Stem and leaf of Garden Lettuce
出处
出自1.《千金.食治》。2.《纲目》:白苣,处处有之。似莴苣而叶色白,折之有白汁。正、二月下种,四月开黄花如苦荬,结子亦同,八月、十月可再种。故谚云,生菜不离园。按《事类合壁》云,苣有数种,色白为白苣,色紫为紫苣,味苦者为苦苣。3.《植物名实图考》:白苣与莴苣同而色白,剥其叶生食之,故俗呼生菜,亦曰千层剥。
来源
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生菜的茎、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actuca satiua L.var .romana Hort.采收和储藏:春、夏季采收,洗净,切片或切碎,鲜用。
原形态
莴苣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30-100cm。茎粗,厚肉质。基生叶丛生,向上渐小,长圆状倒卵形,长10-30cm,全缘或卷曲皱波状;茎生叶互生,椭圆形或三角状卵形,基部心形,抱茎。头状花序有15个小花,多数在茎枝顶端排成伞房状圆锥花序;舌状花黄色。瘦果狭或长椭圆状倒卵形,灰色、肉红色或褐色,微压扁,每面有纵肋7-8条,上部有开展柔毛,喙细长,淡白色或褐红色,与果身等长或稍长,冠毛白色。花果期5-7月。
性味
味苦;甘;性寒
归经
归胃经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止渴。主热毒疮肿;口渴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0-60g。外用:适量,捣汁滴。
注意
《四声本草》:患冷气人食之即腹冷,亦不至苦损人。产后不可食,令人寒中,小肠痛。
各家论述
1.《千金·食治》:益筋力。2.孟诜:补筋骨,利五脏,开胸膈壅气,通经脉,止脾气。令人齿白,聪明少睡,可常食之。3.《日用本草》:解热毒,消酒毒,止渴,利大小肠。
摘录
《中华本草》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百两金
- 药王茶
- 白山苔
- 八仙过海
- 八月炸
- 云苔草
- 白牛膝
- 益母草花
- 白苏子
- 头巾草
- 银灰旋花
- 白僵蚕
- 桤木枝梢
- 秋牡丹根
- 白花菜子
- 土常山
- 变色红菇
- 叩头虫
- 迎山红
- 白花灰毛槐树
- 白千层油
- 白枪杆
- 七角风
- 白果槲寄生
- 扒地蜈蚣
- 天蓬草
- 昆明堵喇
- 茵陈蒿
- 一匹绸
- 白叶火草
- 甜瓜皮
- 球穗花千斤拔
- 白榔皮
- 土人参
- 白石脂
- 宽叶返魂草
- 衣鱼
- 土当归
- 盐肤子
- 羊肌藤
- 白药子
- 七叶薯
- 桃儿七
- 银线草
- 白龙头
- 野丁香根
- 菟丝子
- 同形鳞毛蕨
- 藤杜仲
- 冰糖草
- 土荆芥
- 野芝麻根
- 羊耳朵叶
- 百眼藤
- 田基黄
- 茜草
- 通花花
- 土蜂子
- 巴巴花
- 白花鬼针草
- 野西瓜苗子
- 白蜡树皮
- 野黄麻
- 条裂山莴苣
- 阳桃叶
- 田螺
- 迎红杜鹃
- 唐松草
- 玉带根
- 玉竹
- 土连翘
- 白丁香
- 千年不烂心
- 白云瓜梗
- 桐根
- 白婆婆纳
- 白子菜
- 云南希草
- 包谷火焰包
- 白牛胆根
- 天蓬子根
- 阴香皮
- 痰药
- 玉山芎穷
- 卜芥
- 野芝麻花
- 银丝杜仲
- 桃根
- 益智仁
- 灯台树
- 擘蓝
- 斑唇马先蒿
- 羊胆
- 太白鹿角
- 白钩藤
- 白鹤藤根
- 芫青
- 白叶花柴
- 风叶藤
- 野冬青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