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苣
《*辞典》:白苣
拼音注音
Bái Jù
别名
生菜(《千金·食治》),石苣(《纲目》),千层剥(《植物名实图考》)。
出处
《千金·食治》
来源
为菊科植物莴苣的栽培种-白苣的茎、叶。
原形态
植物形态详"莴苣"条。
性味
苦,寒。
①《千金·食治》:"味苦,平,无毒。"
②《嘉祐本草》:"味苦,寒。"
归经
《本草求真》:"入肠、胃。"
功能主治
治热毒,疮肿,口渴。
①《千金·食治》:"益筋力。"
②孟诜:"补筋骨,利五脏,开胸膈壅气,通经脉,止脾气。令人齿白,聪明少睡,可常食之。"
③《日用本草》:"解热毒,消酒毒,止渴,利大小肠。"
注意
《四声本草》:"患冷气人食之即腹冷,亦不至苦损人,产后不可食,令人寒中,小肠痛。"
复方
治鱼脐疮,其头白似肿,痛不可忍者:先以针刺疮上及四畔作孔,捣白苣取汁,滴着疮孔中,如无,以干白苣末用敷。(《千金方》)
摘录
《*辞典》
《中华本草》:白苣
拼音注音
Bái Jù
别名
石苣、千层剥
英文名
Stem and leaf of Garden Lettuce
出处
出自1.《千金.食治》。2.《纲目》:白苣,处处有之。似莴苣而叶色白,折之有白汁。正、二月下种,四月开黄花如苦荬,结子亦同,八月、十月可再种。故谚云,生菜不离园。按《事类合壁》云,苣有数种,色白为白苣,色紫为紫苣,味苦者为苦苣。3.《植物名实图考》:白苣与莴苣同而色白,剥其叶生食之,故俗呼生菜,亦曰千层剥。
来源
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生菜的茎、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actuca satiua L.var .romana Hort.采收和储藏:春、夏季采收,洗净,切片或切碎,鲜用。
原形态
莴苣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30-100cm。茎粗,厚肉质。基生叶丛生,向上渐小,长圆状倒卵形,长10-30cm,全缘或卷曲皱波状;茎生叶互生,椭圆形或三角状卵形,基部心形,抱茎。头状花序有15个小花,多数在茎枝顶端排成伞房状圆锥花序;舌状花黄色。瘦果狭或长椭圆状倒卵形,灰色、肉红色或褐色,微压扁,每面有纵肋7-8条,上部有开展柔毛,喙细长,淡白色或褐红色,与果身等长或稍长,冠毛白色。花果期5-7月。
性味
味苦;甘;性寒
归经
归胃经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止渴。主热毒疮肿;口渴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0-60g。外用:适量,捣汁滴。
注意
《四声本草》:患冷气人食之即腹冷,亦不至苦损人。产后不可食,令人寒中,小肠痛。
各家论述
1.《千金·食治》:益筋力。2.孟诜:补筋骨,利五脏,开胸膈壅气,通经脉,止脾气。令人齿白,聪明少睡,可常食之。3.《日用本草》:解热毒,消酒毒,止渴,利大小肠。
摘录
《中华本草》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太白小紫菀
- 凉薯
- 石花菜
- 火秧竻叶
- 宜昌荚蒾叶
- 海蚯蚓
- 黄精
- 酸梅簕
- 鬼灯笼根
- 七叶一枝花
- 狗牙根
- 八月炸
- 土箭芪
- 秧鸡
- 黑络丸菌
- 湖北麦冬
- 山牛毛毡
- 山野豌豆
- 野马追
- 羊角草
- 天山雪莲花
- 黄珠子草
- 斑鸠占叶
- 凤眼果壳
- 扁豆衣
- 大发表
- 水栀叶
- 丁香蓼
- 小三棵针
- 木麻黄种子
- 青蛇藤
- 菊芋
- 鹌鹑蛋
- 铜锣七
- 桃枝
- 知母
- 蜘蛛草
- 湖北海棠
- 细叶卷柏
- 疏叶香根芹
- 子楝树根
- 大过路黄
- 江南地不容
- 桃树根、茎、树皮
- 水松球果
- 狸骨
- 胡桃树皮
- 鹅
- 堇宝莲叶
- 地红子根
- 豆列当
- 虎头兰
- 猕猴桃根
- 接骨仙桃
- 榼藤
- 软骨过山龙
- 雷公藤
- 庐山香科科
- 猪肉
- 桑叶露
- 滇姜三七
- 腐婢根
- 紫硇砂
- 梓树
- 土茯苓
- 岩泽兰
- 锦地罗
- 南苜蓿
- 树舌
- 紫鸭跖草
- 火炭母草根
- 金叶子
- 长梗千里光
- 胡萝卜叶
- 鹊豆
- 小金钱草
- 自消容根
- 赭石
- 老枪谷子
- 甘青雪莲花
- 羊胎
- 艾实
- 蚤休
- 醉魂藤
- 钻石风
- 矮杨梅果
- 矮茎冷水花
- 紫靛
- 蜘蛛果
- 醉鱼草花
- 雉肝
- 钻天杨
- 肿足蕨
- 藏青杠
- 蜘蛛蜕壳
- 紫青藤
- 针筒线
- 雉子筵根
- 苎麻叶
- 锥连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