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紫萁
《中华本草》:华南紫萁
拼音注音
Huá Nán Zǐ Qí
别名
贯众、大凤尾蕨
英文名
rhizome of Vachell's Interrupted Fern
出处
始载于《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蕨类植物门》。
来源
药材基源:为紫萁科植物华南紫萁的根茎及叶柄的髓部。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Osmunda Vachellii Hook.[O.javanica Benth.]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收,去须根、绒毛,晒干或鲜用。
原形态
陆生蕨类,植株高1-2m。具粗壮而直立的圆柱形根茎,有时高出地面。叶簇生,具二型羽片;叶柄长40-70cm,腹面扁平,有浅纵沟;叶片狭长椭圆形,革质,光滑,幼时有棕色绵毛,长40-120cm,宽12-36cm,一回羽状;羽片14-34对,线形或线状披针形,先端渐尖,全缘,基部楔形,中羽片较大,长8-20cm,宽1-2cm,近对生而略向上;叶脉羽状,侧脉二叉分枝。孢子叶羽片位于叶下部,紧缩成线形,宽约4mm,深羽裂,裂片排列于羽轴两侧,两面沿叶脉密生孢子囊,并形成圆形小穗。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沟谷溪边或原生植被破坏后的草坡,为酸性土指示植物。资源分布: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
形状
1.性状鉴别 根茎呈圆柱形,一端钝圆,另一端较尖,稍弯曲。外表黄棕色,其上密被叶柄残基及须根,无鳞片。气微,味微苦涩。[br]2.显微鉴别 叶柄基部横切面:表皮细胞黄色透亮。基本组织中有10余个厚壁细胞组成的环状带,薄壁细胞类圆形或多角形,内含淀粉粒。分体中柱呈“U”字形,维管束周韧型,其上方有3个类圆形的厚壁细胞群。叶柄两边具耳状翅,翅内各有4个类圆形或长方形厚壁组织。[br]根茎横切面:外层为数列厚壁细胞,基本组织中有约12个长柱形棒槌状分体中柱排列成环,维管束周韧型,大小不一,并散有叶迹维管束。
化学成分
含少量间苯三酚衍生物。
性味
微苦;涩;平
归经
肺;肝;膀胱经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祛湿舒筋;驱虫。主流感;痄腮;痈肿疮疖;妇女带下;筋脉拘挛;胃痛;肠道寄生虫病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0-60g。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敷。
各家论述
《新华本草纲要》:根茎:味微苦、涩、性平。有清热解毒、舒筋活络,止血生肌、杀虫的功能。用于流感、急性尿道炎、血尿、并驱肠道寄生虫;外用治外伤出血、烫火伤、痈疖及腮腺炎。
摘录
《中华本草》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九节莲
- 竹节七
- 红果参
- 小灵丹
- 石山花椒
- 蛤蜊肉
- 兰花根
- 梧桐
- 白矾
- 三匹叶
- 蝮蛇骨
- 麻风树
- 苎花
- 地瓜
- 圆瓣冷水花
- 长瓦韦
- 羊胰
- 带鱼
- 山漆树
- 刺叶楤木
- 海木
- 扇子七
- 假茶辣
- 榆白皮
- 兰花参
- 碎米荠
- 大绿藤
- 高山大戟
- 散血丹
- 榔榆叶
- 地打果树皮
- 乌骨鸡
- 琥珀
- 金钮扣
- 金果榄
- 桑黄
- 刺竹叶
- 胶质鼠尾草
- 粉背蕨
- 桄榔面
- 枳茹
- 牛筋果
- 天葵子
- 白药
- 黑果拨毒散
- 大枣
- 三爪金龙
- 银鱼
- 地苏木
- 野苦梨
- 草香附
- 黄茅
- 枫香树根
- 吊山桃
- 虎尾兰
- 女菀
- 蚂蚁花根
- 青竹标
- 山羊角
- 小果蕗蕨
- 郎伞木
- 荔枝核
- 七角风
- 头花猪屎豆
- 薇籽
- 罗裙带
- 云南红豆蔻
- 石瓜子莲
- 奶浆参
- 玉蜀黍叶
- 枸橘刺
- 地胆
- 葛藟根
- 杨梅根
- 省雀花
- 毛连
- 雷公藤
- 浮尸草
- 紫薇叶
- 珊瑚冬青
- 接骨草
- 金沸草
- 野猪胆
- 水半夏
- 刺沙蓬
- 腊梅
- 山野豌豆
- 藤子甘草
- 大树三台
- 綟木
- 蟾酥
- 棕竹
- 勒鱼
- 野马肉
- 芫花
- 小黑药
- 山柏
- 灯笼果
- 粉叶地锦
- 十姊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