鯮鱼
《中华本草》:鯮鱼
拼音注音
Zōnɡ Yú
别名
鯼、火筩嘴、尖头鳡、马头鯮、鸭嘴鯮、喇叭鱼、长嘴鳡
英文名
dace
出处
出自《食疗本草》
来源
药材基源:为鲤科动物鯮鱼的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uciobrama macrocephalus(Lacepede)采收和储藏:常年均可捕捞,捕得后,除去鳞片及内脏,洗净,鲜用。
原形态
鯮鱼,体细长,腹部圆,无腹棱。头前部细长如管状,吻平扁似鸭嘴。口上位,下颌长于上凳且稍向上倾斜。无须。眼中等大位于头侧稍上方,距吻端较近,眼间隔较平坦,眼后头长约为吻长的2-2.5倍。下咽齿1行,稍呈圆柱状。鳞细小,侧线鳞136-170。背鳍3,8,无硬刺,其起点在腹鳍之后。臀鳍3,9-11,起点和背鳍末端相对或稍后。尾鳍分叉较深,下叶稍长于上叶。体背深灰色,两侧及腹部银白色,胸鳍淡红,背鳍、尾鳍灰色,腹鳍、臀鳍灰白,尾鳍后缘呈黑色,在侧线上有一微黑色纵纹。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活于江河中下层,为凶猛的大型鱼类,主要以鱼类为食。资源分布:分布于长江、珠江及其支流闽江。
性味
味甘;性平
归经
脾;胃;肾经
功能主治
补虚益脾胃;强筋骨。主久病体弱;脾胃不和;食欲不振;腰膝酸软;行走不利
用法用量
内服:煮食,100-200g。
各家论述
1.《食疗本草》:鯮鱼,多食宜人,作鲜尤佳,曝干甚香美,不毒,亦不发病。2.《纲目》:鲮(鱼),生江湖中。体圆厚而长,似HAN鱼而腹稍起,扁额长喙,口在额下,细鳞,腹白背微黄色,亦能吠鱼,大看二、三十厅。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鯮鱼
拼音注音
Zōnɡ Yú
别名
鯼鱼(《纲目》),尖头鳡(《鱼类分类学》)。
出处
《食疗本草》
来源
为鲤科动物鯮鱼的肉。
原形态
体甚长,略侧扁,腹部圆。头前半部细长,稍成管状,吻端平扁似鸭嘴形。口上位,下颌向上倾斜,且长于上颌,上颌骨末端达眼前缘之下。眼中等大,距吻端较近,向两侧面突出,两颊很宽,眼后头长为吻长的2~2.5倍。下咽齿1行,细长。鳞细小,侧线向腹面微弯;侧线鳞140~170。背鳍Ⅲ8,无硬刺,起点在腹鳍之后。臀鳍Ⅲ9~11。尾鳍分叉很深,下叶梢长于上叶。背部深灰色,腹部及两侧下半部银白色,胸鳍淡红,背鳍、尾鳍灰色,腹鳍、臀鳍灰白,尾鳍后缘呈黑色,在侧线之上有一微黑色纵纹。为江河中大型的凶猛鱼类。
生活于水的中下层,主要以鱼类为食。有江湖洄游习性。产卵期4~7月。
生境分布
分布闽江、长江及长江的支流中。
性味
①《食疗本草》:"平。"
②《纲目》:"甘,平,无毒。"
功能主治
《食疗本草》:"补五脏,益筋骨,和脾胃。"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大过路黄
- 香雪兰
- 细叶卷柏
- 淡豆豉
- 落马衣
- 牛奶树子
- 萼果香薷
- 小二仙草
- 博落回
- 水红花子
- 糕菜
- 蜘蛛蜕壳
- 竹林消
- 钩钱草
- 公鱼
- 一枝蒿
- 瓶尔小草
- 甲香
- 藏青杠
- 山蚂蝗
- 闭鞘姜
- 南方红豆杉
- 菰
- 滇瓦花
- 敦盛草
- 异木患
- 子楝树叶
- 黄颡鱼颊骨
- 西藏水黄连
- 桂花岩陀
- 刺蜜
- 黄荆
- 蔗鸡
- 小叶买麻藤
- 蕗蕨
- 广西狗牙花
- 复羽叶栾树
- 广枣
- 糖茶藨
- 鲫鱼脑
- 柳根
- 饭汤子
- 茭白
- 石龙芮子
- 山黄皮
- 沙参
- 蒙古马兰
- 幌伞枫
- 豆腐渣果
- 吊岩风
- 观音苋根
- 飞龙掌血叶
- 紫椴
- 革叶蓼
- 剑叶铁树
- 走马胎叶
- 栾华
- 梧桐
- 锯鲨翅
- 胡黄连
- 细叶泥炭藓
- 莱菔缨
- 枇杷花
- 红葱
- 红梗草根
- 高粱米糠
- 小金发藓
- 槐胶
- 山芹
- 匙羹藤
- 蛤蜊肉
- 飞燕草
- 棕榈皮
- 粉萆
- 黄泡子
- 翡翠
- 龟胶
- 长叶实蕨
- 黄根
- 自扣草
- 蜂蜡
- 葛蔓
- 粉霜
- 龙眼叶
- 山羊血
- 丝瓜子
- 钩凝菜
- 榆枝
- 九节菖蒲
- 水龙胆草根
- 油茶子
- 毛药
- 台湾厚壳树
- 红皮
- 关白附
- 密陀僧
- 七里香
- 滇苦菜
- 竹头草
- 海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