鯮鱼
《中华本草》:鯮鱼
拼音注音
Zōnɡ Yú
别名
鯼、火筩嘴、尖头鳡、马头鯮、鸭嘴鯮、喇叭鱼、长嘴鳡
英文名
dace
出处
出自《食疗本草》
来源
药材基源:为鲤科动物鯮鱼的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uciobrama macrocephalus(Lacepede)
采收和储藏:常年均可捕捞,捕得后,除去鳞片及内脏,洗净,鲜用。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uciobrama macrocephalus(Lacepede)
采收和储藏:常年均可捕捞,捕得后,除去鳞片及内脏,洗净,鲜用。
原形态
鯮鱼,体细长,腹部圆,无腹棱。头前部细长如管状,吻平扁似鸭嘴。口上位,下颌长于上凳且稍向上倾斜。无须。眼中等大位于头侧稍上方,距吻端较近,眼间隔较平坦,眼后头长约为吻长的2-2.5倍。下咽齿1行,稍呈圆柱状。鳞细小,侧线鳞136-170。背鳍3,8,无硬刺,其起点在腹鳍之后。臀鳍3,9-11,起点和背鳍末端相对或稍后。尾鳍分叉较深,下叶稍长于上叶。体背深灰色,两侧及腹部银白色,胸鳍淡红,背鳍、尾鳍灰色,腹鳍、臀鳍灰白,尾鳍后缘呈黑色,在侧线上有一微黑色纵纹。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活于江河中下层,为凶猛的大型鱼类,主要以鱼类为食。
资源分布:分布于长江、珠江及其支流闽江。
资源分布:分布于长江、珠江及其支流闽江。
性味
味甘;性平
归经
脾;胃;肾经
功能主治
补虚益脾胃;强筋骨。主久病体弱;脾胃不和;食欲不振;腰膝酸软;行走不利
用法用量
内服:煮食,100-200g。
各家论述
1.《食疗本草》:鯮鱼,多食宜人,作鲜尤佳,曝干甚香美,不毒,亦不发病。
2.《纲目》:鲮(鱼),生江湖中。体圆厚而长,似HAN鱼而腹稍起,扁额长喙,口在额下,细鳞,腹白背微黄色,亦能吠鱼,大看二、三十厅。
2.《纲目》:鲮(鱼),生江湖中。体圆厚而长,似HAN鱼而腹稍起,扁额长喙,口在额下,细鳞,腹白背微黄色,亦能吠鱼,大看二、三十厅。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鯮鱼
拼音注音
Zōnɡ Yú
别名
鯼鱼(《纲目》),尖头鳡(《鱼类分类学》)。
出处
《食疗本草》
来源
为鲤科动物鯮鱼的肉。
原形态
体甚长,略侧扁,腹部圆。头前半部细长,稍成管状,吻端平扁似鸭嘴形。口上位,下颌向上倾斜,且长于上颌,上颌骨末端达眼前缘之下。眼中等大,距吻端较近,向两侧面突出,两颊很宽,眼后头长为吻长的2~2.5倍。下咽齿1行,细长。鳞细小,侧线向腹面微弯;侧线鳞140~170。背鳍Ⅲ8,无硬刺,起点在腹鳍之后。臀鳍Ⅲ9~11。尾鳍分叉很深,下叶梢长于上叶。背部深灰色,腹部及两侧下半部银白色,胸鳍淡红,背鳍、尾鳍灰色,腹鳍、臀鳍灰白,尾鳍后缘呈黑色,在侧线之上有一微黑色纵纹。为江河中大型的凶猛鱼类。
生活于水的中下层,主要以鱼类为食。有江湖洄游习性。产卵期4~7月。
生境分布
分布闽江、长江及长江的支流中。
性味
①《食疗本草》:"平。"
②《纲目》:"甘,平,无毒。"
功能主治
《食疗本草》:"补五脏,益筋骨,和脾胃。"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大半边旗
- 华南鳞盖蕨
- 乌药子
- 尾叶越橘
- 伽果
- 老鼠瓜
- 玉溪天仙藤
- 水案板
- 地精草
- 柠条籽
- 小婆婆纳
- 白苏子
- 鼬鼠肉
- 柳穿鱼
- 牛骨
- 肝风草
- 梅核仁
- 莲须
- 夜关门
- 鹤肉
- 山螃蟹
- 石荠苎
- 橘红
- 草柏枝
- 大黑头草
- 楸木皮
- 水苦荬
- 五桠果
- 鹿葱
- 白榄根
- 虫白蜡
- 白猪母菜
- 山梅花根皮
- 岩兰花根
- 天名精
- 赪桐
- 煨姜
- 钩石斛
- 海木
- 香草兰
- 鸡腿堇菜
- 凉山虫草
- 白地牛
- 金缕梅
- 两色瓦韦
- 菊叶三七
- 铁力木
- 斑茅
- 芦子藤
- 黄花补血草
- 多枝婆婆纳
- 台湾肺形草
- 花拐藤根
- 野鹅脚板
- 连翘茎叶
- 岩松
- 云实根
- 半边山
- 栗树皮
- 雉子筵
- 米仔兰
- 百足藤
- 白托柄菇
- 飞燕草
- 三蕊草
- 山胡萝卜
- 梓白皮
- 蜀羊泉
- 千层楼
- 南岭黄檀
- 绿叶五味子
- 肉豆蔻
- 蒌蒿
- 茼蒿
- 大驳骨
- 油茶油
- 酒
- 海铁树
- 景天三七根
- 草威灵
- 星状风毛菊
- 茴香根
- 长叶竹根七
- 乌尼参
- 续断
- 续随子叶
- 狭头橐吾
- 牛胆参
- 高山唐松草
- 石羊菜
- 蒿雀
- 西藏桃叶珊瑚果
- 荆芥叶莸
- 焦槟榔
- 红缘层孔菌
- 有瓜石斛
- 小花花椒
- 虫牙药
- 粉绿益母草
- 细叶黄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