鯮鱼
《中华本草》:鯮鱼
拼音注音
Zōnɡ Yú
别名
鯼、火筩嘴、尖头鳡、马头鯮、鸭嘴鯮、喇叭鱼、长嘴鳡
英文名
dace
出处
出自《食疗本草》
来源
药材基源:为鲤科动物鯮鱼的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uciobrama macrocephalus(Lacepede)采收和储藏:常年均可捕捞,捕得后,除去鳞片及内脏,洗净,鲜用。
原形态
鯮鱼,体细长,腹部圆,无腹棱。头前部细长如管状,吻平扁似鸭嘴。口上位,下颌长于上凳且稍向上倾斜。无须。眼中等大位于头侧稍上方,距吻端较近,眼间隔较平坦,眼后头长约为吻长的2-2.5倍。下咽齿1行,稍呈圆柱状。鳞细小,侧线鳞136-170。背鳍3,8,无硬刺,其起点在腹鳍之后。臀鳍3,9-11,起点和背鳍末端相对或稍后。尾鳍分叉较深,下叶稍长于上叶。体背深灰色,两侧及腹部银白色,胸鳍淡红,背鳍、尾鳍灰色,腹鳍、臀鳍灰白,尾鳍后缘呈黑色,在侧线上有一微黑色纵纹。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活于江河中下层,为凶猛的大型鱼类,主要以鱼类为食。资源分布:分布于长江、珠江及其支流闽江。
性味
味甘;性平
归经
脾;胃;肾经
功能主治
补虚益脾胃;强筋骨。主久病体弱;脾胃不和;食欲不振;腰膝酸软;行走不利
用法用量
内服:煮食,100-200g。
各家论述
1.《食疗本草》:鯮鱼,多食宜人,作鲜尤佳,曝干甚香美,不毒,亦不发病。2.《纲目》:鲮(鱼),生江湖中。体圆厚而长,似HAN鱼而腹稍起,扁额长喙,口在额下,细鳞,腹白背微黄色,亦能吠鱼,大看二、三十厅。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鯮鱼
拼音注音
Zōnɡ Yú
别名
鯼鱼(《纲目》),尖头鳡(《鱼类分类学》)。
出处
《食疗本草》
来源
为鲤科动物鯮鱼的肉。
原形态
体甚长,略侧扁,腹部圆。头前半部细长,稍成管状,吻端平扁似鸭嘴形。口上位,下颌向上倾斜,且长于上颌,上颌骨末端达眼前缘之下。眼中等大,距吻端较近,向两侧面突出,两颊很宽,眼后头长为吻长的2~2.5倍。下咽齿1行,细长。鳞细小,侧线向腹面微弯;侧线鳞140~170。背鳍Ⅲ8,无硬刺,起点在腹鳍之后。臀鳍Ⅲ9~11。尾鳍分叉很深,下叶梢长于上叶。背部深灰色,腹部及两侧下半部银白色,胸鳍淡红,背鳍、尾鳍灰色,腹鳍、臀鳍灰白,尾鳍后缘呈黑色,在侧线之上有一微黑色纵纹。为江河中大型的凶猛鱼类。
生活于水的中下层,主要以鱼类为食。有江湖洄游习性。产卵期4~7月。
生境分布
分布闽江、长江及长江的支流中。
性味
①《食疗本草》:"平。"
②《纲目》:"甘,平,无毒。"
功能主治
《食疗本草》:"补五脏,益筋骨,和脾胃。"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灯油藤子
- 刺山茶果
- 大叶钓樟
- 花脸细辛
- 云实
- 黄山药
- 刺石榴
- 吊山桃
- 止咳草
- 五转七
- 野马蹄草
- 家兔骨
- 水麻tiao
- 峨眉半边莲
- 黑虎七
- 棉花壳
- 香叶根
- 大高良姜
- 山蛩虫
- 瓜蒌皮
- 野山楂
- 鸡蛋七叶
- 绣线菊子
- 阔叶十大功劳
- 紫叶秋海棠
- 鹿筋
- 黄毛榕
- 眼睛草
- 小漆树
- 橙耳
- 大草乌
- 刺子莞
- 熊尾草
- 咸秋石
- 阔叶赤车使者
- 紫背绿
- 紫油木皮
- 紫八宝
- 紫荆木
- 紫葛
- 紫薇皮
- 紫弹树
- 狼尾草根
- 紫荆果
- 粉萆薢
- 紫背金盘草
- 竹叶菜
- 紫玉簪
- 紫云英
- 三枝枪
- 萝卜防己
- 垂盆草
- 黄金线
- 大花威灵仙
- 茴香根
- 蜻蜒兰
- 钝齿铃子香
- 四叶细辛
- 曲枝天冬
- 剪草
- 细叶小羽藓
- 贵州追风散
- 夏枯草
- 驴肉
- 山大颜
- 三颗针
- 楠木皮
- 广东耳草
- 山五味子
- 味牛膝
- 棒棒木
- 紫背黄芩
- 茵芋
- 黄山梅
- 木麻黄种子
- 山桂皮
- 盐肤木
- 大唇马先蒿
- 鸨油
- 扇蕨
- 青蛇莲
- 独活
- 柳叶
- 石南
- 葫芦茶根
- 马蹬草
- 菊花根
- 桑叶汁
- 糠油
- 丝瓜蒂
- 蓑草根
- 野洋烟根
- 阴阳枫
- 多花八角莲
- 栗寄生
- 百里香叶杜鹃
- 大脚菇
- 唢呐花
- 岭南铁角蕨
- 山乌桕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