鯮鱼
《中华本草》:鯮鱼
拼音注音
Zōnɡ Yú
别名
鯼、火筩嘴、尖头鳡、马头鯮、鸭嘴鯮、喇叭鱼、长嘴鳡
英文名
dace
出处
出自《食疗本草》
来源
药材基源:为鲤科动物鯮鱼的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uciobrama macrocephalus(Lacepede)采收和储藏:常年均可捕捞,捕得后,除去鳞片及内脏,洗净,鲜用。
原形态
鯮鱼,体细长,腹部圆,无腹棱。头前部细长如管状,吻平扁似鸭嘴。口上位,下颌长于上凳且稍向上倾斜。无须。眼中等大位于头侧稍上方,距吻端较近,眼间隔较平坦,眼后头长约为吻长的2-2.5倍。下咽齿1行,稍呈圆柱状。鳞细小,侧线鳞136-170。背鳍3,8,无硬刺,其起点在腹鳍之后。臀鳍3,9-11,起点和背鳍末端相对或稍后。尾鳍分叉较深,下叶稍长于上叶。体背深灰色,两侧及腹部银白色,胸鳍淡红,背鳍、尾鳍灰色,腹鳍、臀鳍灰白,尾鳍后缘呈黑色,在侧线上有一微黑色纵纹。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活于江河中下层,为凶猛的大型鱼类,主要以鱼类为食。资源分布:分布于长江、珠江及其支流闽江。
性味
味甘;性平
归经
脾;胃;肾经
功能主治
补虚益脾胃;强筋骨。主久病体弱;脾胃不和;食欲不振;腰膝酸软;行走不利
用法用量
内服:煮食,100-200g。
各家论述
1.《食疗本草》:鯮鱼,多食宜人,作鲜尤佳,曝干甚香美,不毒,亦不发病。2.《纲目》:鲮(鱼),生江湖中。体圆厚而长,似HAN鱼而腹稍起,扁额长喙,口在额下,细鳞,腹白背微黄色,亦能吠鱼,大看二、三十厅。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鯮鱼
拼音注音
Zōnɡ Yú
别名
鯼鱼(《纲目》),尖头鳡(《鱼类分类学》)。
出处
《食疗本草》
来源
为鲤科动物鯮鱼的肉。
原形态
体甚长,略侧扁,腹部圆。头前半部细长,稍成管状,吻端平扁似鸭嘴形。口上位,下颌向上倾斜,且长于上颌,上颌骨末端达眼前缘之下。眼中等大,距吻端较近,向两侧面突出,两颊很宽,眼后头长为吻长的2~2.5倍。下咽齿1行,细长。鳞细小,侧线向腹面微弯;侧线鳞140~170。背鳍Ⅲ8,无硬刺,起点在腹鳍之后。臀鳍Ⅲ9~11。尾鳍分叉很深,下叶梢长于上叶。背部深灰色,腹部及两侧下半部银白色,胸鳍淡红,背鳍、尾鳍灰色,腹鳍、臀鳍灰白,尾鳍后缘呈黑色,在侧线之上有一微黑色纵纹。为江河中大型的凶猛鱼类。
生活于水的中下层,主要以鱼类为食。有江湖洄游习性。产卵期4~7月。
生境分布
分布闽江、长江及长江的支流中。
性味
①《食疗本草》:"平。"
②《纲目》:"甘,平,无毒。"
功能主治
《食疗本草》:"补五脏,益筋骨,和脾胃。"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鳙鱼
- 蜇虫
- 钟花草
- 灰包
- 纵条肌海葵
- 醉针茅
- 白托柄菇
- 橡实壳
- 大将军
- 鸦胆子
- 乌桕
- 小蒜
- 豨莶
- 杨梅根
- 白马骨根
- 白背叶(峨嵋山胡椒)
- 芭蕉花
- 黄栌
- 五叶壁藤
- 毛发唐松草
- 冰草根
- 黄麻叶
- 白刺花叶
- 阔齿兔唇花
- 熊筋
- 云锦杜鹃
- 雉
- 萱藻
- 川牛膝
- 飞天蠄蟧
- 酸模叶橐吾
- 厚叶算盘子
- 龙骨
- 牛尾菜
- 小花老鼠簕果
- 大雪上一枝蒿
- 露兜竻蔃
- 马铃根
- 豨莶草
- 蔓荆子叶
- 地血香
- 鼺鼠
- 锦葵
- 中华莛子藨
- 红雀珊瑚
- 小花黄堇
- 雪胆
- 木耳
- 夏至草
- 豆角柴
- 藤仲
- 红旱莲
- 鹿梨根皮
- 向日葵茎髓
- 铧头草
- 黄麻
- 单肾草
- 马耳草
- 竹鼠肉
- 小叶假耧斗菜
- 马鹿花
- 大鲵
- 天目木兰
- 高山唐松草
- 春花木
- 狼牙委陵菜
- 黄芽白菜
- 锥栗
- 鸭舌鱼鳖
- 擘蓝
- 石灰华
- 含羞草
- 石青菜
- 水蔓青
- 核桃叶
- 醋糟
- 鬼羽箭
- 峨眉耳蕨
- 箭杆风
- 红豆
- 景天三七根
- 响叶杨
- 黄荆根
- 豪猪肚
- 地仙桃
- 对对参
- 钗子股
- 过江龙
- 海带
- 独行千里
- 海桐树
- 冬瓜藤
- 田麻
- 球花马蓝
- 蛞蝓
- 铁线草
- 齿缘草
- 甘菊花露
- 鸡屎白
- 江南卷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