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红花子
《中华本草》:水红花子
拼音注音
Shuǐ Hónɡ Huā Zǐ
别名
水荭子、荭草实、河蓼子、川蓼子、水红子、爆花子、水泻花
出处
出自《滇南本草》。
来源
药材基源:为蓼科植物细蓼的果实。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olygonum orientale L.采收和储藏: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果穗,晒干,打下果实,除杂质。
原形态
一年生草本,高l-3m。茎直立,中空,多分枝,密生长毛。叶互生;叶柄长3-8cm;托叶鞘筒状,下部膜质,褐色,上部草质,被长毛,上部常展开成环状翅;叶片卵形或宽卵形,长10-20cm,宽6-12cm,先端渐尖,基部近圆形,全缘,两面疏生软毛。总状花序由多数小花穗组成,顶生或腋生;苞片宽卵形;花淡红或白色;花被5深裂,裂片椭圆形;雄蕊通常7,长于花被;子房上位,花柱2。瘦果近圆形,扁平,黑色,有光泽。花期7-8月,果期 8-10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路旁和水边湿地。资源分布:除西藏自治区外,分布几遍全国。
形状
性状鉴别 瘦果扁圆形,直径3-4mm,厚约1mm。表面棕黑色、棕黄色或红棕色,平滑,有光泽,两面微凹陷,中部略有纵向隆起,先端有突起的柱基,基部有黄色点状果柄痕,有的残留灰白色膜质花被。质坚硬。除去果皮,可见一粒扁圆形种子,外面包被有浅棕色膜质种皮,先端有浅棕色突起的珠孔,基部有一圆形种脐,胚乳白色,粉质,胚细小,弯曲,位于胚乳的周围。气微,味微辛。[br]以粒大、饱满、色棕黑者为佳。[br]显微鉴别 粉末灰棕色。①淀粉粒类圆形,偶见多角形,直径2-25μm,脐点点状,隐约同见;复粒由数十至数百单粒聚合成团块状。②外果皮栅状细胞1列,长136-187μm,直径约17μm,外壁及侧壁不规则增厚;顶面观呈多角形壁厚约7μm,棕色。③种皮内表皮角质层碎片长条形或不规则形,边缘多巨卷,常带有壁呈波形或不规则长方形的种皮细胞。此外,可见脂肪油滴,具有六角形雕纹的花粉粒及草酸钙簇晶。
药理作用
1.抗肿瘤作用:取小鼠每天灌胃水荭子(即水红花子)煎剂、酊剂或石油醚提取物,连续10天,对艾氏腹水癌(腹水型及实体型)和肉瘤-180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其效果不稳定,需进一步证实。2.抑菌作用:荭草果实(即水红花子)水煎剂用打洞法对志贺氏痢疾杆菌及福氏痢疾杆菌均有抑菌作用,抑菌圈直径分别为17mm和13mm。用挖沟法对志贺氏痢疾杆菌和福氏痢疾杆菌的抑制距离分别为16mm和7mm。水煎剂的浓度为1:1。3.利尿作用:陈方良等用大白鼠做利尿试验,按10g/1kg投予水红花子煎剂与对照组比较,6小时尿量分别为6.14±0.65和4.54±0.62ml/100g(P<0.05);流浸膏剂分别为6.96±1.32和5.6±0.96ml/100g(P<0.05),均有明显的利尿作用。其利尿机理可能为给药后引起血液胶体渗透压的增加,使水分大量进入血循环,导致肾小球滤过量增加,同时抑制了远端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所致。
性味
咸;性凉
毒性
水红花子的急性毒性试验LD50为93.37±13.9g/kg,毒性甚小。
归经
肝;脾经
功能主治
活血消积;健脾利湿;清热解毒;明目。主胁腹症积;水臌;胃脘痛;食少腹胀;火眼;疮肿;瘰疬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0g;研末、熬膏或浸酒。外用:适量,熬膏;或捣烂外敷。
注意
凡血分无瘀滞及脾胃虚寒着忌服。
复方
治瘰疬方《本草衍义》:治瘰疬;贴痞膏《医部全录》:消症散积;
各家论述
1.《别录》:主消渴,去热,明目,益气。2.《滇南本草》:破血,洽小儿痞块积聚,消年深坚积,疗妇人石瘕症。3.《品汇精要》:明眼目,消疮毒。4.《国药提要》:去热,治烦渴及颈淋巴腺炎。5.《药材学》:清肺化痰,降气通便,透疹。治痰嗽喘咳,大小便不利,麻疹不透。6.《上海常用中草药》:散血,消积,止痛。7.《新疆中草药手册》:健脾利湿,清热明目。治慢性肝炎,肝硬化腹水,颈淋巴结核,脾肿大,消化不良,腹胀胃痛,小儿食积,结膜炎。
摘录
《中华本草》
《中国药典》:水红花子
拼音注音
Shuǐ Hónɡ Huā Zǐ
别名
东方蓼、天蓼、狗尾巴花、狼尾巴花
英文名
FRUCTUS POLYGONI ORIENTALIS
来源
本品为蓼科植物红蓼Polygonum orientale L.的干燥成熟果实。秋季果实成熟时割取果穗,晒干,打下果实,除去杂质。
形状
本品呈扁圆形,直径2~3.5mm,厚1~1.5mm。表面棕黑色,有的红棕色,有光泽,两面微凹,中部略有纵向隆起。顶端有突起的柱基,基部有浅棕色略突起的果梗痕,有的有膜质花被残留。质硬。气微,味淡。
性味
咸,微寒。
归经
归肝、胃经。
功能主治
散血消症,消积止痛。用于症瘕痞块,瘿瘤肿痛,食积不消,胃脘胀痛。
用法用量
15~30g。外用适量,熬膏敷患处。
贮藏
置干燥处。
摘录
《中国药典》
《*辞典》:水红花子
拼音注音
Shuǐ Hónɡ Huā Zǐ
别名
水荭子(《本草衍义》),荭草实(《纲目》),河蓼子(《山东中药》),川蓼子、水红子(《上海常用中草药》)。
出处
《滇南本草》
来源
为蓼科植物荭蓼、酸模叶蓼或柳叶蓼的果实。8~10月间割取果穗,晒干,打落果实,除去杂质。
原形态
植物形态详"荭草"、"假辣蓼"、"辣蓼草"等条。
生境分布
①水荭子
为植物荭草的干燥果实,呈扁圆形,直径2~3毫米,厚1~1.5毫米。表面棕黑色,或红棕色,有光泽,两侧面微凹入,其中央呈微隆起的线状,先端有刺状突起的柱基,基部有浅棕色略突起的果柄痕,有时残留膜质花被。果皮厚而坚硬。种子扁圆形,种皮浅棕色膜质;胚乳粉质,类白色,胚细小弯曲,略成环状。气微弱,味淡。以饱满充实,色红黑者为佳。
②辣蓼草子
又名:水红蓼子。为植物酸模叶蓼或柳叶蓼的干燥果实,呈卵圆形,直径约1~2毫米,厚不及1毫米。表面红棕色。细小弯曲的胚位于一侧,成半环状,其余与水荭子同。
主产江苏、辽宁。四川、山东、吉林等地亦产。
化学成分
荭草种子含淀粉41.51%。
药理作用
小鼠每天灌服水荭子煎剂、酊剂或石油醚提取物,连续10天,对艾氏腹水癌(腹水型及实体型)和肉瘤-180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其效果不稳定,需进一步证实。
性味
咸,寒。
①《别录》:"味咸,微寒,无毒。"
②《滇南本草》:"性寒平,味苦。"
③《药材资料汇编》:"辛,无毒。"
④《药材学》:"性平,味甘。"
功能主治
消瘀破积,健脾利湿。治胁腹症积,水臌,胃疼,食少腹胀,火眼,疮肿,瘰疬。
①《别录》:"主消渴,去热,明目,益气。"
②《滇南本草》:"破血,治小儿痞块积聚,消年深坚积,疗妇人石瘕症。"
③《品汇精要》:"明眼目,消疮毒。"
④《国药提要》:"去热,治烦渴及颈淋巴腺炎。"
⑤《药材学》:"清肺化痰,降气通便,透疹。治痰嗽喘咳,大小便不利,麻疹不透。"
⑥《上海常用中草药》:"散血,消积,止痛。"
⑦《新疆中草药手册):"健脾利湿,清热明目。治慢性肝炎,肝硬化腹水,颈淋巴结核,脾肿大,消化不良,腹胺胃痛,小儿食积,结膜炎。"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3钱(大剂1两);研末、熬膏域浸酒。外用:熬膏或捣烂敷。
注意
凡血分无瘀滞及脾胃虚寒者忌服。
复方
①治腹中痞积:水红花或子一碗,以水三碗,用文武火熬成膏,量痞大小摊贴,仍以酒调膏服。忌荤腥油腻。(《保寿堂经验方》)
②治慢性肝炎、肝硬化腹水:水红花子五钱,大腹皮四钱,黑丑三钱。水煎服。(《新疆中草药手册》)
③治脾肿大,肚子胀:水红花子一斤,水煎熬膏。每次一汤匙,一日二次,黄酒或开水送服。并用水红花子膏摊布上,外贴患部,每天换药一次。(《新疆中草药手册》)
④治瘰疬,破者亦治:水荭子不以多少,微炒一半,余一半生用,同为末,好酒调二钱,日三服,食后夜卧各一服。(《本草衍义》)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鹦哥花藤
- 独叶一枝花
- 黑豆衣
- 锦香草叶
- 罗星草
- 裸柱菊
- 猪笼草
- 毒芹根
- 地胆草
- 毛嘴签
- 紫茉莉根
- 山腊梅
- 猫耳朵草
- 竹节菜
- 对叶油麻叶
- 瓠子
- 野冬菊
- 血藤
- 接骨紫菀
- 苦木根
- 椎连栎
- 香草兰
- 柘木白皮
- 皱叶鼠李
- 短腺小米草
- 庵 (艹闾)子
- 饱饭花枝叶
- 高粱根
- 谷皮藤
- 青榨槭
- 半边藕
- 中华赛爵床
- 龙须藤
- 蕨
- 向日葵花托
- 姜三七
- 苹果叶
- 苦瓜子
- 败酱草
- 鲮鱼
- 钓杆柴
- 青蒿
- 虎骨胶
- 牛角瓜
- 凹朴皮
- 齿叶橐吾
- 小萹蓄
- 雁肪
- 小茜草
- 獐牙菜
- 香橼根
- 蛾眉石凤丹
- 苦楝皮
- 蒲圻贝母
- 雀头血
- 鼻血草
- 祖司麻
- 长松
- 阿尔泰扭藿香
- 龙牙楤木果
- 鹿皮
- 绒仙人球
- 舌状蜈蚣藻
- 福建柏
- 茖葱
- 莪术
- 土常山
- 青酒缸根
- 牛心茄子
- 八角枫根
- 蚌兰叶
- 人头七
- 麻牛膝
- 黎豆
- 紫茎
- 骨碎补毛
- 红花山牵牛
- 鳖甲
- 蜂蝇
- 铜牛皮
- 蚕砂
- 降真香
- 辣椒叶
- 早谷藨
- 苦楝花
- 蓝猪耳
- 青骨藤
- 白马阴茎
- 腐沫
- 牛耳岩白菜
- 短小蛇根草
- 苦绳
- 荷青花
- 竹卷心
- 千金藤
- 赤阳子
- 帚菌
- 矮脚龙胆
- 黑头草
- 日中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