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燕
《全国中草药汇编》:石燕
拼音注音
Shí Yàn
别名
燕子石
来源
古生代蠕形动物石燕科石燕Spirifer sp.或中国石燕Cyrtospirifer sinensis Gr.(Sinospirifer sinensis)及弓石燕Cyrtiopsis sp.等多种动物的化石。全年可采,洗净泥土。
性味
甘,凉。
炮制
将原药敲碎或水飞用,也有煅后敲碎或飞细用。
功能主治
除湿热,利小便,退目翳。用于小便不利,白带,外用治角膜云翳。
用法用量
0.5~1钱;外用磨水点眼。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辞典》:石燕
拼音注音
Shí Yàn
别名
石燕子(《圣惠方》)。
出处
《唐本草》
来源
为古生代腕足类石燕子科动物中华弓石燕及近缘动物的化石。采得后洗净泥土。
生境分布
产于湖南、广西、四川、山西、江西等地。
形状
略呈肾脏形而扁,长2~3厘米,宽1.5~4厘米,表面青灰色至土棕色,两面中央隆起,具银杏叶般的纹理。其中一面在隆起的中部有一纵沟,一端较细向另一端展开,细端向下弯曲作鸟啄状,在其下面亦有一条横沟通向两侧。质坚如石,不易破碎;砸碎后,断面呈青灰色至棕色,或有部分为白色碎石堆集成颗粒状。气微,味淡。煅石燕的表面有一层白色光泽的薄膜,极易脱落,脱去此层,显朱红色或棕褐色,断面灰白色而粗糙。以状如蚶、色青黑,质坚硬、无杂石者为佳。
化学成分
主要为碳酸钙,尚含少量磷酸及二氧化硅。
性味
咸,凉。
①《日华子本草》:"凉,无毒。"
②《品汇精要》:"味淡,性凉。"
③《纲目》:"甘,凉,无毒。"
④《医林纂要》:"咸辛,寒。"
炮制
洗净泥土,晒干,捣碎或水飞,也有煅后敲碎或水飞用。
①《品汇精要》:"石燕,研细,水飞过用。"
②《医学入门》:"石燕,火煅醋淬七次,另研。"
归经
《玉楸药解》:"入足少阴肾、足太阳膀胱经。"
功能主治
除湿热,利小便,退目翳。治淋病,小便不通,带下,尿血,肠风痔漏,眼目障翳。
①《唐本草》:"以水煮汁饮之,主淋。"
②《本草拾遗》:"主消渴,取水牛鼻和煮饮之。"
③《医学入门》:"偏治年久肠风痔漏,煮汁饮之。"
④《纲目》:"疗眼目障翳。"
⑤《玉楸药解》:"利水通经,止带,催生。治淋沥热涩,尿血便秘,消渴,带下,痔漏。"
⑥《医林纂要》:"功同石蟹,能祛风去瘀。"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3钱,或磨汁。外用:水磨点眼。
注意
体虚、无湿热及孕妇忌服。
复方
①治伤寒小便不通,小腹胀满:石燕火煅为末。葱白汤调下一字。(《小儿卫生总微论方》石燕散)
②治小便淋痛:石燕子七枚(捣黍米大),新桑根白皮三两(锉)。拌匀,分作七贴。每贴用水一盏,煎七分,空心、午前各一服。(《简要济众方》)
③治血淋心烦:石燕子、商陆、赤小豆、红花等分。为末。每服-钱,葱白汤调下。(《圣惠方》)
④治沙石淋痛不可忍:石燕子(烧令通赤,水中淬一两次,捣研水飞,焙干)、滑石、石苇(去毛)、瞿麦穗各一两。为末,糊丸如梧桐子大。煎瞿麦、灯心汤下十丸,食前服,日二、三。(《三因方》石燕丸)
⑤治赤白带下,多年不止:石燕一枚。磨水服。(《徐氏家传方》)
⑥治久患肠风痔漏,一、二十年不差,面色虚黄,饮食无味,及患脏腑损伤,多患泄泻,暑月常浑不止,及诸般淋沥,久患消渴,妇人月侯湛浊,赤白带下,多年不差:用石燕温水磨服,如弹丸大者一个,分三服,大小以此为准,晚食前更一服。若欲作散,须研细,水飞过,取白汁如泔乳者,澄,去水,曝干。每服半钱至一钱,清饭饮调下,温水亦得。(《灵苑方》)
⑦治拳毛倒睫:石燕子一对。磨水点搽眼。先以镊子摘去拳毛,乃点药,后以黄连水洗之。(《乾坤生意》)
⑧牢牙止痛:石燕三对(火煅醋淬七次),青盐、乳香各一两,细辛半两。为末揩之,荆芥汤漱口。一方去乳香、细辛,加麝香。(《纲目》)
摘录
《*辞典》
《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石燕
拼音注音
Shí Yàn
别名
石燕子、大石燕、燕子石
英文名
Fossil shell of Spirifer
出处
出自1.《唐本草》:石燕,永州祁阳县西北百一十五里大岗上,掘丈余取之,形如蚶而坚重如石。2.《日华子本草》:石燕,出南土穴中,凝疆似石者佳。3.《纲目》:石燕有二:一种是此,乃石类也,状类燕而有文,圆大者为雄,长小者为雌;一种是钟乳穴中石燕,似蝙蝠者,食乳汁,能飞,乃禽类也,见禽部。禽石燕食乳,食之补助,与钟乳同功,故方书助阳药多用之。俗人不知,往往用此药为助阳药,刊于方册,误矣。
来源
药材基源:为古生代腕足类石燕子科动物中华弓石燕及近缘动物的化石。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采收和储藏:采得后洗净泥土。
栽培
本品为天然化石。
生境分布
主产于湖南、广西、四川、山西、江西;浙江亦产。
形状
性状鉴别 本品似完整的瓦楞子状。长2-4cm,宽1.5-3.5cm,厚1.5-2cm。青灰色至土棕色。两面均有从后端至前缘的放射状纹理,基中一面凸度低于另一面,中部有似三角形隆起;另面有与隆起相应形状的凹槽,槽的纹理较细密,槽的前端向下略弯曲,呈半圆弧形突出。质坚硬,可砸碎,断面较粗糙,土黄色或青白色,对光照之具闪星样光泽。气微,味淡。以状如蚶、色青黑、质坚硬无杂石者为佳。
化学成分
主要为碳酸钙(CaCO3),尚含少量磷及二氧化硅(SiO2)等。
药理作用
清热、利尿作用。
性味
甘;咸;凉;无毒
鉴别
(1)取本品粉末约1g,滴加稀盐酸5ml,即泡沸,发生二氧化碳气;将此气体通入氢氧化钙试液中,即产生白色沉淀。(检查碳酸盐)(2)取上述反应后的液体,滴加氢氧化钠试液中和后,滤过,滤液加草酸铵试液,即发生白色沉淀。(检查钙盐)
炮制
1.洗净泥土,晒干,捣碎或水飞,也有煅后敲碎或水飞用。[br]2.《医学入门》:石燕,火煅醋淬七次,另研。
归经
肾;肝;膀胱经
功能主治
除湿热;利小便;退目翳。主淋病;小便不通;带下;尿血;小儿疳积;肠风痔漏;眼目障翳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3钱,或磨汁。外用:水磨点眼。
注意
体虚、无湿热及孕妇忌服。
复方
石燕丸《三因方》:通淋止痛
各家论述
1.《纲目》:疗眼目障翳。石燕性凉,乃利窍行湿热之物。宋人修《本草》,以食钟乳禽石燕,混收入此石燕下,故世俗误传此石能助阳,不知其正相反也。2.《唐本草》:以水煮汁饮之,主淋。3.《本草拾遗》:主消渴,取水牛鼻和煮饮之。4.《医学入门》;偏治年久肠风痔漏,煮汁饮之。5.《玉揪药解》:利水通经,止带,催生。治淋沥热涩,尿血便秘,消渴,带下,痔漏。6.《医林纂要》:功同石蟹,能祛风去瘀。
摘录
《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香槐
- 灰钉
- 马缨花
- 岩莴苣
- 芋头
- 皱叶变豆菜
- 白土茯苓
- 莱菔缨
- 细芦子藤
- 山橙
- 美脉藁本
- 野海椒
- 箭杆七
- 大脚菇
- 五爪龙
- 山蛩虫
- 梧桐
- 川鄂山茱萸
- 核子木
- 野竹兰
- 泡桐叶
- 吹火筒
- 越橘果
- 天仙果
- 里白
- 石南
- 牛角三七
- 丁香枝
- 天目木姜叶
- 羊胰
- 消毒药
- 海木
- 南方红豆杉
- 四方麻
- 白檀
- 砗磲
- 丛毛榕
- 川山橙果
- 夏枯草露
- 粉叶地锦
- 麻黄根
- 石香葇
- 闹狗药
- 毛蕨根
- 降香
- 麻花
- 鳙鱼
- 勒马回
- 紫铜矿
- 人参
- 走边疆
- 蜘蛛香
- 冲天果
- 硬九子连环草
- 古山龙
- 水茄冬叶
- 川木通
- 三加花
- 丁锅树叶
- 蓝茶
- 法罗海
- 蜘蛛抱蛋
- 鲜地黄
- 十大功劳
- 扁豆衣
- 艾虎脑
- 白松塔
- 波罗蜜叶
- 斑茅花
- 鹿茸
- 羊肚
- 蒲黄滓
- 胆木
- 家独行菜
- 凤尾搜山虎
- 砒霜
- 水龙
- 小败火草
- 落葵
- 蝙蝠藤
- 钟乳石
- 莨菪
- 走茎丹参
- 鼋甲
- 路边草
- 自消容根
- 詹糖香
- 九牛薯
- 篱栏网
- 西藏鸡爪草花
- 心叶荚蒾根
- 枳茹
- 蛇婆子
- 牛筋果
- 狗脚草根
- 金纽子
- 白药
- 大枣
- 翼核果
- 梦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