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风车子叶
《中华本草》:石风车子叶
拼音注音
Shí Fēnɡ Chē Zi Yè
来源
药材基源:为使君子科植物石风车子的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ombretum wallichii DC.采收和储藏:春、夏季采收,晒干。
原形态
藤本,稀为灌木或小乔木状。幼枝压扁,有槽,淡灰褐色,密被鳞片和微柔毛,以后鳞片与柔毛渐脱落,纵裂成纤维状剥落,疏生黑色皮孔。叶对生或互生;叶柄长5-10mm,被褐色鳞片及微柔毛;叶片椭圆形至长圆状椭圆形,稀卵形,长5-13cm,宽3-6cm,坚纸质,先端短尖或渐尖,稀钝圆,基部渐狭,幼叶干时变褐色,老时两面无毛,干时通常绿色,但均密被微小的圆形乳突,中脉及侧脉表面下陷至微突出,仅中脉较明显,脉腋内有锈色至白色长硬毛。穗状花序腋生或顶生,单生,不分枝,在枝顶排成圆锥花序状,花序轴被褐色鳞片及微柔毛;苞片线形或披针形,长3-4mm;花小,长约9mm,4数;萼管较短,漏斗状或近钟形,长不及4.5mm,外面上部被褐色鳞片,萼齿三角形,直立,长约1.5mm;花盘环状,边缘及内外密被黄白色长硬毛,毛突出萼齿之外;花瓣小,长约1.5mm,与萼齿等高,倒披针形。渐狭成爪;雄蕊8枚,超出萼齿约3.5-4mm,长于花柱;子房四棱形,密被鳞片;花柱粗,无毛,胚珠4。果具4翅,近圆形或扁椭圆形,稀近倒卵形或椭圆形,长2.1-3.2cm,宽2-3cm,先端钝圆、平截或微凹,基部楔尖至平截或钝圆,翅红色,有绢丝光泽,被白色或金黄色鳞片;果柄短,长约2mm。花期5-8月,果期9-11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000-1800m的山坡、路旁、沟边的杂木林或灌丛中,多见于石灰岩地区灌林中。资源分布:分布于广西、四川、贵州、云南。
性味
味甘;微苦;性平
功能主治
祛风除湿;解毒;驱虫。主风湿痹痛;疮疖;蛔虫病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8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摘录
《中华本草》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鬼箭羽
- 苹果皮
- 盘羊睾丸
- 滇肉棒
- 竹沥
- 泡桐树皮
- 珍珠绣球
- 石菖蒲花
- 蟛蜞菊
- 灯蛾
- 苦丁茶
- 苦白蜡
- 红芪
- 小白蜡条
- 泡花树
- 向日葵根
- 盘龙参
- 铺地黍根
- 麻风树
- 野木瓜果
- 海豘鱼
- 石松子
- 钩栗
- 野猪头骨
- 苦蒿
- 水虾草根
- 大画眉草
- 干岩矸
- 瓢瓜
- 柞树叶
- 青蒜
- 石瓜子莲
- 节节草
- 铺地草
- 驴蹄
- 紫河车
- 岩景天
- 水翁皮
- 滇常山花
- 苹
- 姜三七
- 狗脚迹
- 破布木
- 慈乌
- 蝎子七
- 野竹兰
- 芦竹箨
- 风车儿
- 紫萁苗
- 白苏子
- 新疆羌活
- 福参叶
- 野木鱼
- 糖橘红
- 狗缨子
- 爬山豆根
- 膀胱七
- 小血藤
- 铺地蜈蚣
- 狗尾草
- 炮仗筒
- 菊花参
- 决明子
- 山牡丹
- 紫芋
- 雉
- 粘毛黄花菍
- 辟汗草
- 大避债蛾
- 刺血红
- 丁香根
- 红茴香根
- 随手香
- 破血丹
- 穿耳菝葜
- 细叶香桂
- 昆明鸡脚黄连
- 臭李皮
- 青箭
- 荠菜子
- 白杨枝
- 小茜草
- 瓶蕨
- 金钗石斛
- 顶头马蓝
- 蒲黄滓
- 桂木干
- 禾叶墨斛
- 清香桂
- 绵参
- 白残花
- 金雀儿
- 赤车使者根
- 灰藋子
- 毛大丁草根
- 山峰西番莲
- 桃枝
- 萍蓬草根
- 鸭公青
- 苔水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