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标蛇
《中华本草》:鼠标蛇
拼音注音
Huá Shǔ Shé
别名
草锦蛇、黄闺蛇、水律蛇、水南蛇、长标蛇
英文名
Snake
出处
始载于《中国药用动物志》。
来源
药材基源:为游蛇科动物鼠标蛇除去内脏的全体。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tyasmucosus(Linnaeus).采收和储藏:春、秋季捕捉,捕得后剖腹除去内脏,擦净血迹,鲜用或烘干。
原形态
鼠标蛇,全长右达2m以上。背面黄褐色,体后部有不规则的黑色横斑;头部黑褐色;腹面黄白色。颊鳞3,上唇鳞8,眼前鳞2,眼后鳞2;前颞鳞2,后颞鳞2(3)。体鳞颈部18-21行,体中部15-17行,肛前14行。背中央的鳞起棱,体后起棱者增至4-6行。腹鳞190-201;尾璨来雄性105-1416,雌性66-170。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活于山区及平原;性粗暴。以蟾蜍、蛙类、蜥蜴、鸟类、鼠类为食。资源分布: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广东、海南、广西、四川、云南等地。
形状
性状鉴别,本品呈圆盘形。务径20-60mm,头居中椭圆形,黑褐色,吻钝圆不上翘,背部灰褐色,杂斑。尾细长,渐细。背部鳞片黄褐色,类椭圆形,长6.5-7mm,宽3.5-4.5mm,上半部边缘整齐,先端有2个端窝,类圆形,下半部边缘不整齐;蛇体背中线处的鳞片具棱脊,多数不具棱脊;鲜片表面光滑,平展,半透明。气腥,味咸。[br]显微鉴别,粉末特征:浅黄色或黄白色。①角质鳞片破碎状,浅黄色,上面布有黄褐色斑点,尚有由黄褐色斑点聚集而成的圆斑及同向交错排列的条纹,条纹同向,密度为63条/mm。电镜下观察:呈纵条纹饰,排列紧密,有2-3个条纹一端相连且凹 陷,形似棱形痕方向相同。②骨碎片近无色,呈不规则碎块状,骨板纹理不甚明显,骨陷大而多,骨小管粗而明显。③肌纤维较多,无色或淡黄色,柱状或片状,有细密横纹。④表皮碎片黄棕色,表面观细胞界取不清,密布色素颗粒。
化学成分
鼠标蛇含有具有降压作用的甲状旁腺提取物,胆囊中含有丰富的钙、镁、锌、铜和铁,其中钙为最主要成分,镁次之。
性味
味甘;咸;性平
归经
肝;肾经
功能主治
祛风止痛;舒筋通络。主风湿痹证;肢体麻木;瘫痪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0g;或浸酒。
各家论述
《中国药用动物志》:应用同灰鼠蛇。
摘录
《中华本草》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扁担杆
- 鹈鹕脂油
- 炙红芪
- 西瓜根叶
- 棒棒木
- 鼠尾草
- 藤金合欢
- 白乳菇
- 枣核
- 砒石
- 菘菜子
- 秃房茶子
- 石上开花
- 枣树根
- 汉中防己
- 甜瓜蒂
- 茅香
- 蚬壳
- 花椒叶
- 猪鬃凤尾蕨
- 壁钱幕
- 鲩鱼
- 白梅花
- 鹿尾
- 活血丹
- 旱前胡
- 指甲花叶
- 紫油木皮
- 荷花
- 窄叶南蛇藤
- 皂荚
- 竹节三七
- 观音莲
- 独花兰
- 水翁叶
- 紫萁苗
- 白珠树
- 光叶巴豆
- 中华补血草
- 鳝鱼
- 红子仔
- 斑鸠木
- 海狗油
- 石豇豆
- 虎睛
- 竹根七
- 墨
- 礜石
- 胡麻草
- 棕竹根
- 石链子
- 水菖蒲
- 牙刷草
- 穇穗莎草
- 虎皮楠
- 棕竹
- 水松叶
- 玉叶金花
- 猪肤
- 榛子
- 虎尾草
- 电灯花
- 油鱼
- 诃子
- 紫背天葵草根
- 结香花
- 孩儿茶
- 旱菜
- 猪牙皂
- 含羞草根
- 红毛对筋草
- 沙七
- 海燕
- 虉草
- 藤槐
- 变豆菜
- 鸭儿芹果
- 水蓼
- 苤蓝
- 海南虎皮楠
- 诃子核
- 莠狗尾草
- 猪母柴根
- 白毛蛇
- 石韦
- 红土子
- 荭草
- 水皂角
- 玉簪花
- 石枣
- 花松萝
- 虎尾兰根
- 柞木叶
- 扁豆根
- 竹(鼠留)子牙
- 水蔓青
- 石山花椒
- 狮子草
- 栘依
- 水牛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