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鲻
《中华本草》:蛇鲻
拼音注音
Shé Zī
别名
狗棍、丁鱼、狗母鱼
英文名
Saurida
出处
始载于《中国药用动物志》。
来源
药材基源:为狗母鱼科动物多齿蛇鲻、长蛇鲻等多种蛇鲻的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Saurida tumbil(Blochet Schneider)2.Saurida elongata(Temminck et Schlegel)采收和储藏:四季均可捕捞,捕后,去鳞片及内脏,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1.多齿蛇鲻,体长圆筒形,一般体长25-30cm,最长右达40cm。头粗圆,吻钝,中凹。眼上侧位,脂眼睑较发达。口大,前位,口裂长,两颌约等长,上下颌密生大不不等的犬牙,犁骨具许多小牙,腭骨每侧有2组牙带,外组牙带的前段有2-3行。鳃孔大,鳃盖膜不与峡部相连,鳃盖条13,鳃耙不发达,针尖状。体被圆鳞,头侧颊部和鳃盖上被鳞。胸鳍和腹鳍的基部有腑鳞。侧线发达。侧线鳞50-55(4/6)。背鳍11-12,脂鳍位于展鳍基的上方,臀鳍10-11,较小。胸鳍14-15,向后可伸达腹鳍工。腹鳍9,内缘鳍条较外缘鳍条依次渐长。尾鳍叉形。体背棕色,体侧淡棕色,腹部、腹鳍及鳍均白色,背鳍、胸鳍及尾鳍后缘灰黑色。2.长蛇甾,体形与上种类似,一般体长18-25cm,最长者可达35cm,头短小,略平。口大,口裂长超过头长之半。上下颌有许多锐利头短小,略平。口大,口裂长超过头长之半。上下颌有许多锐利细牙,犁骨牙4-8个,腭骨每侧具2组牙带。鳃盖条16,鳃耙细小,针尖状。侧线平直,侧线鳞55-56(4/6-7)。各鳍式数目相的。惟胸鳍短小,向后不伸达腹鳍基,体棕色,背鳍、腹鳍及尾鳍乳灰色,其后缘黑色。胸鳍、臀鳍及腹部均白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1.为热带和亚热带海区中下层鱼类,生活于近海底层的泥沙质底。主食虾、小鱼等。2.为近海中下层鱼类,栖息于水深20-100m泥沙质海底及沿海河口区域。资源分布:1.我国分面于东海和南海。2.我国沿海均有分布
化学成分
1.多齿蛇鲻,肉含肌动球蛋白(acrtomyosin),肌浆蛋白(myogen),可凝固肌浆蛋白,二甲基胺(dimethylamine),甲醛(formaldehyde),溶血卵磷脂酶(lysolecithinase),并含肽类,脂类,多糖,氨基酸,包括必需氨基酸色氨酸(tryptophan),苏氨酸(threonine),赖氨酸(lysine)。[br]2.花斑蛇鲻,含Ca2+-ATP酶,微量元素有镉、铯、铜、锌等。
性味
味甘;性平
功能主治
健脾补肾;缩尿。主小儿麻痹后遗症;遗尿;夜尿多
用法用量
内服:煮食,适量。
各家论述
《中国药用动物志》:肉有健脾补气之功能,主治遗尿,夜尿、小儿麻痹后遗症。
摘录
《中华本草》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味牛膝
- 刺蓬花
- 昙花茎
- 蜂房
- 了哥王
- 粘毛黄花菍
- 五味藤
- 萝藦
- 乌药
- 洋芋
- 地浆
- 大火草根
- 土良姜
- 头发七
- 羊肌藤
- 大烟锅草
- 草柏枝
- 云雾七
- 猕猴梨根
- 瓜蒌子
- 大叶紫珠
- 穿山龙
- 甜石榴
- 飞天蠄蟧
- 鸊鷉
- 乌梅
- 天竺子
- 露蜂房
- 苦檀子
- 蝌蚪
- 山白菊
- 菜豆树
- 节节草
- 江珧柱
- 含羞草
- 犀牛皮
- 玄精石
- 小青杨
- 瓜子金
- 山菅兰
- 老鸦花藤
- 山莴苣
- 山羊肝
- 打米花
- 榼藤子
- 卷耳
- 岗梅
- 过江龙
- 麂子草
- 冰球子
- 黑壳楠
- 鸡血七
- 胆星
- 毛冬瓜根
- 飞燕草
- 铁罗汉
- 刺黄连
- 海蛤壳
- 竹叶艾
- 兔头骨
- 鹅肠草
- 九节莲
- 屎咕咕
- 蕨
- 鲎
- 南牡蒿
- 大巢菜
- 虎掌南星
- 狐头
- 风花菜
- 地肤苗
- 草灵脂
- 越西川木香
- 铃兰
- 四大天王
- 草木王
- 破牛膝
- 朱蕉
- 石灰华
- 狗骨
- 飞龙掌血
- 寒莓
- 麻黄
- 马皮
- 泥胡菜
- 倒爪草
- 肾经草
- 苦楝子
- 香苏草
- 赤胫散
- 九香虫
- 龙齿
- 箬蒂
- 鬣羚角
- 白屈菜根
- 铁筷子
- 金钟花
- 钻地风
- 挪挪果
- 飞机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