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鲻
《中华本草》:蛇鲻
拼音注音
Shé Zī
别名
狗棍、丁鱼、狗母鱼
英文名
Saurida
出处
始载于《中国药用动物志》。
来源
药材基源:为狗母鱼科动物多齿蛇鲻、长蛇鲻等多种蛇鲻的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Saurida tumbil(Blochet Schneider)2.Saurida elongata(Temminck et Schlegel)采收和储藏:四季均可捕捞,捕后,去鳞片及内脏,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1.多齿蛇鲻,体长圆筒形,一般体长25-30cm,最长右达40cm。头粗圆,吻钝,中凹。眼上侧位,脂眼睑较发达。口大,前位,口裂长,两颌约等长,上下颌密生大不不等的犬牙,犁骨具许多小牙,腭骨每侧有2组牙带,外组牙带的前段有2-3行。鳃孔大,鳃盖膜不与峡部相连,鳃盖条13,鳃耙不发达,针尖状。体被圆鳞,头侧颊部和鳃盖上被鳞。胸鳍和腹鳍的基部有腑鳞。侧线发达。侧线鳞50-55(4/6)。背鳍11-12,脂鳍位于展鳍基的上方,臀鳍10-11,较小。胸鳍14-15,向后可伸达腹鳍工。腹鳍9,内缘鳍条较外缘鳍条依次渐长。尾鳍叉形。体背棕色,体侧淡棕色,腹部、腹鳍及鳍均白色,背鳍、胸鳍及尾鳍后缘灰黑色。2.长蛇甾,体形与上种类似,一般体长18-25cm,最长者可达35cm,头短小,略平。口大,口裂长超过头长之半。上下颌有许多锐利头短小,略平。口大,口裂长超过头长之半。上下颌有许多锐利细牙,犁骨牙4-8个,腭骨每侧具2组牙带。鳃盖条16,鳃耙细小,针尖状。侧线平直,侧线鳞55-56(4/6-7)。各鳍式数目相的。惟胸鳍短小,向后不伸达腹鳍基,体棕色,背鳍、腹鳍及尾鳍乳灰色,其后缘黑色。胸鳍、臀鳍及腹部均白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1.为热带和亚热带海区中下层鱼类,生活于近海底层的泥沙质底。主食虾、小鱼等。2.为近海中下层鱼类,栖息于水深20-100m泥沙质海底及沿海河口区域。资源分布:1.我国分面于东海和南海。2.我国沿海均有分布
化学成分
1.多齿蛇鲻,肉含肌动球蛋白(acrtomyosin),肌浆蛋白(myogen),可凝固肌浆蛋白,二甲基胺(dimethylamine),甲醛(formaldehyde),溶血卵磷脂酶(lysolecithinase),并含肽类,脂类,多糖,氨基酸,包括必需氨基酸色氨酸(tryptophan),苏氨酸(threonine),赖氨酸(lysine)。[br]2.花斑蛇鲻,含Ca2+-ATP酶,微量元素有镉、铯、铜、锌等。
性味
味甘;性平
功能主治
健脾补肾;缩尿。主小儿麻痹后遗症;遗尿;夜尿多
用法用量
内服:煮食,适量。
各家论述
《中国药用动物志》:肉有健脾补气之功能,主治遗尿,夜尿、小儿麻痹后遗症。
摘录
《中华本草》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贵州远志
- 青盐陈皮
- 瑞连草
- 大叶马尾连
- 刺楸
- 苏木蓝
- 矮脚苦蒿
- 由跋
- 酸梅簕
- 稻草
- 螃蟹甲
- 天仙子
- 黑龙丝
- 香面叶
- 金钱橘饼
- 剪夏罗根
- 獭肝
- 贯众
- 柱果木榄叶
- 牛心果
- 石楠
- 柏树
- 山白果
- 辐射石豆兰
- 鸡脚莲
- 芝麻菜
- 铅霜
- 红毛叶马蹄香
- 黑参
- 菩提树皮
- 鹅胆
- 苦竹叶
- 青葙子
- 二裂叶委陵菜
- 走游草
- 疏松卷柏
- 地肤子
- 蛇头草
- 止咳菊
- 白刺花
- 萍蓬草子
- 透茎冷水花
- 红背马蓝
- 短柄枹栎虫瘿
- 淡菜
- 砒霜
- 白炭
- 皮哨子
- 环维黄杨星D
- 牛肉
- 瘤孢地菇
- 狗娃花
- 庐山香科科
- 花榈木
- 苦檀叶
- 月季花
- 鸡(土从)
- 白脂麻
- 东廧子
- 除虫菊
- 三台红花
- 无花果
- 翻天红
- 黄杞
- 印度菩提树皮
- 苦壶卢花
- 黑穗石蕊
- 紫弹树
- 土玉桂
- 乌蛇卵
- 滇丹参
- 岩椒草
- 蒲公英
- 蝗虫
- 楮头红
- 三角草
- 石椒草
- 红粘谷
- 小红苏
- 白九股牛
- 山苏子根
- 翅柄蓼
- 山鸢尾
- 小驴蹄草
- 九倒生
- 瘦风轮
- 苦天茄叶
- 三钻风
- 大千生
- 豆腐渣果
- 紫金牛根
- 过山青
- 黄心果
- 六方藤
- 桑寄生
- 山合香
- 鱼眼草根
- 吹风散
- 山羊血
- 黄蜀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