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舌草
《中华本草》:鼠舌草
拼音注音
Shǔ Shé Cǎo
别名
肥猪草
出处
始载于《四川峨眉山药植志》。
来源
药材基源:为荨麻科植物隆脉冷水花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ilea lomatogramma Hand.- Mazz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草本,高15-30cm,带紫红色。根状茎匍匐。茎多分枝,有棱,近方形。单叶对生,大小不等;叶柄长0.5-2.5cm;托叶三角形,长约2mm;叶片生于茎的顶端,薄革质,椭圆形、卵形或披针形,长1.5-4cm,宽1-2cm,先端锐尖或短渐尖,基部楔形或近圆形,边缘具圆齿状锯齿,锯齿具锐尖头,两面无毛,上面淡绿色,下面紫红色,基出脉3条,其侧生的2条消失于中部,在上面显着隆起,侧脉不明显,钟乳体条形,在叶下面近叶缘处较明显。雌雄同株或异株;雄花序聚伞状,具长总梗,与叶近等长;雌花序近头状,具短总梗;雄花近无梗,直径约2mm,花被片4, 合生至中部,倒卵形,先端骤尖,常稍外卷,雄蕊4,退化雌蕊小,圆锥状;雌花小,长约0.5mm,花被片3,不等大,子房偏斜。瘦果宽卵形,偏斜,成熟时被点状突起。花期4-9月,果期6-10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000-1600m的林下阴湿处。资源分布:分布于福建、湖北、四川、云南等地。
性味
味甘;苦;性寒
功能主治
祛瘀止痛;解毒敛疮。主跌打损伤;烧伤烫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5g。外用:适量,捣敷。
各家论述
《新华本草纲要》:全草用于阴寒腹痛,烧烫伤。
摘录
《中华本草》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山菠萝根
- 南赤瓟
- 沙漠嘎
- 海南三七
- 山蚂蝗
- 猕猴桃藤中汁
- 八宝镇心丹
- 石栗子
- 芫荽茎
- 瑞香花
- 麦撇花藤
- 古钮菜
- 附子
- 荷蒂
- 功劳叶
- 野山蚂蟥
- 地钱
- 伤寒头
- 熊掌
- 金钮扣
- 黄栎
- 满江红根
- 鞘菝葜
- 木香花
- 马比木
- 多蕊蛇菰
- 牛胆参
- 生姜汁
- 胡桃仁
- 鸢油
- 菊花脑
- 黄蜀葵
- 猕猴桃藤
- 杜鹃花果实
- 毛叶轮环藤
- 麦刺藤叶
- 朴树皮
- 野梧桐
- 杏仁
- 海韭菜
- 小红蒜
- 白背枫
- 吉林乌头
- 对节叶
- 挖耳草根
- 熊骨
- 苦草
- 蒲公英
- 山吴萸果
- 柞木枝
- 木本远志
- 鸭嘴花
- 柚花
- 蜣螂
- 三对叶丹参
- 麝香壳
- 下果藤
- 通脉丹
- 野木瓜
- 大狗尾草
- 大风药
- 吹风藤
- 木瓜
- 醋
- 蟋蟀
- 鹳骨
- 马桑根
- 红花青藤
- 滇常山花
- 红景天
- 管南香
- 黄花香茶菜
- 蚕豆茎
- 滇丹参
- 乌榄叶
- 荠菜子
- 笔罗子
- 黄皮根
- 水苏
- 小谷精草
- 剑叶耳草
- 紫弹树枝
- 苍山橐吾
- 鹊豆
- 天青地红
- 鹿头肉
- 茨菇草
- 乌豆根
- 粗叶木叶
- 奴柘刺
- 兔耳风
- 砂仁花
- 石蛇
- 赤地榆
- 木兰寄生
- 黄山鳞毛蕨
- 金钩如意草
- 逆阿落
- 秤砣梨根
- 厚皮香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