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菜
《中华本草》:麒麟菜
拼音注音
Qí Lín Cài
别名
鸡脚菜、鹿角菜、鸡胶菜
英文名
agar-agar
出处
出自《本草纲目拾遗》。1.《琉球国志略》:鸡脚菜、麒麟菜,俱生海滩上,颇相似,有黄、白二种。2.《纲目拾遗》:麒麟菜,出海滨石上,亦如琼枝菜之类,琼州府海滨亦产。今人蔬食中多用之,煮食亦酥脆;又可煮化为膏,切片食。
来源
药材基源:为红翎菜科植物麒麟菜及珍珠麒麟菜的藻体。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Eucheuma muricatum(Gmel.)Web.van Bos.;Eucheuma okamurai Yamada
原形态
1.麒麟菜 藻体紫红色,软骨质,肥厚多肉,长12-30cm,宽2-3mm,体圆柱形,不规则的分枝。腋角广开,近于水平伸出,互生、对生、偏生或数回叉状分枝,先端尖细,两边或周围具疣状突起。于分枝上部的突起密集,在下部的稀疏。髓部中央有藻丝。四孢子囊集生。带形分裂。囊果突起于体表而呈半球形。固着器盘状。2.珍珠麒麟菜 藻体北面黄绿色至紫红色;腹面暗红色,长10-20cm,匍匐,主枝圆柱形或略扁,宽0.5-1cm,二至三回叉状分枝,分枝亚圆柱形较粗短,彼此相互重叠,缠绕成团块状。枝体表面有乳头状或圆锥状突起,老枝上突起较低或不明显,腹面突起较少而有多数固着器,有时在较长小枝顶端亦生出圆盘状固着器,以便互相吸附,故本种外形变异较大。髓部厚,薄壁细胞大,胞间散布较多小细胞。囊果半球形,于体表或腹面生成。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1.生于大干潮线下1-2m处的珊瑚礁上。2.生于低潮带下2-5m深处的珊瑚礁上。资源分布:1.分布于台湾、海南及西沙群岛等海域。2.分布于台湾、海南等沿海。
形状
性状鉴别 (1)麒麟菜 藻体紫红色,主枝圆柱形,具不规则分枝。分枝互生、对生、偏生或叉状分枝,枝端细尖,周围具疣状突起。分枝上部突起较密。气腥,味咸。[br](2)珍珠麒麟菜 藻体分枝相互缠绕成团状。枝表面具乳头状或圆锥状突起,老枝上不明显。腹面有多数固着器,并有少数乳头状突起。
化学成分
麒麟菜含D-半乳糖(D-galactose),3,6-脱水-D-半乳糖(3,6-anhydro-D-galactose),D-葡萄糖醛酸(D-glucuronic acid),半乳糖硫酸酯,半乳糖硫酸钙盐,D-木糖(D-xylose)等。
性味
咸;平
归经
肺;肾经
功能主治
消痰;清热。主瘰疬;咳嗽;瘿瘤;痔疮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
复方
治辛苦劳碌之人,或嗜酒多欲,忽生外痔:麒麟菜洗去灰一两,用天泉水煮烊,和白糖五钱食之。(《养生经验补遗》石花膏)
各家论述
《纲目拾遗》:消痰。能化一切痰结,痞积,痔毒。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麒麟菜
拼音注音
Qí Lín Cài
别名
鸡脚菜(《纲目》),鹿角菜(《琉球国志略》),鸡胶菜(《罗源县志》)。
出处
《纲目拾遗》
来源
为红翎菜科植物麒麟菜或珍珠麒麟菜的藻体。
原形态
①麒麟菜
藻体长12~30厘米,宽2~3毫米,肥厚多肉,紫红色,软骨质,不规则的分枝。基部具一圆盘状的固着器,上生少许纤维状根。分枝圆柱形,腋角广开,近于水平伸出,互生、对生、偏生,或为叉状分枝,顶端往往尖细,四周具疣状突起。分枝上部的突起密集,在下部的稀疏。内部结构:皮层的最外2~3层细胞较小,向内则为渐大的薄壁细胞,髓部中央有藻丝。四分孢子囊集生。囊果突起于藻休表面,为半球形。
分布我国台湾沿岸。日本(琉球)、马来群岛、印度尼西亚等地亦有分布。
②珍珠麒麟菜
藻体黄绿色至紫红色,腹面暗红,平卧,分枝彼此重迭,缠结成径约10~20厘米之团块。分枝为圆柱形或稍扁压,宽5~10毫米,二叉式或偶有三叉式、四叉式分枝;表面突生乳头状或圆锥状突起,在较老的枝上乳头状突起较低,或不明显,腹面突起较少。藻体腹面有多数固着器,有的在较长的小枝顶端具有一圆盘状固着器,附着于其他分枝,使藻体愈合成团。本种外形变异。甚大,内部结构,皮层约2~3层;髓部厚,散布着较多的小细胞。
一般生于大干潮线下1~2米处的碎珊瑚上。分布我国海南(琼海)和台湾。日本(琉球群岛)亦有分布。
化学成分
麒麟菜含粘质,粘质的成分中有半乳糖、半乳糖硫酸酯、半乳糖硫酸酯钙盐、3,6-去水半乳糖、D-葡萄糖醛酸和D-木糖。
性味
《纲目拾遗》:"味咸,性平。"
功能主治
《纲目拾遗》:"消痰。能化一切痰结,痞积,痔毒。"
复方
治辛苦劳碌之人,或嗜酒多欲,忽生外痔:麒麟菜洗去灰一两,用天泉水煮烊,和白糖五钱食之。(《养生经验补遗》石花膏)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青兔耳风
- 土千年健
- 鳖胆
- 青头雀
- 太平莓
- 台湾土豆蔻
- 青荚叶茎髓
- 紫油木皮
- 塌菜
- 土牛党七
- 番荔枝叶
- 东方乌毛蕨叶
- 蚌泪
- 天葵
- 唐古特青兰苗
- 薄叶棘豆
- 青果
- 万年柏
- 青竹标根
- 青蒿囊虫
- 孔雀草
- 白豆蔻壳
- 竹节海棠
- 蝙蝠葛
- 鸊鷉
- 败酱草
- 皱叶子
- 皂荚根皮
- 毛柄短肠蕨
- 青盐陈皮
- 唐古特青兰
- 头发七
- 蝙蝠葛叶
- 土当归
- 叩头虫
- 青羊胆
- 鼻血雷
- 哉果
- 紫玉簪根
- 九头狮子草
- 红鬼笔
- 慈竹气笋
- 多头风轮菜
- 兔血
- 公鱼
- 早禾树
- 土香榧
- 紫茎牙痛草
- 刺子莞
- 蝙蝠草
- 藤乌头
- 枳椇根
- 中华补血草
- 石莼
- 羊肺
- 杜楝
- 小檗
- 桃树根、茎、树皮
- 金银忍冬
- 赛繁缕
- 香槐
- 芍药花
- 山茶根
- 青琅玕
- 红酸杆
- 鹰不泊薳
- 地菍根
- 虎睛
- 浮尸草
- 海莲果
- 血水草
- 挖耳草根
- 南酸枣
- 红牛尾七
- 藤麻
- 猪笼草
- 椆李
- 栀子
- 窄叶飘带草
- 朱蕉
- 檀香油
- 獭骨
- 田旋花
- 藤檀
- 藤梨根
- 猪鬃凤尾蕨
- 炙红芪
- 藤碎补
- 竹节三七
- 秃房茶子
- 藤金合欢
- 枣树根
- 枣核
- 柘树茎叶
- 紫柚木
- 甜瓜蒂
- 竹叶蕉
- 皂荚
- 指甲花叶
- 窄叶南蛇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