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花刺
《中华本草》:香花刺
拼音注音
Xiānɡ Huā Cì
别名
香水花、木香花、红皮、七里香、红根、红刺皮
英文名
Root-bark of Wild Banks Rose
出处
出自《陕西中草药》
来源
药材基源:为蔷薇科植物单瓣白木香的根皮。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Rosa banksiae Ait.var. normalis Regel.采收和储藏:夏、秋采季挖根,洗净,剥取根皮,晒干。
原形态
单瓣白木香 落叶或半常绿灌木。茎攀援,长达10m,具疏刺或近无刺。叶互生,奇数羽状复叶,小叶3-5,椭圆卵形至长披针形,长2-6cm,宽1-2.5cm,边缘有细锯齿。伞形花序顶生,常有数花;花直径1.5-2.5cm;苞片5,卵形,先端长渐尖,全缘,萼筒和萼片外面均无毛,内面被白色柔毛;花瓣白色,单瓣,芳香。果球形至卵球形,直径5-7mm,红黄色至黑褐色;萼片脱落。花期4-5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500-1500m的沟谷中。资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甘肃、陕西、河南、湖北等地。
性味
涩;温
归经
肝经
功能主治
活血调经;消肿散瘀。主月经不调;外伤红肿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香花刺
拼音注音
Xiānɡ Huā Cì
别名
香水花(《陕西中草药》),木香花(《中国经济植物志》)。
出处
《陕西中草药》
来源
为蔷薇科植物七里香蔷薇的根皮。夏、秋采挖根皮,洗净,晒干。
原形态
落叶或半常绿灌木。茎攀援,长达10米,具疏刺或近无刺。叶互生,单数羽状复叶,小叶3~5,椭圆卵形至长披针形,长2~6厘米,宽1~2.5厘米,边缘有细锯齿。伞形花序顶生,常有数花;花白色;萼片5;花瓣5。瘦果骨质,包于球形、红褐色的花托内。
生境分布
生于沟岸、山坡灌丛,杂木林中和住宅附近。分布河南、湖北、四川、云南等地。
性味
《陕西中草药》:"涩,温。"
功能主治
《陕西中草药》:"活血调经,消肿散瘀。治月经不调,外伤红肿。"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外用:研末撒。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鸡脚刺
- 杜鹃花果实
- 挖耳草
- 剑麻
- 脆蛇
- 披散糖芥
- 铁扇子
- 桂叶素馨
- 赤翅蜂
- 地乌
- 茴香虫
- 大人血七
- 醋糟
- 大阳关
- 柳白皮
- 铜锤草
- 风毛菊
- 大脚菇
- 赤车使者
- 商陆叶
- 铁树
- 鲂鱼
- 桂子
- 赤阳子
- 野火绳
- 山柑算盘子
- 小青杨
- 翅茎蜂斗草
- 紫荆果
- 桂皮紫萁
- 锦葵
- 冬青子
- 蜂胶
- 香阿魏
- 山高粱
- 野鸡草
- 乌木屑
- 铁棒锤
- 哈士蟆
- 鹅脚木叶
- 极丽马先蒿
- 铁灯兔耳风
- 维特他
- 大树三台
- 狗舌草
- 大薸
- 棱枝槲寄生
- 柘木
- 锈毛络石
- 赤腹松鼠
- 益智仁
- 打火草
- 对马耳蕨
- 苋实
- 小接骨丹
- 米麦麨
- 三台红花
- 野菱根
- 地黄花
- 鲫鱼胆草
- 过山风
- 云南紫珠
- 臭菘叶
- 驴耳朵草
- 对叉疔药
- 大叶藻
- 通天蜡烛
- 粗梗黄堇
- 蟋蟀
- 石刁柏
- 鹿仙草
- 响叶杨
- 麦撇花藤
- 钻地风
- 金钟花
- 茜草根
- 螳螂跌打
- 华山矾根
- 番荔枝叶
- 地牯牛
- 小九节铃
- 樟木
- 马牙七
- 臭常山
- 海底柏
- 鲎壳
- 苹果
- 茶子木花
- 地柏枝
- 大苞寄生
- 吉笼草
- 红须须
- 灯笼果
- 黄花香茶菜
- 糙叶五加
- 粗糙凤尾蕨
- 草果药
- 狐肝
- 缩砂蜜
- 紫苏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