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茶
《中华本草》:雪茶
拼音注音
Xuě Chá
别名
蛔样地衣、太白茶、高山白茶、石白茶、太白针
出处
出自 《本草纲目拾遗》:雪茶,出滇南,色白,久则色微黄,以盏烹瀹,清香迥胜。形似莲心,但作玉芽色耳。按雪茶出云南永善县,其地山高积雪,入夏不消,雪中生者,本非茶类,乃天生一种草芽。土人采得炒焙,以其似茶,故名,其色白,故曰雪茶。茶片皆作筒子,如蜜筒菊蕊瓣样。此茶大能暖胃。若患痨损及失血过多之人,腹胃必寒,最忌食茶,惟此茶不忌。烹瀹食之,入腹温暖,味亦苦例秀美,较他茶更厚。
来源
药材基源:为地茶科植物地或雪地茶的地衣体。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Thamnolia vermicularis(Sw.)Ach.[Lichen vermicularis Sw.]2.
采收和储藏:积雪融化后采收,拔起全株,除去基部苔藓状物及杂草,晒干。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Thamnolia vermicularis(Sw.)Ach.[Lichen vermicularis Sw.]2.
采收和储藏:积雪融化后采收,拔起全株,除去基部苔藓状物及杂草,晒干。
原形态
1.白色或灰白色,处置变黄红色,单一或有稀少分枝,先端渐尖,伸直或微弯曲,蛔虫样。被子器侧生。
2.稠密丛生,分枝单一或顶端略分叉,弯曲至扭曲,顶端尖锐,呈针或钩状,基部污黑色,逐渐腐烂。表面乳白色或灰白色,无光泽,久置不变色;光滑,有时有浅凹陷、纵裂纹或小穿孔。末见子实体。
2.稠密丛生,分枝单一或顶端略分叉,弯曲至扭曲,顶端尖锐,呈针或钩状,基部污黑色,逐渐腐烂。表面乳白色或灰白色,无光泽,久置不变色;光滑,有时有浅凹陷、纵裂纹或小穿孔。末见子实体。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1.生于高寒山地。
2.生于高寒山地草丛中或石上。
资源分布:1.分布于黑龙江、吉林、内蒙古、陕西、新疆、安徽、湖北、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2.分布于东北及内蒙古、陕西、甘肃、新疆、台湾、湖北、湖南、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2.生于高寒山地草丛中或石上。
资源分布:1.分布于黑龙江、吉林、内蒙古、陕西、新疆、安徽、湖北、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2.分布于东北及内蒙古、陕西、甘肃、新疆、台湾、湖北、湖南、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形状
性状鉴别 本品呈圆管形,长2-7cm,直径2-4mm,稍弯曲,两端渐细,有少数分枝。表面灰白色或灰绿白色。质轻泡易折断;断面呈空心管状,内管壁白色或淡绿色。气微,味微苦。以条匀、色白、无杂质者为佳。
化学成分
地衣体含雪茶素(vermicularin),雪茶酸(thamnolic acid),磷片酸(spuamatic acid),羊角衣酸(baeomy-cesic acid),另含D-阿糖醇(D-arabiton)和甘露醇(manni-tol).
性味
甘;苦;淡;性凉;
归经
肺;胃;心;肝经
功能主治
清热生津;醒脑安神。主中暑;心烦口渴,肺热咳嗽;阴虚潮热,癫痫,失眠,目疾。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或泡茶。
复方
①治神经衰弱: 太白茶、鹿衔草各三钱,羊角参二钱。黄酒为引,水煎服。②治癫痫狂躁: 太白茶、朱砂七各三钱,水煎服。须久服。③治高血压: 太白茶、羊角参、小晕鸡头各五钱,水煎服。(选方出《陕西中草药》)
各家论述
1.《纲目拾遗》:治胃气积痛,疗痢。
2.《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清热,解烦闷。
3.《四川中药志》:清热醒脑。治口干舌燥,眼昏头闷,精神疲倦。
4.《陕西中草药》:清热解渴,安神养心,明目。治心中烦热,虚劳骨蒸,肺炎咳嗽,癫痫狂躁,神经衰弱,目涩,中暑,高血压。
2.《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清热,解烦闷。
3.《四川中药志》:清热醒脑。治口干舌燥,眼昏头闷,精神疲倦。
4.《陕西中草药》:清热解渴,安神养心,明目。治心中烦热,虚劳骨蒸,肺炎咳嗽,癫痫狂躁,神经衰弱,目涩,中暑,高血压。
摘录
《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雪茶
拼音注音
Xuě Chá
别名
太白茶、蛔样地衣
来源
地衣类地茶科地茶属植物雪地茶Thamnolia vermicularis (Ach.)Asahina,以叶状体入药。四季可采,去杂质,晒干。
性味
微苦,凉。
功能主治
清热,安神。用于中暑,心中烦热,阴虚潮热,肺热咳嗽,神经衰弱,高血压病。
用法用量
3~4钱,水煎服或泡茶饮。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辞典》:雪茶
拼音注音
Xuě Chá
别名
地茶、太白茶(《陕西中草药》)。
出处
《纲目拾遗》
来源
为地茶科植物雪茶的地衣体。积雪融化后采收,除去基部苔藓状物及杂草,晒干。
原形态
地衣体白色或灰白色,管状,单一或有稀少分枝,先端稍弯曲,呈蛔虫状,高3~7厘米。被子器和粉子器侧生。
生境分布
生于高寒山地。分布云南、四川、陕西等地。产云南、四川。
形状
全体呈细长管状,单枝或有2~3分枝,白色,长3~7厘米,直径1~2毫米,粗者呈扁带状,基部有断痕,先端渐尖细,外表细致,略有皱纹凹点。断面中空。质稍柔软。气无,味苦似茶。以粗壮、色白、味苦者为佳。
化学成分
含雪茶酸、鳞片酸、羊角衣酸,另含D-阿糖醇和甘露醇。
性味
《四川中药志》:"淡微苦,凉,无毒。"
功能主治
清热解渴,醒脑安神。治虚劳骨蒸,肺炎咳嗽,癫痫狂躁,神经衰弱,高血压。
①《纲目拾遗》:"治胃气积痛,疗痢。"
②《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清热,解烦闷。"
③《四川中药志》:"清热醒脑。治口干舌燥,眼昏头闷,精神疲倦。"
④《陕西中草药》:"清热解渴,安神养心,明目。治心中烦热,虚劳骨蒸,肺炎咳嗽,癫痫狂躁,神经衰弱,目涩,中暑,高血压。"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或泡茶饮。
复方
①治神经衰弱:太白茶、鹿衔草各三钱,羊角参二钱。黄酒为引,水煎服。
②治癫痫狂躁:大白茶、珠砂七各三钱,水煎服。须久服。
③治高血压:太白茶、羊角参、小晕鸡头各五钱,水煎服。(选方出《陕西中草药》)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鸡脚草乌
- 半边苏
- 狭叶山胡椒
- 洋芋
- 灰凤梨
- 滇南马钱
- 阴阳枫
- 三品一枝花
- 羊乳
- 黄花蒿子
- 猫胞衣
- 梧桐
- 粉萆
- 毛冬青叶
- 淡菜
- 大毛红花
- 夜明砂
- 白千层皮
- 芝麻菜
- 龙船乌泡
- 刺蓬花
- 美味牛肝
- 乌蛇膏
- 狭头橐吾
- 水柏枝
- 疔毒草
- 醉魂藤
- 田螺壳
- 丁锅树叶
- 佛手
- 望江青
- 黄皮果
- 大叶山桂
- 小花清风藤
- 欧当归
- 柏树
- 杧果钉
- 榆树
- 红大戟
- 瓜蒂
- 梨叶
- 大萼鹿角藤
- 野凤仙花
- 山杨树皮
- 头巾草
- 鳐鱼胆
- 四方藤
- 了哥王
- 蓼子草
- 岩椒
- 山黄瓜
- 锥螺壳
- 苦木
- 鸡子黄
- 自消容
- 鲤鱼胆
- 杠香藤
- 珠儿参
- 桃枝
- 镰叶马蔺根
- 木芙蓉
- 狸骨
- 测试
- 佛肚花
- 树茭瓜
- 莲座革菌
- 福参
- 空柄假牛肝
- 东廧子
- 香血藤
- 葱花
- 宜昌荚蒾
- 玉带根
- 圆果罗伞
- 金石斛
- 罂粟
- 东方蝾螈
- 峨眉石凤丹
- 掌叶蓼
- 鸡树条
- 臭柏
- 蝮蛇
- 苦檀叶
- 建兰叶
- 昆明堵喇
- 兴木蒂那布
- 雷公七
- 两面刺
- 刺萆薢
- 大茶药根
- 绢毛菊
- 纤花千金藤
- 昆明鸡脚黄连
- 血水草根
- 杏子
- 白云瓜梗
- 鮧鱼涎
- 绵三七
- 大过路黄
- 蛤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