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麻根
《中华本草》:黄麻根
拼音注音
Huánɡ Má Gēn
英文名
Root of Roundpod Jute
出处
出自《本草纲目拾遗》
来源
药材基源:为椴树科植物黄麻Corchorus capsularis L.的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orchorus capsularis L.采收和储藏:秋季采挖,洗净泥砂,切段或切片,晒干。
原形态
黄麻 直立木质草本,高1-2m。全株无毛。单叶互生;叶柄长约2cm,被柔毛;叶纸质,卵状披针形至狭窄披针形,长5-12cm,宽2-5cm,先端渐尖,基部圆形,边缘有粗锯齿,最下面的2锯齿长而成钻形,向下弯曲,两面均无毛;三出脉的两侧脉上行不过半,中脉有侧脉6-7对。花单生或数朵排成腋生聚伞花序,有短的花序柄及花柄;萼片4-5片,长3-4mm;花瓣黄色,倒卵形,与萼片约等长;雄蕊18-22,离生;子房无毛,柱头浅裂。蒴果球形,直径1cm或稍大,先端无角,表面有直行钝棱及小瘤状突起,5丬裂开。花期夏季,果秋后成熟。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荒野或人工栽培。资源分布:我国长江以南各地普遍栽培。
化学成分
根含果糖(fructose),葡萄糖(glucose),半乳糖(galactose),β-谷甾醇(β-sitosterol),2a,3β,19-三羟基-12-乌苏烯-23,28-二酸(corosin),氧代-2a,3β,19-三羟基-12-乌苏烯-23,28-二酸(oxo-corosin),熊果酸(ursolic acid)及2a-羟基熊果酸(corosolic acid)。
性味
苦;平
归经
大肠;膀胱经
功能主治
利湿通淋;止血止泻。主石淋;带下;崩中;泄泻痢疾;荨麻疹;毒蛇兄弟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或研末。外用:适量,捣敷。
复方
①治痢疾: 黄麻根、红池木、竻苋菜、火炭藤。用鲜药各两半,水煎一次服。(《陆川本草》黄麻根合剂)②治麻疹后腹泻: 黄麻根一两,烧灰存性,开水冲服。(《陆川本草》麻灰汤)
各家论述
1.《现代实用中药》:利尿,治膀胱结石。2.《陆川本草》:治腹泻,痢疾。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黄麻根
拼音注音
Huánɡ Má Gēn
出处
《纲目拾遗》
来源
为椴树科植物黄麻的根。
性味
①《现代实用中药》:"苦,温,无毒。"
②《陆川本草》:"味淡微苦,性平。"
功能主治
①《现代实用中药》:"利尿,治膀胱结石。"
②《陆川本草》:"治腹泻,痢疾。"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或烧存性研末。
复方
①治痢疾:黄麻根、红池木、竻苋菜、火炭藤。用鲜药各两半,水煎一次服。(《陆川本草》黄麻根合剂)
②治麻疹后腹泻:黄麻根一两,烧灰存性,开水冲服。(《陆川本草》麻灰汤)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黄麻梗虫
- 黑根药
- 黑骨蕨
- 赤车使者根
- 黄金菊根
- 黑芝
- 黄麻叶
- 黑心蕨
- 黑参
- 黑香柴
- 黄鼠肉
- 白头翁
- 角翅卫矛果
- 黄鲴鱼
- 黄鳝
- 黑皮青木香
- 毛木树皮
- 密花山矾
- 黑节草
- 黑面叶根
- 黄麻灰
- 黑藁本
- 倒生莲
- 鹅绒藤
- 黑鹅脚板
- 盾叶薯蓣
- 黄鼠狼
- 莸
- 南酸枣
- 鳝鱼骨
- 堇宝莲叶
- 八角枫花
- 紫苏苞
- 偏花黄芩
- 绿矾
- 珠兰
- 珊瑚冬青
- 百舌鸟
- 榈木
- 长盖铁线蕨
- 红皮
- 南枳椇
- 棱子芹根
- 棱子芹
- 黄花夹竹桃
- 番荔枝叶
- 豆腐
- 金莲花
- 粗榧枝叶
- 蒲草根
- 荷花
- 梅叶
- 竹叶兰
- 独叶岩珠
- 铜锤玉带草
- 紫背草根
- 羊角拗
- 榛蘑
- 龙胡子
- 异型莎草
- 柏子仁
- 雪药
- 豆油
- 荭草
- 白背小报春
- 紫荆果
- 乌头附子尖
- 茶条槭
- 花鱼
- 鳢鱼肠
- 回回蒜
- 龙须参
- 大青木
- 紫茎
- 大草乌
- 水松枝叶
- 五指毛桃根
- 红石耳
- 沙枣花
- 野三七
- 吴茱萸叶
- 紫弹树叶
- 缘桑螺
- 小三棵针
- 海金沙
- 鲫鱼子
- 钱针万线草
- 黄山鳞毛蕨根
- 黄锁梅叶
- 霜红藤
- 虾蟆脑
- 砖子苗
- 露水草
- 小花鸢尾
- 高山大黄
- 皱杓兰
- 多花景天三七
- 大四块瓦
- 石菖蒲花
- 凤眼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