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鲴鱼
《中华本草》:黄鲴鱼
拼音注音
Huánɡ Gù Yú
别名
黄骨鱼、黄姑子、黄尾刁、黄片、黄尾
出处
出自《本草纲目》:黄鲴鱼,生江湖中,小鱼也。状似白鱼,而头尾不昂,扁身细鳞,白色,阔不逾寸,长不近尺。可作鲊葅,煎炙甚美。鱼肠肥曰鲴,此鱼肠腹多脂,渔人炼取黄油燃灯,甚鱼鱼鯹也。南人讹为黄姑,北人讹为黄骨鱼。
来源
药材基源:为鲤科动物黄尾鲴的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采收和储藏:常年均可捕捞,捕后,除去鳞片及内脏,洗净,鲜用。
原形态
黄尾鲴,体长侧扁,腹部圆,在肛门前有一短而不明显的腹棱,个体较银鲴厚。头尖,吻钝,口下位,横裂,下颌有较发达的角质缘。鳃耙47-51。下咽具3行,长而侧扁,侧线鳞62(10-12)/(5-6-V)68。背鳍3,7。最后一根不分支鳍条为光滑的硬刺。臀鳍3,9-11。背部黑灰色,腹部及体侧下半部银白色,鳃盖后缘有一浅黄色斑条。尾鳍分叉,呈显着的黄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为江河中常见的一种小型鱼类。栖息于江河、湖泊等宽阔的水域中下层,为杂食性鱼类。资源分布:分布于长江流域,甘肃、山西、河北、福建、山东,海南亦有。
性味
味甘;性湿
归经
胃经
功能主治
温中止泻。主胃寒泄泻
用法用量
内服:煮食,100-200g。
注意
不宜多服。
各家论述
《纲目》:白煮汁饮,止胃寒泄泻。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黄鲴鱼
拼音注音
Huánɡ Gù Yú
别名
黄姑、黄骨鱼(《纲目》)。
出处
《纲目》
来源
为鲤科动物黄尾蜜鲴的肉。
原形态
体形长而侧扁,腹部圆,在肛门前有一不明显的腹棱,体长约20余厘米,头呈圆锥形,颇小。吻圆钝,口下位,成一横裂,下颌有较发达的软骨质的薄边缘,眼位于头侧近吻端。下咽齿3行,侧扁而长。鳞片中等大,侧线鳞63~68,背鳍Ⅲ7,最后一根不分枝鳍条为光滑的硬刺。臀鳍Ⅲ9~11。体背部黑灰色,腹部及体侧下半部银白色,在鳃盖的后缘有一浅黄色的斑条,尾鳍呈显着的黄色。
生活于江河、湖泊等宽阔的水域中,常栖于中下层,产卵期4~6月。
生境分布
分布长江流域。山西、河北、山东、海南及福州等地亦有。
性味
《纲目》:"甘,温,无毒。"
功能主治
《纲目》:"白煮汁饮,止胃寒泄泻。"
注意
《医林纂要》:"多食令人发热作渴。"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麦斛
- 麻油
- 甘蓝
- 茸草
- 苦草
- 罐子草
- 青海鸢尾子
- 水罗伞
- 蝤蛴
- 黑花韭
- 水将军
- 水茴香藻
- 水茄冬叶
- 水朝阳根
- 玉铃花
- 三七叶
- 鸢根
- 马皮
- 狗胆
- 狗尾花
- 青杠膏
- 葛粉
- 玉簪
- 甘西鼠尾
- 羊外肾
- 人参条
- 铅灰
- 马鬃
- 青葙花
- 黑骨走马
- 青蛙
- 黄颡鱼涎
- 水苦荬果实
- 水枇杷叶
- 麻栎
- 水稻清乳汁
- 水底龙
- 青蛙胆
- 青钱柳叶
- 黑塔子根
- 夜吹箫
- 粗叶耳草
- 黑芝
- 饺剪藤
- 岩松鼠骨
- 橄榄露
- 贯众
- 鹅肠草
- 红楤木
- 黑沙蒿
- 过山枫
- 构树
- 玉蜀黍叶
- 飞来鹤
- 鳖甲胶
- 海龟
- 凹头苋
- 马蔺叶
- 两广瘤足蕨
- 尖舌苣苔
- 水獭
- 无缝珠
- 梭子蟹
- 黄麻梗虫
- 葛蕈
- 金盏草
- 黄花地桃花
- 青檀香
- 刺果甘草
- 葛上亭长
- 硬九子连环草
- 烟管蓟
- 薄叶卷柏
- 马铃根
- 玉叶金花
- 蕤仁
- 小黄鼠狼
- 盐麸子根
- 青蛇藤
- 黑沙蒿子
- 马陆
- 骑马参
- 鳗鲡鱼膏
- 狗脊贯众
- 马钱子
- 青鱼
- 青鱼枕
- 玉带海雕
- 青鱼胆草
- 青兔耳风
- 水榆果
- 盐蛇
- 麦角
- 狗毛
- 三七
- 水塔花叶
- 大皂角
- 黑水鸡
- 黑珠芽薯蓣
- 黑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