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暨豚
《中华本草》:白暨豚
拼音注音
Bái Jì Tún
别名
白旗、白鳍、白鳍豚、白江猪
英文名
suckling pig
出处
始载于《中国药用动物志》。
来源
药材基源:为淡水豚科白暨豚的脂肪。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ipotes Vexillifer Miller采收和储藏:白暨豚的脂肪入药,捕杀后,杀死取其脂肪,用小火将油炼出,放凉后呈膏状。
原形态
白暨豚,身体呈纺锤形,脐处最粗。体长1.5-2.5m,重约230kg。吻极狭长,约30cm,前端略上翘。喷气孔纵长,位头顶偏左。眼极小,位于口角后上方。耳孔小如针眼,位于头两侧,眼的后下方。背鳍三角形,位于体中部略后,上端尖,基阍长,鳍肢较宽,末端圆钝。属鳍后缘凹入,中央有齿刻。背面蓝灰色或灰色,腹部白色,一般为乳白色。各鳍皆白色,故名白鳍豚。头骨左右不对称,颅腔大。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栖息于长江中下游,洞庭、鄱阳湖等地。以中上层鱼类为主食。资源分布:分布于长江中下游的干流中也见于洞庭、鄱阳湖及钱塘江口一带。
性味
苦;咸;寒
归经
心;肺经
功能主治
镇咳;清热解毒。主咳嗽;烧、烫伤等症
用法用量
内服:煎熬后食用,适量。外用:适量,涂擦。
各家论述
《中国药用动物志》:有镇咳、清热解毒的功效。主治咳嗽、烧、烫伤等症。
摘录
《中华本草》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香油罐
- 琉璃枝
- 矮子常山
- 黄杞皮
- 鸡树条
- 水狼萁
- 羊角纽花
- 木瓜
- 紫萁贯众
- 冬瓜子
- 蛇地钱
- 篦子三尖杉
- 蜡瓣花
- 蕨麻草
- 鳢鱼肠
- 狐心
- 榆叶
- 栗毛球
- 黄羊肉
- 石串莲
- 冰球子
- 羊脂
- 牛胞衣
- 滴水珠
- 石青菜
- 大将军
- 水枇杷
- 桤木
- 女菀
- 红叶藤
- 虫牙药
- 茱苓草
- 卷边桩菇
- 见血住
- 多茎野豌豆
- 棉籽
- 大黑蒿
- 莲蓬草
- 鸡心七
- 甜石榴
- 犀牛皮
- 狗骨
- 钓鱼竿
- 倒爪草
- 黄花补血草
- 榕树叶
- 毛冬瓜根
- 黄秦艽
- 铁线草
- 地枫皮
- 马皮
- 唢呐花
- 獾油
- 红叶木姜子根
- 九香虫
- 节节草
- 鱼鳔
- 毛大丁草根
- 香榧草
- 四大天王
- 石灰华
- 胆星
- 水蔓青
- 苦楝子
- 建兰叶
- 黄筒花
- 铁筷子
- 铃兰
- 喜树皮
- 回心草
- 红梗草
- 红娘子
- 金雀花
- 麂子草
- 柞蚕蛹
- 蜥蜴
- 柳絮
- 岗柃
- 鬼箭锦鸡儿
- 蓝树
- 花椒叶
- 蕨
- 铁罗汉
- 浮萍
- 飞廉
- 穬麦蘖
- 岩檀香
- 鸡毛狗
- 山莴苣
- 鸡屎白
- 萹蓄
- 瓜蒌子
- 一皮草
- 苦草
- 附子
- 黄花蒿
- 黄荆子
- 九龙藤
- 千里光
- 红花岩黄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