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竹
《中华本草》:棕竹
拼音注音
Zōnɡ Zhú
别名
筋头竹、棕树、美三
英文名
palm
出处
始载于《中国种子植物科属辞典》。
来源
药材基源:为棕榈科植物棕竹的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Rhapis excelsa(Thunb.) Henry ex Rehd. [Chamaerops excdlsa Thunb.]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收,切碎,晒干。
原形态
棕竹,丛生灌木,高2-3m。茎圆柱形,有节,直径2-3cm,上部被以褐色、网状粗纤维质的叶鞘。叶互生;叶柄长8-20cm,初被秕糠状毛,稍扁平,横切面呈椭圆形;叶掌状深裂,裂片4-10片,不均等,具2-5条肋脉,在基部1-4cm处连合,长20-30cm或更长,宽1.5-5cm,阔线形或线状椭圆形,先端阔,有不规则齿缺,边缘和脉上有褐色小锐齿,横脉多而明显。肉花序,长达30cm,多分枝,佛焰苞管状,2-3枚,生于总花梗及花序轴上,膜质,密被褐色弯卷绒毛。花雌雄异株,雄花较小,花萼长1.5mm,裂片卵形;花冠裂片卵形,质厚,长1mm;雄蕊6;雌花较大,卵状球形。浆果球形,直径8-10mm。种子球形,胚位于种脊的对面近基部。花期6-7月。
栽培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气候和通风良好的环境,耐荫蔽,不耐寒。宜选择湿润和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质的酸性土壤栽培。[br]栽培技术,用种子和分株繁殖。种子育苗栽法:春季播种,播前种子经浸种催芽,于苗床上均匀撒播。上细土2-3cm,淋水保湿。培育1年,按行株距1m0.5挖穴定植。分株繁殖法:春季,挖起母株,切分成数丛带根的植株,按上法定植。[br]田间管理,新植苗稍遮荫,定期淋水,保持土壤潮湿。每年松土除草3-4次,追施稀薄腐熟人畜粪水2-3次。夏季定期向植株叶面喷水,增加空气湿度。
生境分布
分布于我国东南部至西南部。
化学成分
叶含肥皂草素(saponaretin)即异牡荆素(isovitexin),甲基原薯蓣皂甙(methylprotodioscin),甲基原棕榈皂甙B(methyl proto-pb),甲基原棕竹皂甙(methyl protorhapissapo-nin)。
性味
味甘;涩;性平
归经
入肝、肾二经
功能主治
收敛止血。主鼻衄;咯血;吐血;产后出血过多
用法用量
内服:煅炭研末冲,3-6g。
各家论述
《新华本草纲要》:粗棕竹的须根用于接骨。
摘录
《中华本草》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紫油木
- 指天椒
- 安徽杜鹃
- 猪殃殃
- 猪毛七
- 早谷藨
- 紫石英
- 止泻木皮
- 珍珠露水草
- 珠兰
- 水棉花
- 蚌粉
- 补血薯
- 鷩雉
- 粽巴叶
- 准噶尔鸢尾
- 凤眼果
- 紫背天葵草根
- 猪母柴根
- 紫红鞭
- 猪牙皂
- 龙脷叶
- 阳雀花根
- 猪脾
- 朱砂根
- 藤黄连
- 竹节香附
- 紫花卫矛
- 紫葳根
- 紫竹根
- 青棉花藤叶
- 斑竹花
- 将军树
- 玉米轴
- 猪脑
- 紫珠叶
- 掌叶蓼
- 紫荆丫
- 紫苏子
- 掌叶半夏
- 紫花苣苔
- 皱叶鼠李
- 抓地虎
- 紫菀
- 石上柏
- 朱砂莲
- 蒲桃种子
- 鱼鳞菜
- 啄木鸟
- 田葱
- 水牛角浓缩粉
- 紫荆果
- 桃儿七果
- 竹柏根
- 竹象鼻虫
- 紫玉簪
- 黄缅桂果
- 獭肝
- 乌苏里黄芩
- 矮杨梅皮
- 柘耳
- 抓地龙
- 炙甘草
- 甜茶
- 猪蹄甲
- 紫茎
- 藤本夜关门
- 青龙藤
- 绿珊瑚
- 蚌壳草根
- 蝤蛴
- 青活麻
- 香菇
- 桃耳七
- 竹鱼
- 阿尔泰扭藿香
- 檀根
- 水蛭
- 玉蝉花
- 糖荠
- 中华里白
- 白土茯苓
- 大青
- 甜茶藤
- 掌裂蟹甲草
- 柘木白皮
- 桐皮
- 沼地马先蒿
- 小九头狮子草
- 紫八宝
- 中南星
- 调经草
- 田高粱
- 蚕砂
- 浙樟
- 滇白芷果
- 总序绿绒蒿
- 枣槟榔
- 紫苏梗
- 紫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