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七
《中华本草》:沙七
拼音注音
Shā Qī
别名
牛尾七、小大黄、白小黄
来源
药材基源:为蓼科植物滇边大黄的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Rheum delavayi Franch.采收和储藏:秋季采挖根部,去须根,洗净,切片,晒干。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根较粗壮。茎直立,中空。叶互生,叶柄与叶片等长或过之,叶片较小,长方椭圆形至宽卵状椭圆形,长3-6cm,宽2.5-5cm。
生境分布
分布于四川西部、云南北部。
化学成分
滇边大黄根中含芦荟大黄素(aloe-emodin),大黄素(emodin),大黄酚(chrysophanol)等蒽醌衍生物及鞣质[1]。
药理作用
本品热水提取物有较强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其强度高于3种正品大黄。此外本品在低浓度时(0.25mg/ml)对血小板聚集呈强烈抑制,但在0.5mg/ml时抑制作用反而减弱,浓度再增加时,则可见浓度相关性抑制作用。这种现象说明,在本品的热水提取物中可能存在抑制和促进血小板聚集的两类成分。另有报道本品水提取物抑制胶原诱导的人血小板聚集作用的IC50为1.50mg/ml。本品含蒽醌类成分大黄酚、大黄素和芦荟大黄素[3]。
性味
苦;性凉
功能主治
清肺止咳;凉血解毒;活血止痛。主肺热咳嗽;咽喉肿痛;便血;外伤出血;跌打损伤;风湿痹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9g。外用:适量,研末敷;或煎水熏洗。
摘录
《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沙七
别名
白小黄
来源
蓼科沙七Rheum delavayi Franch.,以根入药。
生境分布
云南。
性味
苦,凉。
功能主治
清热消炎,止血生肌。主治肺热咳嗽,咽喉疼痛,大便下血,外伤出血,骨折,跌打扭伤,风湿痹痛等。
用法用量
单用或配方用,用量1~3钱,水煎服。外用适量。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石山花椒
- 华南舌蕨
- 沙蓬
- 厚叶素馨
- 算盘子
- 石蟹
- 华山矾
- 莎木面
- 蛇头细辛
- 蛇头草
- 疏叶当归
- 石蚕
- 水银
- 算盘子叶
- 石刁柏
- 石栗
- 石椒草
- 华凤仙
- 石霜
- 石面枇杷
- 回回豆
- 粟奴
- 忽布筋骨草
- 胜红蓟
- 狮子尾
- 蛇含
- 华东膜蕨
- 石蕊
- 砂茴香
- 水鬼蕉叶
- 沙枣胶
- 石决明
- 水豆瓣
- 算盘七
- 麻黄根
- 石蝴蝶
- 石青菜
- 粟米泔汁
- 肾经草
- 旱水仙根
- 石南藤
- 厚叶贯众
- 石羊菜
- 肾子藤
- 肾蕨
- 石灰
- 石荠苎
- 舒筋草
- 深山不出头
- 木防己
- 蛇含石
- 石蜐
- 华青皮木
- 砂生槐
- 莎草蕨
- 石南实
- 挖耳草根
- 石芫茜
- 核子木
- 苏土藁本
- 舒戛千里光
- 瘦风轮
- 厚叶川木香
- 露蜂房
- 石莽草
- 华中五味子
- 赤翅蜂
- 阿魏侧耳
- 玉簪花
- 大狗尾草
- 大叶狼豆柴
- 大叶楠根
- 南山藤
- 拟囊果芹
- 扭子菜
- 东风草
- 百味叶
- 滇缅古柯
- 凤尾蕉叶
- 敦盛草
- 凤尾贯众
- 百合子
- 豆豉姜
- 淡菜
- 牛马藤
- 大铜钱菜
- 胆汁
- 大叶仙茅
- 菜头肾
- 牛奶菜
- 五气朝阳草
- 冬凌草
- 拟进里香
- 大麦醋糟
- 冬葵
- 杜松实
- 小叶地不容
- 松木皮
- 瓢瓜
- 牛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