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七
《中华本草》:沙七
拼音注音
Shā Qī
别名
牛尾七、小大黄、白小黄
来源
药材基源:为蓼科植物滇边大黄的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Rheum delavayi Franch.采收和储藏:秋季采挖根部,去须根,洗净,切片,晒干。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根较粗壮。茎直立,中空。叶互生,叶柄与叶片等长或过之,叶片较小,长方椭圆形至宽卵状椭圆形,长3-6cm,宽2.5-5cm。
生境分布
分布于四川西部、云南北部。
化学成分
滇边大黄根中含芦荟大黄素(aloe-emodin),大黄素(emodin),大黄酚(chrysophanol)等蒽醌衍生物及鞣质[1]。
药理作用
本品热水提取物有较强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其强度高于3种正品大黄。此外本品在低浓度时(0.25mg/ml)对血小板聚集呈强烈抑制,但在0.5mg/ml时抑制作用反而减弱,浓度再增加时,则可见浓度相关性抑制作用。这种现象说明,在本品的热水提取物中可能存在抑制和促进血小板聚集的两类成分。另有报道本品水提取物抑制胶原诱导的人血小板聚集作用的IC50为1.50mg/ml。本品含蒽醌类成分大黄酚、大黄素和芦荟大黄素[3]。
性味
苦;性凉
功能主治
清肺止咳;凉血解毒;活血止痛。主肺热咳嗽;咽喉肿痛;便血;外伤出血;跌打损伤;风湿痹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9g。外用:适量,研末敷;或煎水熏洗。
摘录
《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沙七
别名
白小黄
来源
蓼科沙七Rheum delavayi Franch.,以根入药。
生境分布
云南。
性味
苦,凉。
功能主治
清热消炎,止血生肌。主治肺热咳嗽,咽喉疼痛,大便下血,外伤出血,骨折,跌打扭伤,风湿痹痛等。
用法用量
单用或配方用,用量1~3钱,水煎服。外用适量。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柞木叶
- 云母石
- 红苕母子
- 一碗泡
- 华南紫萁
- 一柱香
- 竹叶吉祥草
- 倒生根
- 一把蔑
- 皱叶羊蹄
- 竹叶莲
- 十两叶
- 竹鼠肉
- 珊瑚草
- 丁公藤
- 桂叶素馨
- 紫苏子
- 紫荆丫
- 拐芹
- 洋鸭
- 豹骨
- 石夹生
- 扁担藤
- 玉米轴
- 掉毛草
- 枸橘叶
- 紫楠
- 狭穗鹭兰
- 珍珠菜
- 缘毛鸟足兰
- 绿萼梅
- 紫茎
- 青酒缸
- 淡竹叶
- 厚朴子
- 红葵
- 竹(鼠留)肉
- 胡葱子
- 万寿菊花
- 单刀根
- 牿岭勾儿茶
- 牯岭凤仙花
- 辣椒叶
- 兔儿伞
- 蝮蛇脂
- 山花生
- 随手香
- 桃仁
- 白花铁线莲
- 尿泡草
- 梅叶
- 普洱茶膏
- 木瓜
- 金丝莲
- 鳍蓟
- 金沸草
- 山臭草
- 鳢鱼肠
- 女儿红根
- 挖耳草
- 雀梅藤叶
- 婆婆指甲菜
- 牡荆沥
- 石床
- 红铁泡刺
- 萱草
- 云雀
- 南亚新木姜
- 赤扬
- 护心胆
- 干地黄
- 砂茴香子
- 苦连翘
- 鸲鹆
- 羊肚菜
- 地肤苗
- 坡参
- 巴掌草
- 雀榕根
- 厚叶牛耳草
- 苏铁根
- 水折耳
- 燕窠土
- 羽萼
- 新裂耳蕨
- 草龙
- 石荠宁
- 厚叶贯众
- 小寸金黄
- 桂木
- 滇南冠唇花
- 石蜈蚣
- 紫堇
- 华中五味子
- 心叶秋海棠
- 小狮子
- 心叶野海棠
- 滇竹根七
- 滇池海棠
- 水香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