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七
《中华本草》:沙七
拼音注音
Shā Qī
别名
牛尾七、小大黄、白小黄
来源
药材基源:为蓼科植物滇边大黄的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Rheum delavayi Franch.采收和储藏:秋季采挖根部,去须根,洗净,切片,晒干。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根较粗壮。茎直立,中空。叶互生,叶柄与叶片等长或过之,叶片较小,长方椭圆形至宽卵状椭圆形,长3-6cm,宽2.5-5cm。
生境分布
分布于四川西部、云南北部。
化学成分
滇边大黄根中含芦荟大黄素(aloe-emodin),大黄素(emodin),大黄酚(chrysophanol)等蒽醌衍生物及鞣质[1]。
药理作用
本品热水提取物有较强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其强度高于3种正品大黄。此外本品在低浓度时(0.25mg/ml)对血小板聚集呈强烈抑制,但在0.5mg/ml时抑制作用反而减弱,浓度再增加时,则可见浓度相关性抑制作用。这种现象说明,在本品的热水提取物中可能存在抑制和促进血小板聚集的两类成分。另有报道本品水提取物抑制胶原诱导的人血小板聚集作用的IC50为1.50mg/ml。本品含蒽醌类成分大黄酚、大黄素和芦荟大黄素[3]。
性味
苦;性凉
功能主治
清肺止咳;凉血解毒;活血止痛。主肺热咳嗽;咽喉肿痛;便血;外伤出血;跌打损伤;风湿痹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9g。外用:适量,研末敷;或煎水熏洗。
摘录
《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沙七
别名
白小黄
来源
蓼科沙七Rheum delavayi Franch.,以根入药。
生境分布
云南。
性味
苦,凉。
功能主治
清热消炎,止血生肌。主治肺热咳嗽,咽喉疼痛,大便下血,外伤出血,骨折,跌打扭伤,风湿痹痛等。
用法用量
单用或配方用,用量1~3钱,水煎服。外用适量。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虉草
- 藤槐
- 变豆菜
- 鸭儿芹果
- 水蓼
- 苤蓝
- 海南虎皮楠
- 诃子核
- 莠狗尾草
- 猪母柴根
- 白毛蛇
- 石韦
- 红土子
- 荭草
- 水皂角
- 玉簪花
- 石枣
- 花松萝
- 虎尾兰根
- 柞木叶
- 扁豆根
- 竹(鼠留)子牙
- 水蔓青
- 石山花椒
- 狮子草
- 栘依
- 水牛皮
- 鲛鱼胆
- 驴断肠
- 海尼豆瓣绿
- 红石耳
- 红升丹
- 抓地虎
- 风藤
- 虎斑游蛇
- 刀豆根
- 酥
- 虎胆
- 白郎花
- 猪脑
- 凤尾兰
- 水接骨丹
- 鳍蓟
- 七厘丹
- 金缕梅
- 鲎肉
- 鳖卵
- 溲疏
- 水翁皮
- 大脚菇
- 天麻茎叶
- 丁公藤
- 伽蓝菜
- 青钱柳叶
- 活血丹
- 珊瑚藻
- 太阳针
- 石梓
- 散血丹
- 水葫芦苗
- 花唐松草
- 槐角
- 河口莲座蕨
- 猪肚
- 海芋
- 花姬蛙
- 葫芦叶
- 葫芦茶根
- 猪毛草
- 公母草
- 狗尾花
- 粟芽
- 肥猪草
- 雀卵
- 柞木根
- 沙前胡
- 花鱼
- 鼠李
- 肉根还阳参
- 还魂草
- 水狼萁
- 东方荚果蕨
- 红叶树
- 佛手露
- 藿香根
- 鲦鱼
- 沙苑子
- 功劳根
- 勾儿茶
- 木蝴蝶
- 花蚁虫
- 石碱
- 猪心
- 大果卫矛
- 椆树桑寄生
- 雀头血
- 白鲜皮
- 藿香露
- 鷃
- 猪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