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碱
《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石碱
拼音注音
Shí Jiǎn
别名
花碱、碱、灰碱、水碱、枧砂、干饼药
英文名
Alkali
出处
出自1.《本草衍义补遗》。2.《纲目》:石碱,出山东济宁诸处,彼人采蒿、蓼之属,开窖浸水,漉起,晒干烧灰,以原水淋汁,每百引,入粉面二、三斤,久则凝淀如石。
来源
药材基源:为从蒿、蓼等草灰中提取之碱汁,和以面粉,经加工而成的固体。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lkali
化学成分
传统的石碱主要含碳酸钾(K2CO3)、碳酸钠(Na2CO3)等无机物质,又含淀粉及蛋白质等。
性味
咸苦;辛苦;温;微毒;辛涩;寒
归经
胃、大肠经、
功能主治
软坚;消积;化痰祛湿;去翳。主治积块;噎膈反胃;目翳;疣赘
用法用量
内服:入丸、散。外用:研末点撒或调敷。
注意
《本草经疏》:作泄,胃薄者忌服。
各家论述
1.《本草经疏》:碱乃软坚消积之物,食之使人泄泻,以其阴湿之性润下,软坚透肉,故于肠胃非宜。2.《医林纂要》:碱治反胃噎膈,化火之徐,能除郁火,且辛润苦降也。然敛涩肠胃,反致停食。3.《本草衍义补遗》:去湿热,消痰,磨积块。4.《纲目》:杀齿虫,去目翳,治噎膈反胃。同石灰烂肌肉、溃痈疽瘰疬,去瘀血,点痣黡疣赘痔核。
摘录
《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
《*辞典》:石碱
拼音注音
Shí Jiǎn
别名
花碱(《圣济总录》),碱(《本草衍义补遗》),灰碱(《纲目》),水碱(《本经逢原》),枧砂、干饼药(《疬科全书》)。
出处
《本草衍义补遗》
来源
为从蒿、蓼等草灰中提取之碱汁,和以面粉,经加工而成的固体。
化学成分
传统的石碱主要含碳酸钾、碳酸钠等无机物质,又含淀粉及蛋白质等。
性味
咸苦,温。
①《纲目》:"辛苦,温,微毒。"
②《医林纂要》:"辛涩,寒。"
功能主治
软坚,消积,化痪,去翳。治积块,噎膈反胃,目翳,疣赘。
①《本草衍义补遗》:"去湿热,消痰,磨积块。"
②《纲目》:"杀齿虫,去目翳,治噎膈反胃。同石灰烂肌肉、溃痈疽瘰疬,去瘀血,点痣黡疣赘痔核。"
用法用量
内服:入丸、散,外用:研末点撒或调敷。
注意
《本草经疏》:"作泄,胃薄者忌服。"
复方
①消积破气:石碱三钱,山查三两,阿魏五钱,半夏(皂荚水制过)一两。为末,以阿魏化醋煮糊丸服。(《摘元方》)
②治拳毛倒睫,用刀微划动,以药泥眼胞上,睫自起也:石碱一钱,石灰一钱。醋调涂之。(《摘元方》)
③治虫牙疼痛:花碱填孔内。(《儒门事亲》)
④治痣黡疣赘:花碱、矿灰,以小麦秆灰汁煎二味,令干,等分为末。以针刺破,水调点之,三日三上,须新台乃效。(《圣济总录》)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多蒴曲尾藓
- 梅花参
- 树腰子
- 鼠曲草
- 天仙子
- 荔枝叶
- 秘鲁香胶
- 地麻黄
- 大叶云实
- 肾精子
- 糯米泔
- 石枣子
- 葫芦巴
- 铁罗汉
- 白金果榄
- 桦叶荚蒾
- 石楠
- 红花酢浆草
- 大叶千里光
- 白花杆
- 煨姜
- 桂花枝
- 地龙
- 石萝藤
- 三楞筋骨草
- 山菠萝根
- 野马蹄草
- 野山楂
- 郁李仁
- 黄果茄
- 车螯
- 睡菜
- 盘石龟
- 灵砂
- 蝴蝶花
- 春砂花
- 红娘子
- 华中瘤足蕨
- 荚蒾子
- 岩白菜
- 深红龙胆
- 蟋蟀
- 紫楠
- 碎骨红
- 穗花蛇菰
- 姜叶
- 鹦鹉
- 山芹
- 广石豆兰
- 竹节树
- 安息香
- 阿育魏实
- 庵 (艹闾)子
- 矮杨梅
- 竹叶榕
- 凹头苋
- 艾纳香
- 暗紫贝母
- 阿月浑子
- 矮脚南
- 矮人陀
- 紫金沙
- 矮陀陀
- 阿魏侧耳
- 紫云菜
- 矮地茶
- 阿利藤
- 紫贝
- 阿氏蒿
- 凹瓦韦
- 阿里红
- 艾虎脑
- 柿霜
- 鹌鹑
- 凹朴皮
- 矮醋栗
- 庵摩勒
- 艾实
- 桉油
- 紫菀
- 艾叶
- 藕蔤
- 庵闾
- 仙掌子
- 红土子
- 赤茯苓
- 风化硝
- 椴叶独活
- 四大天王
- 算盘子叶
- 四楞筋骨草
- 山蚂蝗
- 水龙胆草根
- 火赤链蛇
- 山绿茶
- 白杨枝
- 东北红豆杉
- 石蟹
- 小麦
- 蓬莪术